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凉山州特产

凉山州民俗文化

  彝族酿酒的历史十分悠久,甘洛县是彝族杆杆酒酿制的代表区域。现今,强大的现代酒业制品的冲击,使杆杆酒酿制日渐式微,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少,杆杆酒酿制处于人亡艺息的边缘。【产生年代】考古发现,早在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时期就有了酒的酿造、饮用等酒器具,有关文字记载反映商代饮酒之风就已普通盛行。彝族酿酒的历史也十分悠久。相传在远古时代,汉藏彝三兄弟居于一地,情同手足。有一年,三弟彝族粮食大丰收,磨面成饭,请两……[详细]
  傈僳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战国时期属氐羌,秦汉的期为“叟’、“□”、“濮”,魏晋时期为乌蛮、顺蛮,唐代因本民族内部称谓趋于统一,始称“栗粟”(唐代樊绰《蛮书》卷四)。早在元代,德昌路所辖的威龙、普济两州(今属米易县),即有傈僳族人居住。此后,傈僳人从米易、攀枝花、盐边乃至云南等地逐渐迁入德昌,分别在金沙、南山一带聚居。傈僳族刺绣工艺,世代在民间传承,具体年代因无确切文献记载,不详。【分布区……[详细]
  彝族毕摩绘画是由彝族祭司毕摩画在纸张或兽皮、树皮、竹简、石头、木板等载体上的图画,是一种通过绘画与文字相互配合的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反映历史生活、表达志向和愿望的艺术体系,是彝族远古绘画艺术的“活化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产生年代】毕摩绘画是毕摩在其文献和毕摩仪式中使用的重要造型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毕摩是彝族远古“政教合一”时期的部落酋长,后来逐步蜕变为专掌祭祀、载史、占……[详细]
  彝族金属锻造技艺(喜德彝族叶形双耳腰刀制作技艺)在彝族历史上,民族工艺种类繁多,钢铁具锻制技艺是彝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喜德的彝族叶形双耳腰刀以制作精美、刀身灵巧、刀刃锋利、携带方便而著称于世。【产生年代】叶形双耳腰刀的制作工艺主要由居住在喜德的麦吉家族世代传承,据现年73岁的麦吉尔坡说,制刀技艺在他们本家族内部传承了14代。解放前,从玛果山系到红莫山系,方圆几百里以内,麦吉家族是唯一的……[详细]
  凉山彝族刺绣工艺独特,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尤其是甘洛县民间彝族妇女刺绣工艺,以其工艺的独特、绣工的精巧、技艺的高超、纹样的丰富在凉山彝族中具有影响力。【产生年代】凉山彝族刺绣工艺一方面随着服饰面料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社会不断变迁,不同时代人的审美观差异性比较大,由此,彝族刺绣源于何时,无文献记载,无从考证。【分布区域】甘洛县东南部的普昌、吉米、斯觉片区是传统的彝族刺绣技……[详细]
  彝族“久觉合”是彝族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并相互传唱的具有一定固定曲调的传统民歌,它的歌词内容绝大多数都是以社会底层受压迫、受剥削的民众为传唱对象,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多角度、全方位揭示奴隶的艰苦生活。唱词还涉及到彝族奴隶制时期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彝族人民的精神世界、理想追求等,是近现代彝族的“人物风情展”,“社会生活的写实志”。【产生年代】四川凉山彝族……[详细]
  藏族尔苏先民沿南方丝绸之路古道南北迁徙,分布在凉山州的甘洛、越西、冕宁、木里,安雅市的石棉、汉源,甘孜州的九龙等县境内。还山鸡节,藏名“拉干比”,是藏族尔苏人以自然村寨为单位在每年农历八月初三举行的以祭祖、还愿、感谢山神为主要内容的古老民俗节日。【产生年代】多数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研究认为,尔苏人属于党项羌的后裔,南迁后进入康巴藏区。尔苏人较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服饰、语言、信仰。由于无可靠的文献记载等……[详细]
  以凉山腹心地美姑县为代表的彝族婚俗礼制,以其古老、独特的习俗,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据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记载,彝族先民曾历经了“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时期,史尔俄特为寻找父亲,历经磨难,在兹尼史色的教导下,娶妻婚配,步入生子见父的父系时代。彝族婚俗内容极其丰富、独特别致,不论是婚姻选择、闹婚、节食节水、泼水、背新娘,还是赛克智、哭嫁等古老传统,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和独特的价值。彝族婚姻的缔……[详细]
