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蒙格(彝族儿童节)”是先民们为了抵御疾病对儿童的侵害而发起的节庆活动,在彝语北部方言所覆盖的大部分彝族地区都有流传。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四川省雷波县谷堆乡,才保留着完整的“阿依蒙格”仪式程序。【产生年代】关于“阿依蒙格”产生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据说,开天辟地时代,阴间住着一个叫“普兹普阿莫”(相当于阎王)的吃人魔王。他属蛇,在鼠年鼠月鼠日娶亲,蛇日就生了儿子,马日儿子得病,羊日为儿子治病,……[详细] |
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周围和木里县屋脚乡屋脚村利加咀组的摩梭人都属蒙古族,该民族十分崇拜自然和祖先,信仰“达巴教”和“1教”,崇尚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大自然产生了息息相关的联系,摩梭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无不充满着对各种神灵神山、海子(当地俗称的高原湖泊)的崇拜,转湖节就是摩梭人原始信仰的体现。【产生年代】摩梭人自称“纳”或“纳日”,史籍称“摩梭”或“摩挲……[详细] |
凉山彝族嫁娶过程中演唱《婚礼歌》,是彝族婚礼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参与人数众多,男女老少皆可。新娘出嫁前3—5天,寨子里的亲朋好友(由妇女组成)聚集到新娘家,即开始演唱娱乐,直到深夜才散去。气氛最浓、最热闹的是在新娘出嫁前一天晚上。当晚,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妇女开导,以《阿嫫尼惹》开始传唱,随之《阿姨阿支》、《玻哈牛牛》、《喳扎喂洛左》等对唱相继展开。表演者身着盛装,或歌或舞,构成了一幅欢快、热烈的歌……[详细] |
彝族婚俗是一部“活态”的婚姻发展史,是研究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的不可替代的资料。彝族婚姻的缔结,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为,而且与整个家族、姻亲、邻居都有关系,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播与接受的过程。而婚礼的仪礼过程是彝族文化的大展示和演绎,不论是穷古博今、互难才学的“克斯”、“克智”、“佐”等口头演述,还是优美动听的“牛牛伙”歌诗传唱,还是抒发离愁别绪、1包办婚姻的哭嫁歌等传统,抑或充满娱乐竞技色彩的泼……[详细] |
“擦窝”是由味似苏达水的天然液体(本地称硝水)熬制而成的凝固物质,形似小饼,味苦涩刺苦。木里当地藏族呷咪语称“擦窝”,谱咪语称“得哎”。它是历史上在木里及稻城、理塘、九龙等藏区首屈一指的灵丹妙药。木里藏族自治县唐央乡同窝村马尔组的梦窝地以生产传统医药“擦窝”而享誉藏区,历史上当地居民都要上缴“擦窝”税,四面八方到这里交易、买购“擦窝”的人数以千计。它成为了当地居民重要的谋生手段。“擦窝”制作以其悠……[详细] |
彝族,是一个把自己的文化穿戴在身上的民族,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展示着其古老的民族文化,诉说着悠悠的历史岁月。昭觉独特的彝族服饰风格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凉山彝族服饰的特色,不仅是凉山彝族服饰的经典荟萃,更是中国彝族服饰的“窗口”。如今,在这个“窗口”,厚重的传统文化不断与现代文化相碰撞和融合,正向着世界舞台开放。彝族服饰历史悠久,大凉山彝文古籍《万物起源经》中彝族服饰的产生有着神话传说的色彩:彝族弹羊……[详细] |
口弦,又称“口琴”、“响篾”、“吹篾”或“弹篾”,在我国西南的诸多少数民族,尤其在彝语支民族中比较通行。傈僳族作为彝语支民族,其竹口弦制作历史久远。据考证,竹口弦制作,当在人类进入陶器时代、青铜时代以前的“竹木器时代”。傈僳族竹口弦何时发明,由于无可靠的文献记载,已无法确认。【分布区域】德昌傈僳族口弦演奏和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和南山傈僳族乡,汉区的巴洞乡团结村、宽裕乡新裕村、……[详细] |
彝文书法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书写艺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彝文书写艺术。彝文书法是彝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载体,在彝族中有广泛深远的影响。【产生年代】彝文创自何时,目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其中有“始于唐”说,“创自东汉”说,“出自战国早期”说,“出自西汉早期”说,起源‘哎哺’世代说”等。彝文史称爨文、爨字、韪书、倮文、夷文、罗罗文等……[详细] |
