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特产

渭南民俗文化

  仓颉生来聪颖过人,七、八岁时就模仿大人熟悉了时兴的结绳记事,且有丰富的想象力,从结绳套进而演绘成画图状物名事。一天,他家的黑花母羊下了两只羊羔。他守在羊羔与母羊身边,从母羊的身上不停地撕下黑白两色的绒毛,捉摸着结出个绳套来,记下这三只羊的母子群像,母亲叫吃饭他也不理睬,手里捻着花毛线,心里思摸着该怎样结绳。他不满足大人们那种按部就班地结两个小绳结以表示下了两只羔子的老办法。于是,他捉摸来捉摸去,终……[详细]
  富平县朱氏正骨术,是朱氏家族在继承和汲取了民间传统正骨文化,经过长期摸索、实践和总结而形成的。第一阶段以清康熙年间朱孔富开启朱氏正骨先河,朱诗祖、朱书恒、朱礼友三代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而形成了朱氏正骨术。第二阶段从民国时期开始,第五代传人朱义为完善了正骨手法和药物组方,上世纪60年代,第六代传人朱丰高、朱丰荣,在家庭诊所、朱村红旗正骨站收治伤者,富平县政府以朱氏兄弟为核心组建“八里店骨伤医院”,这……[详细]
  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技艺是陕西省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合阳提线木偶戏俗称“线戏”“线胡戏”或“小戏”,它的音乐、唱腔、脸谱、偶人制作均独具一格。起源时间无确切的文献资料,据传“始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据1961年陕西省剧目工作室调查,清光绪年间合阳就有72家线戏班社,且流布到相邻的朝邑、澄城、大荔以及山西的芮城等地。合阳线戏有自己的一套脸谱,偶头制作工艺应该是与剧……[详细]
  在富平,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领,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这种艺术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源于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每年春节,各乡各村,群众自发组织,抬芯子、跑竹马、踩高跷、耍狮子、走村串户,十分热闹。这种喜庆活动,……[详细]
  陕西省华阴市有西岳庙,是祭祀西岳华山之庙,每年农历三月有庙会。据有关文献记载,西岳庙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原建于华岳镇东黄神谷,那时称“集灵宫”。魏文帝统治时期,迁于华岳镇官道北,即现在的地方。北周、唐、宋、明、清都有过大规模的修葺。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这次修葺历经三年,始告结束。西岳庙的建筑极为宏伟。山门曰灏灵门,为高大的砖石城垣建筑,形制与北京天安门及端门颇为相像。其后为……[详细]
  杜康庙会,是杜康的故乡白水县乡民为纪念杜康造酒功绩而举行的民俗活动。此习延续日久,至今犹存。清代的《白水县志》上记载:“正月二十一日,男女老少带着祭品到杜康庙-祭礼。”年岁稍长者都还记得,旧时的杜康庙会规模相当盛大,有乐户十余班,大戏、皮影戏多台,社火数家,场面十分壮观。在红火热闹的庙会上,不仅有当地人聚集祭礼,而且还有周围各县和外地酒家的众多客商自发而来。杜康庙会与其它庙会独特之处是,各地酒家都……[详细]
  东府各县,自古经济条件较好,文化发达,民风淳朴,待人接物注重礼仪,无论城乡,都十分重视招待客人。因此,在待客方面,约定成俗了不少规矩。在农村,待客分为“过事待客”与“节日待客”两类。在过事待客中,尤以定婚、请女婿最为隆重。旧时待客,都是在自家屋里设席,请厨师置办酒席。在多数地方,东府待客宴席分为茶席、酒席和饭席三道。酒席又分为凉菜、热菜两道。茶席是在上酒席之前,摆果盘佐以喝茶,果盘一般为九碟糖果,……[详细]
  在北方农村,炕应该是房屋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能够随时搬移的床,炕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卧具。不论是活跃在社会上层的富豪显贵,还是奔走在市井巷陌的寻常百姓,很少有人没睡过农村土炕的。但是,相对于建在木架瓦房和砖混平房中的炕,渭北澄城一带建在窑洞里的炕却是别有特色,一个是炕皆建在窑门口,二是炕修得特别大。在澄城茨沟以北的乡村,随便走进哪家的窑门,迎面便是一张大炕依墙而踞,炕对面靠墙放一张高桌两……[详细]
