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安徽祁门清溪人郑之珍在过往杂剧、变文及传说等的基础上撰写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郑本目连戏一经产生,便在祁门、休宁、石台、婺源、歙县等地广为流传。祁门目连戏原没有固定演出场所,以鼓击节,锣钹伴奏,不用管弦,上寿时则用唢呐。其基本唱腔古朴,为明中叶流行于徽州一带的“徽池雅调”,即徽州腔、青阳腔,保留“滚调”特点。脚色分生、旦、末、净、杂、襟,脸谱有鬼脸、标脸、花脸等。表演吸收民间武术……[详细] |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产自安徽省祁门县,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享有盛誉,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2008年,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祁门红茶由安徽省汉族茶农创制于光绪年间,但史籍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陆羽的《茶经》。祁红产区的自然条件优越,山地林木多,温暖湿润,土层深厚,雨量充沛,云雾多,很适宜于……[详细] |
采茶扑蝶舞,原名扑蝶灯,是流传在祁门西乡彭龙村的一种民间舞蹈。舞曲表现的是一群采茶姑娘在采家茶时被身边的彩蝶所吸引,因而丢下茶篮而去扑捉彩蝶的情节。最初在元宵节闹花灯时表演,由4个姑娘一手拿着花蝴蝶,一手拿着圆纸扇,作拍蝶状,且歌且舞。唱词为一年里十个月的花名和农事,意在欢庆新春佳节的同时,安排好一年的农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喜悦心情。经过县文化部门整理编排,195……[详细] |
流行于祁门的傩舞是中国远古时腊月里驱鬼逐疫的一种祭仪,源于原始巫舞。在徽州,汉代就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称。后来傩舞逐步向娱人悦众方面演变,加加了其娱乐成分,内涵也更加丰富,其中包含了祛邪扶正、祭祀祖先、祈福求安、祝祷丰收等内容,出现了表现劳动生活与民间传说故事方面的节目,发展成为傩事。祁门傩活动历史上一直很普及,明清更为盛行。立春前,祁门县令要率领下属到城东郊占卜水旱,老百姓则扮戏相从,……[详细] |
画眉画眉,祁门县县鸟。画眉是我国著名的笼鸟之一,鸣声嘹亮,悦耳动听,能仿效很多鸟类的鸣声,深受人们喜爱。画眉又叫金画眉,鸟纲,雀形目,翁鸟科。它的上体为橄榄色,头和背部的羽毛带有涤褐色的轴纹,下体淡棕色,腹部中央灰色,有非常显眼的白色眼圈和眉纹,“画眉”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在祁门境内的深山、溪边、灌丛中到处可见到它的行踪。有时聚集小群活动,雄鸟好斗,常驱逐外鸟。雄鸟在繁殖期极善鸣啭,声音十分宏亮,尾……[详细] |
祭祖是徽州宗族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在徽州最为重大的祭祖活动为祠祭。祠祭是在祠堂内进行的祭祀活动,为同宗族人聚在一起进行的祭祀活动,要求非常严格,为报本之礼,一般由族长或宗子主祭,祭祀分族祭和房祭。族祭由族长主持,族长由族中年长辈高、儿孙繁衍、德高望重的人担当。房祭由各房头房长担任主祭。在黟县祠祭中以西递明经胡氏祠祀为例,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七为各族祭祀,由族长担任主祭;正月初九——正月十五为房祭,由各……[详细] |
嵌字豆糖是明清以来祁门民间逢年过节招待客人的传统糕点,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美味可口,深为群众喜爱。在祁门民间,逢年过节都要蒸糕做糖。做糖的原料多样,有冻米、芝麻、花生等等,炒熟后和以糖稀压制成型,切成小块即成,有冻米糖、谷米糖、芝麻糖等,松软宜人,香甜可口,其中尤以嵌字豆糖最为独特,此糖之所以沿袭至今,得益于那小块四方四正豆糖间的芝麻造字,它的工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纯手工的熬糖、和粉、搅拌……[详细] |