  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辖区。从东向北向西均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相接,西南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丽江地区犬牙交错并一江相隔。境内世居民族以藏族为主体,还有彝、汉、苗、蒙、纳西、傈僳等16个少数民族。木里的藏族是唐朝初、中期年间从西藏、青海迁入,一部分自称“甲冬巴”的藏族从云南迪庆州迁入。木里藏族因居住地不同以及习俗上的差异有不同称谓,有:自称为“蕃”他……[详细]
  人类生存发展历史中有着辉煌的石器时代。在凉山彝族聚居区的许多边远山区,至今还保存和利用着许多古朴而自然的石器,甚至将各种奇形怪异,姿态不一的石头、大小石山作为神灵供奉。在众多的文化类型中,彝族传统石器中的“三锅庄”(即嘎库甘尔习俗)更是以其独特的姿态和神奇的文化意蕴令人瞩目。【产生年代】火塘里的火神彝称“都色”,也是近代学者所争论的“烛龙”——支格阿龙是彝族火始之祖。这种火龙神话传说和彝族的火崇拜……[详细]
  金江鼓乐,是在1、婚丧嫁娶等场所演奏的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领悟和感受出来的一种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独特理解而形成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古老文化的延续,对原生态民间音乐和了解民族发展史,提升民族品位,增进友谊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产生年代】会东大崇(沿江)地区解放前属于云南境内,而金江鼓乐的源头应追溯到汉族音乐传入云南之时,从史料记载来看,金江鼓乐大体上为明清时代传入四川,在会东民间流传已……[详细]
  藏族杜基嘎尔“杜基嘎尔”(藏语译音),即金刚神舞,又俗称“跳神”。跳神并不是世俗的普通娱乐活动,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佛事仪式,表演前要念经,表演时须以1节奏而进行。藏传佛教的金刚法舞蹈“藏族杜基嘎尔”通过这种极为特别的表演形式传达和显现出密宗的无上之奥秘,它以身、语、意三密相应吸的仪式化展示,达到驱邪正道、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特殊目的。这便是在木里藏区流传至今带有浓郁宗教色彩,又集音乐、舞蹈、体育、搏……[详细]
  《阿都歌谣》渊源流长。关于《阿都歌谣》的起源时间,有研究者认为其萌发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时期,形成于奴隶社会时期,跨越若干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用彝语创作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由于千百年来都用彝语传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外界才知道《阿都歌谣》的存在。【分布区域】《阿都歌谣》分布于布拖、普格、金阳、宁南、德昌、会东、会理县等,位于凉山州南部,金沙江沿岸,与云南省隔金山江相望,昔为彝族……[详细]
  彝族所在地口夹文学什喜尼支嘿源远流长。关于什喜尼支嘿的起源时间,各个学界的看法不一致,有研究者认为起源于母系社会时期,其依据是彝族史书《勤俄特依》里记载着“史勤俄特”马尔买父的事,形成于原始公社时期,彝族祖先就在集体劳动中以唱劳动号子,形成了一代又一代的婚礼歌,跨越了若干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用彝语创作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至今,而且经过数代人的不断加工,并以辩让性的优美词句达到个个彝人所接受的……[详细]
  玛牧特依又叫“玛牧伟尔”、“玛牧”等,是彝族人民口头流传的传统道德教育经,主要起着典章制度、民族习惯法、教育启迪、劝学劝说等作用。它以优美的古彝语诗句,以富予哲理的格言句式,以教育、训导、劝说的文化口吻,以智者、贤者、能者的思想,以培养优良、贤能、文明、有道德者为目标,影响和维系着彝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产生年代】玛牧特依是流传于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重要彝语教育经典,是彝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代表。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