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金华 > 义乌市特产

义乌市民俗文化

  义乌造木船技艺手艺人的廉价,辛苦意味着传承人的缺失,尽管木船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但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浮躁,义乌船的制作工艺不被认可,因此,对于它的传承,很有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随着工业的发展,塑料制品的日益增加,渐渐的,水面上的木船开始被塑料船所取代。因为塑料船的轻巧,,易于批量制作,且在制作时间上大大缩短,虽然质量方面不如人意,容易破损老化,但是价格十分便宜。义乌船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只……[详细]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是根雕艺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义乌根雕艺术采用自然根材抽象美的形态来表达作品的神似,尤能以因材施艺、巧借天然来呈现大自然的奇与巧,充分利用树根自然生成的形态,把根……[详细]
  据史料记载:义乌豆腐皮始产于清乾隆年间,据说当时豆腐皮是进贡的美味食品。后来制作豆腐皮的手艺逐渐流传,甚至寻常百姓家也能自制了。产区也由原来的楂林、东塘扩展到大陈、新新、后宅的后付、上金、下金村,以及义乌东南的佛堂、尚阳、朱店等地,豆腐皮成了名副其实的义乌特产。捞豆腐皮制作工艺流程:1.将大豆或黄豆去泥、去沙;2.推成豆板去壳;3.用山涧水浸泡透豆板;4.上磨磨成豆浆;5.把豆浆煮开;6.去渣成豆……[详细]
  “枫溪走马灯”始于明代。通过不断改进,逐步完善而代代相传。它是由竹编纸糊的道具“马”与“走马”者紧密结合的一种典型的民族民间舞蹈——灯舞。主要道具是“马”,马身是竹编的两只兜,马首是竹扎的,马脖子由竹圈连接,裱上饰纸,栽上尾巴,表演时缚在腰间,俨然如胯下马。表演者由数十位10-12岁少年儿童扮演,男女各半,一式古装,天真活泼,灵活矫健,有趣可掬,可观性强。枫溪走马灯表演形式:表演者腰缚竹马身,手执……[详细]
  拉线狮子清康熙年间,赤岸镇尚阳村毛姓太公,受提线木偶影响,试制垃线狮子。清雍正年间,拉线狮子的民间艺术表演,发展到尚阳村、毛店村、倍磊村。拉线狮子表演时,多只狮子(三到九只)安装于一个长1.8米,宽1.2米见方的狮子房内。下方配有二根木杠,分别由四位壮汉扛在肩上。狮房上方,装有一根六米长的木制臂杆,向前延伸,顶端挂一彩球。狮子的头、颈、四肢及脊梁等处,都装有“拉线”,每根拉线,都由专人负责拉动;每……[详细]
  十字莲花廿三里街道莲花班始创于1929年秋,领头人陈云轩,共11人参加。全以青年人为主。步调以马步为主,迈得有劲,功力要好,手脚有限度,以乾隆皇帝游山东和游街莲花二部为唱腔,1942年由陈心田组织的莲花班,参加人员十一人,除2人健在外,其余人员均已故。当时莲花词除乾隆皇帝游山东和游街莲花外,还新增了抗日战歌,大力宣扬抗日精神。1952年,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 上的讲话》十周年,由义乌县文化馆组织,……[详细]
  轿夫吹打班轿夫吹打班是过去专为民间婚嫁服务的器乐团体,在封建社会受人歧视,视为小姓,进不了族谱。故皆由生活在社会下层人士组成,以抬轿吹打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轿夫班所吹奏的曲牌,统称轿夫调。分大吹和小吹,故又俗称大小吹打。一般由八人以上组成,所用乐器为梨花(两把)、“呱鼓”(黄檀木镂空制成)、夹板、梆、小扁鼓、次钹、撞铃、苟叫锣、号筒、先锋。表演形式与特征:轿夫吹打主要用于婚嫁,故要边走边吹,只吹不……[详细]
  义乌兵的故事《义乌兵故事》是义乌市志部目前正在编撰《义乌丛书》中的一种。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抗倭名将戚继光到义乌招兵,首次三千人,以后累计一万二千余人左右,形象面遍及义乌全境各村镇。戚继光带领义乌兵,转战浙江、福建和广东,最后,背上长城戍边,屡立奇功,为保家卫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义乌市志在近年来,曾七次组织专题小组到台州、温州、福建、河北、北京等地调查走访,在搜集文史资料的同时,也注……[详细]
  义乌徽戏徽戏源于安徽,大约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从两个流向进入金华、义乌。一是安徽的徽州经新安江流入兰溪、建德、金华一带。另一是皖南婺源,从陆路进入常山、开化,经常山港水路到衢州、金华。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而受京班倒流影响,徽戏逐渐改变了自己原有面貌直到失传,流传到金华一带的徽戏却未受影响,保持了原貌。1969年安徽省徽剧团为完成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祝演出,特来金华邀请徽班老艺人施秀英、徐锡……[详细]
  傅大士的传说傅大士(497—569),姓傅名翕,字玄风,号善慧。《续高僧传》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志公共称梁代三大士。前后三次进京结交梁武帝,为梁武帝讲《金刚经》,开创集“释、儒、道”三教合一的中国维摩禅宗佛教。在京弘法所度道俗不可胜计,使他成为当时佛教中的领袖。武……[详细]
  颜乌的传说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前77—前6)在他所著的《说苑》一书中载:“颜乌,乌伤人。亲亡,负土为大冢,群鸦数千,衔土相助焉。乌既死,群鸦又衔土葬之。”这是历史上关于颜乌的最早记载。颜乌以其感天动地的孝德备受历代推崇,有关他的故事在义乌广为流传。乌伤源于颜乌。关于颜乌和县名乌伤的传说有:——“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详细]
  义乌十八腔义乌方言在我国七大方言区中属吴语区,是浙江南部吴语婺州片中的一个小分支。由于义乌位于浙江中部,交通方便,与外地交往频繁。因此义乌话受邻近方言的影响较大,内部差异也较明显。故常有“义乌十八腔,隔溪不一样”的说法,说明义乌话的复杂性。义乌方言既丰富又复杂,主要以平舌音为主,义乌北部以第二声为主,义乌南部主要以第四声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人员的流动,普通话的推广,义乌方言使用……[详细]
  义乌农民画义乌农民画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沃土,倾注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瑰丽明艳的色彩,纯真质朴的风土人情,构思奇特,造型稚拙。义乌农民画俗而不庸,俗中有雅,是民间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农民画家在作画时,运用传统的方法,创作出具有民间生产、生活气息、与时俱进的美术作品,曾远渡重洋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展出。1988年,义乌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详细]
  鸡毛换糖是指在那个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最早的鸡毛换糖,形成于我国的浙江省义乌地区,得名于其所卖的糖饼,卖糖人肩挑糖担,交易时用锤子敲打糖刀,把饼糖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地卖,因此称为“敲糖担”,这一群体也称为“敲糖帮”。义乌鸡毛换糖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宋代,到了明代,人多地少的义乌,货郎担迅速发展,明中后期,随着戚家军“义乌兵……[详细]
  游览亭陈氏孝文化义乌古称“乌伤”,建县于公元前222年,属会稽郡,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里孝文化历史悠久、氛围浓厚,其地名来源就与孝文化息息相关。旧《义乌县志》记载:“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以游览亭南陈后主陈叔宝后裔为代表的义乌陈氏,以孝立家、治家,弘扬、传承义乌陈氏孝文化,先后涌现出了陈侃、陈侯周、陈承元、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