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凉山州特产

凉山州民俗文化

  义诺彝族民歌就是特指雷波地区的义诺民歌,是流传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义诺土语地区的传统民间歌曲。雷波自汉代置县,历代都是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完整地传承着彝族民歌的传统,有富集的民歌资源,保持着原生态风貌。雷波义诺民歌包容了彝族民歌的整体形式和内容,而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产生年代】民歌从原始时代就伴随着人们的生息繁衍而产生。根据历史记载,雷波地区是彝族先民最早进入四川凉山之地,所……[详细]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勤劳智慧的布拖彝族先民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繁重的劳作中,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压力,触景生情,以情起兴,信口高腔,抒发感情,一代又一代地传唱,不断加工,不断创新,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民间歌谣——阿都高腔。【分布区域】彝族阿都高腔除分布在布拖之外,还分布于邻近的普格、昭觉、宁南、金阳等县,以布拖为中心……[详细]
  克西举尔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古传承的民间乐器,在国内56个兄弟民族和本民族其他地区传统乐器中,它的形制及其演奏方法是独特而唯有的。【产生年代】克西举尔渊源于彝族先民远古时期,往上可追溯至原始时代。确凿的文字记载于凉山彝文古籍《古侯》(又名《公史传》,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言研究所编译,1989年油印本),该古籍在记述古代凉山彝族先民古侯、曲涅的迁徙历程中,有“彝箫莫夹在腰间,口弦莫捏在手上”之句,“彝箫……[详细]
  彝族乐器“马布”,在彝族民间器乐中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传统古老,流传广泛,深受彝族人民喜爱。【产生年代】马布,流传历史悠久,产生年代没有准确的记载,从器乐学的角度考察,马布属竹管簧鸣乐器,与我国古代的“笳”“筚篥”有渊源与演变的联系,与古羌人的乐器“其篥”形制类同。彝族源于古氐羌,马布也就古已有之。【分布区域】马布,在四川省内主要流传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越西、昭觉、甘洛、美姑、喜德、盐源,……[详细]
  凉山彝族“男弹月琴,女弹口弦”的习俗,是广传的口碑,月琴是凉山彝族有代表性的乐器,深受彝族人民酷爱。在长期流传中,月琴音乐的艺术水平和音乐文化两个方面的发展都达到了相当高度和深度。【产生年代】月琴的历史渊源可上溯至晋阮咸、秦瑟。汉唐时的“琵琶类乐器的实物,传于现代乐坛的,有阮咸(又变形成月琴)。”(常任侠《龙首琵琶与凤首箜篌》)月琴在彝族中流传最早见于《新唐书?南蛮传》中记载有南诏乐器“有龙首琵琶……[详细]
  四川冕宁藏族民歌赶马调藏语称“木弱加”,是古代“南丝绸之路”川、滇高原的零关古道、茶马古道上赶马人歌声的历史时空回荡。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产生年代】《赶马调》的产生与成型,与“茶马古道”的产生和发展有同步的时序性。早先的记载有“秦开五尺道”(今冕宁、喜德一带);《史记》司马相如“通灵关,桥孙水,以通邛都”;张骞在大夏、身毒见到“蜀布”、“邛竹杖”,说明已有古道存在。《西南夷……[详细]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民歌“阿古合”,意为“唱阿古”;在凉山阿都地区的古彝语中,“阿古合”最早是“阿(以低降调)果合”,“阿”无实际意义的前缀词,“果”古彝语词汇,涵义是“死了”,“果”逐渐演变为现代白话的“古”,“合”即演唱的意思;“阿古合”意即“对死者演唱”。在举办丧事的过程中,通过祭祀和吊丧的形式,以仪式的方式为亡者演唱的歌,唱时伴以简单的舞蹈动作。【产生年代】它的产生和形成的历史无明确文字记载。……[详细]