观音豆腐,是采集皖南山区野生腐婢树叶,通过加工工艺提取果胶制作而成的一种绿色食品。宋元之交,战乱不断,又连年干旱,农民食不果腹,有人梦见观音菩萨指点,以此树叶榨汁凝固,即可充饥,于是产品问世,因其凝固后如豆腐而得名观音豆腐。腐婢是一种野生直立灌木,属马鞭草科,叶片卵状,长3—13厘米,宽1.5—6厘米,其中兰、玫瑰、梅等多种香味,蕴含在浓浓的青气中,散发出刺鼻的清香,因而别称其为臭娘子,歙县民间则……[详细] |
祁门胡氏骨伤科祁门是新安医学的发源地之一,名医辈出,史载名医190余人,著有医书40余部250多卷。尤其是明中叶至清初之际,涌现出一大批医学大家,影响深远,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考证在历朝太医院供职的御医有19人,被誉为中国御医之乡。祁门因生态环境优越,非常适宜野生动植物药材的生长繁殖,境内天然中药材达277科895种,堪称“安徽省天然药库”。祁门深厚的医学资源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促进了骨伤……[详细] |
安茶为中国历史传统工艺名茶,创于1725年前后,内销两广,外销东南亚,是介于红茶、绿茶之间半发酵的紧压茶,民间又称“软枝茶”,在全国乃至全球“一枝独秀”,明永乐《祁阊志》已有记载。安茶产于安徽省祁门县西南乡的芦溪、溶口一带,尤以芦溪乡的店埠滩最为集中。这里二水汇流,三山环抱,茶园多为洲地,土壤肥沃深厚,周围竹木葱茂,水波荡漾,云雾缭绕,为安茶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安茶选料精细,工艺独特,……[详细] |
祁门位于黄山西麓,是中西部省份进入江、浙、沪、闽的重要通道。地处山岭地带,气候温润,适合陶瓷全年生产。祁门地壳石英班岩脉居多,瓷矿蕴藏量丰富。明代祁门人多建碓生产,至清康熙年间已批量生产。当年景德镇为慈禧太后烧制御床成功,用的就是祁门庄岭的瓷土,庄岭矿因而有了“太后坑”之称。祁门瓷土品位高,质量好,有“天然配方’之誉。民国四年(1915年),太和坑、林家坞瓷石瓷土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甲级奖和银……[详细] |
祁门蛇伤治疗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年间岁贡生滕殿重,其父乐善好施,因得一“蛇花子”传授治疗蛇伤“秘方”,闻名乡里,第七代传人滕国强,在援朝战争中因利用传统蛇伤技法与“蛇药丸”挽救了一位垂危的病人,后在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由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中共华东局副书记魏文伯专程赴徽州指导组建了我国第一所蛇伤研究所,滕国强为第一任所长。在祖传方剂的基础上,通过几千次试验,在吸收了历代新安医家的蛇伤治……[详细] |
“游太阳”是流传于祁门县东路金字牌洪村、石川、横联、莲花塘、社景(原蛇井)与黟县七都霭岗渔亭、南玛一带,以祭祀隋末英雄汪华的一项民俗表演活动。汪华是隋末绩溪登源人,因举兵保一方平安,被百姓追念,尊之为神,并立庙来供奉。明朝时,社会上对“汪王”信仰发展最盛,徽州各地都建有大量“汪王”庙宇,并以不同形式来祭祀“汪王”,以求雨防旱、求子祈福、减病消灾,祈保一方平安,“游太阳”便是其中之一。这一天,各村落……[详细] |
流传于祁门县的一带的地方剧种。源自江西,原名叫“饶河调”。清初流传至闪里、历口、奇岭等地,经过老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具有茶乡特色的祁门采茶戏。采茶戏曲调优美,有西皮、唢呐皮、二凡、反二凡、拨子、秦腔、高二凡吹腔、文词、南词、北词、花调等数十种。……[详细] |
徽州祠祭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祭祖是徽州宗族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在徽州,最为重大的祭祖活动为祠祭。祠祭是在祠堂内进行的祭祀活动,为同宗族人聚在一起进行的祭祀活动,要求非常严格,为报本之礼,一般由族长或宗子主祭。祭祀分族祭和房祭。族祭由族长主持,族长由族中年长辈高、儿孙繁衍、德高望重的人担当。房祭由各房头房长担任主祭。在黟县祠祭中如西递明经胡氏祠祀,正月初三至正月初七为各族祭祀,由族长担任主祭;……[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