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皮影戏又叫“影子戏”、“灯影戏”、“牛皮灯影子”或“老道情”。分布在甘肃省渭源县东北部的清源、路园、大安、秦祁、北寨、新寨等乡镇,在干旱少雨,山大沟深的乡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因搭台简单,演出方便,为群众所喜爱。渭源皮影保存较为完整,在造型、乐器、音乐、制作、雕刻、演唱等方面都有突出特点,保留了浓郁的民风和民俗,具有民俗性;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民间文学、歌唱、雕刻、表演和宗教等各种艺术……[详细] |
花儿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回、撒拉、东乡、保安以及汉族中的一种民歌。无论是田间劳动的阿哥、拔草的尕妹,或是千里跋涉的脚户哥,泛舟黄河的筏子客,还是猎手、牧人、工匠,都是花儿的创作者和传唱者。花儿的内容涉及时事政治,伦理道德,劳动生产,家庭生活,历史传说,生活知识,祈祷祝福,尤以爱情生活为最。生活的艰辛掩不住他们的情感,在苦涩、单调的日子中,他们放出粗犷的喉音,大胆、炽热、火辣,甚至有点越轨、……[详细] |
盐川丧葬中的棺木绘画,做工考究,闻名遐迩。棺木制作工艺与邻近地区不同,有独特之处。先说五道棺木,必须在亡者活着时制作完成。第一道衾,用大红绸缎一丈二尺,缝成筒状,上端开口,亡者断气后放在里边,用纽扣从上往下扣住,置于金匣之中。第二道金匣,略小于内棺,入殓后放于内棺中。用柏木材质最好,由技艺高超的木匠精雕细刻,大档刻绘“二龙戏珠,海水朝阳”,小档绘“三元一品”或“五蝠捧寿”。两侧篆刻“福如东海,寿比……[详细] |
漳县“系五方杂汇之区,习染多方,故齿牙较轻,语言稍近宁远(今武山)。”今将其方言汇集如下,以方便外人理解。一、称代、指代类(括号内的注音为方言读音)我(ge哥或gao高):我,我们。你(niao鸟或niu牛):你,你们。咱(cao曹):咱们。他/她(tao陶):他/她,他们。阿谁(asi啊司):谁。阿谁(asi啊司)格:谁。阿谁下(asiha啊司哈):谁家。啥(shuo说):什么。阿(a啊)么:怎……[详细] |
二郎山花儿会“花儿”是流传在我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0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花儿”用汉语演唱,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它是当地民众的口头音乐表达,在民间传承演唱了500多年。在我国西北地区具有影响的“花儿会”有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和二郎山花儿会。岷县花儿被联合国社教文卫组织列入人……[详细] |
元宵节,古时也叫“上元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我国古人曾用正月十五的夜月、风云来占测雨水,预卜庄稼的丰歉,占测的同时对主管雨水的神祗要进行祭祀。点灯燃薪是祭祀中必不可少的仪式。人们还把这几天挂出的灯叫“占岁灯”。这种民俗至今仍沿袭在民间。有些史料记载,元宵张灯始于东汉佛教的传入。佛信者把火光比作佛的神威,灯也就成了佛前的供具之一。据传说,释迦牟尼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十二月三十日,即东土……[详细] |
《岷州志·风俗·岁时》中说“立春前一日,里民具春幡,扮故事曰社火,并赴公堂演春,乃迎春于东郊,岁于是乎告始。”又说:“上元日社火如前,至晚,山村水墅,灯光烂然,与雪岭晴川,上下相映,游人杂沓,达旦不休,歌乎呜呜,秦声盈耳,亦点缀荒塞之一景也。”这是近三百年前修《志》者对县民春节闹社火的简略记载。实际这种民间文艺活动在当地,历史更为悠久。文献中对“社火会”的多少、规模的大小、表演形式的多样与内容的丰……[详细] |
“社火”起源较早,《辞海》解释“社火”:“①旧时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厘观,令官0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②犹言同伙。《水浒传》第五十八回:‘但是来寻山寨头领,必然是社火中人故旧交友……[详细] |
通渭小曲是流行于通渭县境内的一种汉族传统小戏剧。是在明清时期通渭民间艺人在陕、甘、宁、青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陇东道情、碗碗腔和山歌的各种韵味而不断丰富、发展形成的。乡土气息浓厚,脚本故事浅显易懂集中体现了老百姓的纯朴善良、忠厚老实的人性特征和男女之间追求美好爱情的执着精神。表演方式通渭小曲早期属于“地滩”坐唱形式,和西北大部分地区流行的小曲说唱类艺术相似,属于同源异流。西北地区流行的多种类似或近似的……[详细] |
青苗会,顾名思义,就是在庄稼破土发芽成长之始举行的一系列祈求青苗生长旺盛、风调雨顺,金秋时节有个好收成的宗教祭祀活动。青苗会民间祭祀主要流行于严家、林畔、后家、山庄、潘家寨、赵家、买家、拔那、锁龙、古素十个自然村。习惯上人们称前六个村为上三会,后四个村为下两会。五大会的总庙在锁龙乡赵家庄,人称月楼滩庙,庙里供奉着两位善神:九天圣母京华娘娘、九天圣母京皇娘娘。岷县青苗会民间祭祀活动由坐床、取水、坐庙……[详细] |
“巴当舞”古称“播鼗武”,源于古羌人的“祭山会”,是流行于甘肃岷县中寨镇的一种祭山神舞蹈。远古时期,生活在岷县北路片的中寨、维新等村社的农民每逢正月都要举行“巴当舞”,进行祭山神活动,以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巴当舞”大致由“安场”、“敬山神”、“扯节勒”三部分组成。“安场”时本村男子在“春巴”的领导下,手摇长柄“巴当鼓”,口唱藏语舞曲,脚踏各种舞步,列队舞蹈,这一阶段有9种唱词,9种舞步。“敬……[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