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凉山州特产

凉山州民俗文化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详细]
  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结合部,是横断山脉在四川境内最典型的地带。这里以藏民族为主,生活着彝、汉、苗、蒙古、纳西等17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们相互杂居、相互融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大融合,而在这如繁星璀璨的各民族文化融合境域中,山歌成为了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在个体劳动如行路、放牧、砍柴、割草或民间喜庆娱乐中为了相互交流,自娱自乐而即兴编作的节奏自由、旋律优美的山歌……[详细]
  彝族口头论辩“克智”是彝族民间在婚礼、丧葬、节庆等1场所以主客双方论辩手临场演述的一种诗体口承文学,是彝族民间语言艺术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灵活,最具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竞技性的文化形式。其表现形态为甲、乙双方论辩手以说唱诗歌或辞赋,互相辩驳、盘古论今,最终以达“穷百家之词,困众人之辩”者获胜。【产生年代】彝族“克智”论辩是在婚礼、丧葬、送灵归祖等1场所演述和发展的口承文学式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详细]
  彝族年,彝称“库史”,是集祭祀祖先、游艺竞技、餐饮娱乐、服饰制度等诸多民俗事项为一体的祭祀和庆贺性民俗节日,是一年中最喜气,最令人向往的节日,在彝族人的生活中有广泛的影响。【产生年代】关于彝族年始于何时,现已无从查考,凉山彝族过年中的许多仪式均与祖先崇拜相关,整个节日中充满浓厚的祖先至上色彩。据说,远古的时候,木克勒惹偷杀了天神阿底窝勒的母猪,阿底窝勒发现后找木克勒惹赔偿。为了赔偿猪的事,天神阿底……[详细]
  口弦是一种用青竹制成的简单乐器,弹奏音色独特,深受羌族妇女的喜爱。目前,在北川羌族自治县,能够娴熟制作、弹奏口弦的人屈指可数。口弦的制作工艺简单,是用一块长约10厘米的青篾,中间挖削出一块小的簧片,类似脚踏风琴的簧片,一侧有一跟绳子。弹奏时,右手将口弦置于两唇,左手扯动麻线,竹簧即发出声音。其声清雅袅袅,余音不绝,但据介绍口弦的音域狭窄,不一个8度,只能弹奏出简单的音调。口弦制作看起来简单,但簧片……[详细]
  在四川省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的泸沽湖,是摩梭人的世居之地,被誉为“最后的母系部落”。甲搓(甲措)舞是摩梭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走婚习俗中形成的一种民间原始舞蹈,相传甲搓舞原有72种曲调和舞蹈,完整流传至今的还有十多种,主要有《搓德》、《了搓优》、《格姆搓》、《阿什撒尔搓》、《卧曹甲莫母》等。甲搓舞以群体性的群众表演为主,歌、舞、乐紧密相伴,舞曲旋律优美,舞步多姿多彩,融观赏性、抒情性、形象性、……[详细]
  彝族穿斗式榫卯结构建筑是在“井干式”基础上,吸收了抬梁、穿斗等建筑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以精湛的工艺,浓郁的民族风格,堪称彝族建筑的典范。历史上,主要分布于川、滇、黔、桂四省区的彝族民间,现今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州美姑、甘洛等彝族腹心地。考古表明,“井干式”壁体和“干栏式”构造相结合的形式是彝族早期的重要的建筑形式。秦汉以后,抬梁式建筑开始影响西南夷地区,特别是明、清在彝区实行土司制度,加强了……[详细]
  彝族的男女青年相识和相恋后,双方都情投意合,称心如意,男方父母就请结摩选取一吉日,并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就为他们举行婚礼。婚礼举行前几天,姑娘要减饭减水,临出嫁前更是不准吃喝。这种\新娘子饿食饿水\的习俗主要来自彝族\虎妻\的传说,同时也为了避免在迎娶的路上解大小便-彝族认为那样是不吉利的。传统习俗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喜气洋洋,亲朋满座。院子中间用树枝搭起一座青棚,棚内彬外披红挂彩,正中摆放着彝家……[详细]
  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保留彝族传统文化最多的地区。与中国“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相比,彝绣色彩浓烈,技法粗犷,反映彝族人的图腾崇拜和民俗风情,是彝族文化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传承的一种形式。它以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景观,在各民族刺绣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彝绣的布料,一般用木棉质和麻质的平织布,以及其他混纺平织布。绣线采用棉线、膨体纱彩线、丝光绣线和金线等。彝绣工艺师法自然,手法有挑花、贴花……[详细]
  会东彝族奥索布迪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服饰,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并延续着,形成了自己地区独特的服饰文化。当地彝族妇女仍在重要的场合佩戴奥索布迪,以此来维护自己民族的服饰传统和服饰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奥索布迪成为本地彝族女性中较高地位的象征。一顶帽子要使用大量的青布精心制作,并配以丰富的饰物,以显示富有和高贵。【产生年代】彝族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彝族经历了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然后才进入父系社会。当地彝……[详细]
  毕阿史拉则,又称阿史拉则,是最具代表性的彝族毕摩宗师。关于阿史拉则的传说故事,经过民间口耳相传和语言上的艺术加工,使其变得神乎其神。在凉山彝族民间流传广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产生年代】根据毕阿史拉则的家族谱系记载,阿史拉则子孙代传距今大致有30代左右,也就是距今近800年的历史人物。据彝经《颂毕祖》中记载和民间传说,拉则三岁立志,五岁从师学毕,八岁出师,九岁纳徒,为神童,因其聪敏好学而学业大进……[详细]
  傈僳人在历史上从米易、攀枝花、盐边乃至云南等地逐渐迁入德昌境内金沙、南山一带聚居。傈僳族聚居区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著称,这里居住的傈僳人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被誉为保持最原始的傈僳族风情域区。傈僳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战国时期属氐羌,秦汉时期为“叟’、“□”、“濮”,魏晋时期为乌蛮、顺蛮,唐代因本民族内部称谓趋于统一,始称“栗粟”(唐代樊绰《蛮书》卷四)。早在元代以前,就进入了农耕时……[详细]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渝五省市区的高寒山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文明。阿嫫妮惹是彝族民间最经典的女性传承叙事抒情长诗,从古至今以传唱的方式流传于彝族民间,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嫫妮惹是彝语,意“妈妈女儿”或“妈妈呀—女儿”,是泛指所有的彝族女性。阿嫫妮惹是彝族妇女口耳相传的叙事抒情长诗,也是彝族民间口头文学创作中的……[详细]
  磨尔秋,当地彝族称“格丛”。是广泛流传于甘洛县及其周边的彝族地区,以甘洛县为中心的彝族地区,在彝族年庆活动期间开展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也是一项具有娱乐表演性质的传统民俗。此项竞技,历史悠久,参与性强,影响巨大。彝族称磨尔秋谓“格从”,“格”彝语意玩耍,“从”彝语原意为独木上行走,后来延伸为玩具之意。从彝语称谓“格从”意义和推磨旋转式表演形式可见,磨尔秋的产生与古代西南夷巫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详细]
  纳西族中有多种优美而抒情的自娱性歌舞,“金佐搓”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歌舞之一。这种群众性的歌舞晚会活动,既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又增强了民族间的凝聚力,成为纳西族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年代】“金佐搓”相传产生于木氏土司崛起的年代(元代十三年前后),这一古老的歌舞形式源于纳西族先民在过着游牧生活的时候,白天经常围猎山中,晚间即在篝火旁享用所得猎物,并尽情欢舞,仿效狩猎时的惊险场景,所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