凉山彝族毛擀制及毛纺织技艺的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据彝文古籍《起源经》记载,彝族弹毛擀毡,始创于先祖阿约阿先时代,而纺线织布,则始于彝族英雄支格阿鲁的母亲蒲嫫列依时代。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它的起源和存在应与汉文献记载更早。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滇王家族”墓地出土的铜俑中有的身着麻装,也有的身着袈什、瓦拉,显得十分华丽。由此可见,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滇国”时期,西南彝族的纺纱品除……[详细] |
会理自古产红铜,铜器加工制作业自唐以来就十分发达,一直沿续至今。据文献载,早在东晋末年(公元400年),会理就有了铜冶炼,唐宋以来铜开采与加工业兴盛,南诏时期,红铜火锅等铜制品就远销外地,清代尤其兴旺。【分布区域】会理处于川、滇交结合部,与云南会泽、巧家相邻,是历史上“南丝绸之路”的通衢要道。县城和鹿厂、通安、黎溪等地仍按传统方法生产加工铜器,现鹿厂镇的老街道以打制铜器而得名“打铜街”。【基本内容……[详细] |
彝族服饰与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是人们适应自然、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历史源远流长。彝族文献有“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纺线织线濮嫫尼依来发明,裁衣缝衣觉觉伍支来发明,制金打银阿合来发明,头盔铠甲吉博尔惹来发明”的记载。在汉文献中,有关彝族服饰最早记载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候王。”唐以后记载就越来越多,陈鼎《滇黔游记》载“夷妇纫叶为衣,……[详细] |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是彝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先辈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它为彝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出了精美的漆器。彝族漆器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餐具和酒具为主,涉及彝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彝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产生年代】据传,彝族漆器起源于凉山州喜德县依洛乡的彝家村寨---阿普如哈,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彝族漆器这一民间手工技艺在四川喜德已有了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史,到了近现代,主要由居住在这……[详细] |
相传傈僳族火草布制作史历史久远。传说:远古时代,时遇大旱。有一对居住深山的傈僳族青年。男的撵山打猎,女的管理家务。男青年所穿简陋的兽皮衣服,已无法蔽体、御寒。姑娘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荨麻、火草,便不停地撕、煮、漂洗、捻线,终于织成一件横纹麻布长衫。【分布区域】德昌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主要分布于金沙和南山傈僳族乡,汉区的巴洞乡团结村、宽裕乡新裕村、乐跃乡沙坝村等傈僳族小聚居村落也有零星分布。【基本内容……[详细] |
银饰手工技艺是彝族人民世代传承的瑰宝,由于千百年来受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以及生产条件的限制,彝族人对银饰情有独钟,彝族谚语这样写道:“银锭沉甸甸,银锭就值价;姑娘稳如山,姑娘才值价。”自古以来,彝族人就把银饰视为洁白可爱、纯净无瑕、质地坚韧的精神品质来追求。所以,银饰手工技艺的传承年代也是比较久远。【分布区域】布拖银饰分布于全县5个片区,30个乡镇,190个行政村,1010个村民小组。特别是布拖县的……[详细] |
会理绿水乡松坪村手工制作的饵块最有名。饵块色白,切成块、片、丝入锅煮,不浓汤,且味好。如不食用,浸泡在水里,久泡不馊不臭。制作饵块需要选用本地的大白谷米,浸泡12小时淘洗干净后,入甄蒸至半熟,将半熟米倒在圆簸箕里冷却后,洒水和匀,再入甄蒸熟后,把熟饭倒在石碓里用木杵冲融。把冲好的料摊在竹箕里或案板上,搓揉成长15~20公分,横截面6~8公分的长方体块状,或搓揉成细圆状,冷却后即成饵块。【产生年代】……[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