  射箭节是藏族尔苏人神圣的节日,是在民族文化中最具内涵的节日。射箭节,藏称“措乃屋”,顾名思义,为射箭习武之节在每个的农历三月初一进行。藏族尔苏不同于别的地方的藏族,其语言、信仰、服饰、风俗都有自己的特色。射箭节是为纪念古时英雄车莫阿刚发明弓箭、教人狩猎、训练箭术抵御外敌、抗拒灾害、安排生产的节日而起的纪念性节日,也是祭祀和祈祷丰收而开展的传统活动。【产生年代】据《吴越春秋》记载,我国弓箭发明于距今……[详细]
  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是世所罕见的唯一以活态形式遗存的母系氏族社会遗风,它重点反映了摩梭人的走婚及其母系大家庭和相关礼俗独特的表现形式。【产生年代】摩梭人自称“纳”、“纳日”,史称“摩梭”。是一个古老而智慧的民族,也是盐源最早的土著民族。自汉末至民国时期,盐源县已成为摩梭人的聚居中心。《川康边政资料辑要?盐源》说:“摩梭,盐源最多,盐边次之,九所土司(盐源县的九个土司),摩梭占其七。”有关专家……[详细]
  历史以来,傈僳族世居于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属山地农耕民族,长期混居于西南地区的彝族、纳西、白、哈尼、汉等民族之中,其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与藏缅语族彝语支相同或相近。傈僳族因所穿麻布衣服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分布在德昌县境内的傈僳族为花傈僳。早在元代,德昌路所辖的威龙、普济两州(今属米易县),即有傈僳族人居住,德昌县现建有两个傈僳族乡(金沙乡和南山乡),有傈僳人口6000余人……[详细]
  德昌傈僳族的婚俗很有特色,他们的婚姻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而传统的习俗。【产生年代】早在元代,德昌路所辖的威龙、普济两州(今属米易县),即有傈僳族人居住,受制于当地张、吉二土司。明代洪武年间,傈僳人不堪官兵和土司欺压之苦而1逃迁,散居于川滇结合部的金沙江、雅砻江流域。明嘉靖年间,丽江纳西族木知府与相邻的西藏农奴主在维西一带争夺地盘,发生大规模械斗。窝勒(今攀枝花市郊区)一带的傈僳人,连年被征调往石鼓一……[详细]
  一彝族历史文化源流与火葬达“尼木措毕”仪式的传承彝族是远古西北氐羌人在南下到金沙江流域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彝族文化与远古氐羌文化一脉相承。其文化特征还表现在如下诸多方面:巫鬼崇拜、父子连名制、氏族命名方式、服饰习俗、崇虎观念等,这些文化传统都为彝人世代所承续。彝俗行火葬,自古亦然。先秦汉文古籍载古羌人火葬“燔而扬其灰”的实况,与唐宋至明清的彝族之火葬,犹甚相……[详细]
  僳僳族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但各地节期不一,云南省等众多傈僳族聚居地的阔拾节是公历12月20日起的半个月,而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的阔拾节由于封闭,又少受外界影响,仍保留着正月初一至十五这个时间,节期与汉族的春节统一,习俗极传统。【产生年代】族人居住,受制于当地张、吉二土司。明代洪武年间,傈僳人不堪官兵和土司欺压之苦而1逃迁,散居于川滇结合部的金沙江、雅砻江流域。明嘉靖年间,丽江纳西族木知府……[详细]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先民们数千年前就劳动、生息、繁衍于长江中下游,秦汉时期聚居在湘西、贵州、云南等地,后来一部分向西迁徙来到木里,到明清时期基本形成现在的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情况。木里境内散居的苗族服饰,由于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族源等诸多原因而分化为三个支系,形成不同类型的服饰。【产生年代】在《苗族花衣的由来》中叙述了苗族妇女服装产生和形成的渊源。据述,苗族在跋山涉水沿河……[详细]
  成丁礼是传承了上千年的风俗习惯,也是摩梭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之一,摩梭人通过成丁礼及有关活动,吸收氏族成员,对少年进行社会责任、角色教育。【产生年代】成丁礼是人生通过仪式中最具意义的一种礼仪。在中国古代,一个人是否为家族正式成员,能否参与家族、国家的活动,要看他是否通过了成丁礼,即《礼记.曲礼》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左右出嫁前要行笄礼。摩梭孩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