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省 > 黄南州特产

黄南州民俗文化

  土族於菟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於菟又是舞者的称谓。仪式开始时,名为於菟的舞者在1的上身绘上虎豹图案沿村进行表演,挨家挨户跳舞。土族於菟舞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关于“於菟”习俗的历史渊源,有楚风说、羌俗说、本教仪式说等多种观点,民间也有多种说法。历史上,“於菟”系列民俗活动曾在隆务河流域部……[详细]
  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教、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传统的热贡艺术主要在藏传佛教寺院内部创作、传承,并……[详细]
  热贡六月会是藏族、土族群众中盛行的大型祭祀表演活动,流传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每年农历六月十七日至六月二十五日之间举行,举办活动的村庄有五十多个。热贡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节,已流传一千四百多年,其祭神方式在全藏区是独有的。热贡六月会的渊源有两种相关的传说。其一称唐蕃和解时,为了庆祝和平的到来,守卫当地的吐蕃将军于当年的六月十六至二十五日向当地的诸守护神叩拜,并隆重祭祀,……[详细]
  黄南藏戏是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戏曲剧种,在19-20世纪中期,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目前主要流行于黄南地区。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发展经历了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说唱阶段;1740-1794年夏日仓三世时期三人表演的形成阶段;1854-1946年吉先甲时期的成熟阶段;1910-1973年多吉甲时期的兴盛发展阶段……[详细]
  草原、承载着我们无数的梦想,也保留了无限的文化,蒙古包及其营造技艺是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高超的技能和创作才能。它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和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蒙古包营造技艺也是第二批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这也见证着它的独特性和传承的必要性。在辽阔的草原上,点缀着许多白……[详细]
  尖扎达顿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顿”系藏语,意为“箭宴”之意,是安多藏区的一项特有的隆重的庆祝箭赛的活动,是尖扎地区在举行群众性射箭活动时,双方箭手们在紧张激烈的箭技比赛后,为达到和睦相处、友谊长存之目的而举行的一种宴会。尖扎“达顿”自成体系,极具地域、民族特色,是一个以民间射箭和对唱情歌为主要载体,将切磋箭技、表演歌舞、说唱艺术、美酒佳肴融为一体的藏族综合性文体娱乐活动。“达顿”一般由门……[详细]
  石雕亦称“石刻”,是以石材为原料的一种传统手工雕刻技艺。中国的石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承沿不绝,流传至今,显示出传统民间工艺的精湛技术、巧妙构思和丰沛创造力。石雕创作一般在大理石、花岗岩、青石、砂石等天然石质材料上进行,在此过程中需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和线刻等一系列纯熟的民间雕刻技法。由于这些石质材料得诸自然,能够长期保存,因此石雕技艺多用来制作大型雕塑和装饰性雕塑。按照用途,石雕制品主要……[详细]
  同仁刻版印刷技艺产生于元代,早在13世纪末期,名为三旦仁钦的喇嘛师研发了藏- 刻版印刷术。青海省东南部的同仁县还保存着传统的同仁刻版印刷技艺,以家庭传统作坊为形式在年都乎乡卓隆村和郭麻日村进行刻版印刷的手工技艺流传至今。同仁刻版印刷技艺主要用于印刷经书、书籍、绘画图案(龙达、人兽和睦图、八卦图、各种佛像)等等,题材主要为祭祀山神、祭天、祭地、农事耕作、节令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招财进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