  东府渭南,是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的地带,历史上农耕发达,民风淳朴,是陕西关中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长期的生活习惯,东府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最具代表性的生活习惯被称之为“十大怪”,即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一边盖、姑娘不对外、有凳不坐蹲起来、唱戏吵架难分开。面条像腰带:扯面也叫大面大面俗读bi……[详细]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最早见著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第一篇关于乞巧的记载,也是历史学家认为七夕节起源于汉代的重要论据。而织女与牛郎的故事则从春秋战国起流传,《诗经·大雅》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皖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记述,足以说明七夕节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已开始孕育,汉代予以普及,距今经历了二千五百多个春秋,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传……[详细]
  骡车,顾名思义就是用骡子拉的车。骡车大都是由胶轮车或木轱辘车与四匹骡子组成,每匹骡子都项系铜铃,头挂彩色叉子,挂稍的骡子背上还插五面彩色小旗。每辆车都有4个吆车的,车上还有6个敲锣鼓的,他们都身着鲜艳的对襟民族服装。跑骡车时,吆骡人鞭子“吧嗒”一甩,骡子即狂奔,同时锣鼓声、铜铃声和成千上万观众的呼声、喝彩声响成一片,当骡车跑到表演场地后,则表演“璞鸽踅窝”、“事事如意”、“五谷丰登”和“八仙过海”……[详细]
  骡车,顾名思义就是用骡子拉的车。听老骡车人说,骡子劲儿大,耐力好,听使唤,因此不用马。谁家有迎娶新娘、店铺开张、新屋奠基、生日寿辰等庆典活动,必相邀一挂或数挂骡车前来助兴,以壮声色。跑骡车的人全是爱好者,他们不讲钱财,只图个热闹。主人请一桌酒席,散一条毛巾一盒香烟即可。各骡车队都有自己的一套鼓谱,骡车队称之为“鼓歌”,爱好者老远一听就知道是哪个村的。保王骡车的鼓歌有节奏对比强烈的《鸡上架》,有中速……[详细]
  传说在清朝的中期,有一个手艺高超的老铁匠几乎是在同时给浦城的尧禾和奓村的张家分别打制了耍芯子的铁架子,从那时起就有了南赛和北赛的社火。按照这种说法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所谓南赛,就是在传统的农历二月十五奓村张家桥渡庙庙会上,为了祭神而举行的文艺活动。按传统的说法就是耍社火。南赛的社火种类很多,有龙灯、狮毛、海巴、高跷、锨把背娃(也叫顶芯子)、大头和尚戏刘翠。新中国成立后又加入了新的文艺形式——……[详细]
  此馄饨不是用薄面片儿包馅的,煮熟后连汤吃的那种“馄饨”,而是关中东部活动频繁、频率较高的一种礼馍。. 馄饨的外形成园立椎体,可分三部分:一部分是用油,葱末,花椒干叶末垫起的芯儿,一部分是用上等的白面做的白皮,再一部分是馄饨嘴儿和美化装饰的馄饨沿儿。. 馄饨源于荷叶,实难考究。若从“馄饨”与“浑沌”世界而言,那就早得很了。但从它颇像高耸,挺拔、坚硬、平滑、丰满的乳房,再从它使用的价值就诠……[详细]
  鹣鹣是黄河湿地里的一种水鸟,成双成对。《词源》对鹣的注释是:“鹣,比翼鸟。似凫,青赤色,相得乃飞。”又解:“凫,一种水鸟,像野鸭。”《诗经》的首篇《关雎》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河”就是黄河,故事写的黄河湿地的景象。据林业局的同志讲,大荔黄河湿地现有的各种水禽、水鸟达百余种。那么在很早以前,生态未遭破坏时,水禽、水鸟就更多了,其中就有鹣。先民们认识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