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嘉兴 > 平湖特产

平湖民俗文化

  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李家为琵琶[1]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园之父常携琴交游,遍访名家,李芳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誉“琵琶癖”,不仅技艺超群,且《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发行,后人称之为《李氏谱》编撰,由李氏传授的流派称作平湖派。平湖派以李其钰、李芳园、吴梦飞以及吴柏君、朱荇青(朱英)等世代相传,流传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怡怡室琵琶谱》、《朱英琵琶谱》等。吴梦飞曾得到李芳园……[详细]
  做社就是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的一种仪式。做社风俗起源于土地崇拜。该仪式世代沿袭,自夏朝起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这一仪式体现了民众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是百姓的心灵寄托。做社分春社和秋社两种。春社起自夏代,于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清明前),春播在即,祈求丰收;秋社始于汉代,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收获已毕,祭神报谢。平湖农业发达,历来有祭祀社神的习俗。每年春、秋两季,为了向……[详细]
  平湖婚俗主要以“曹桥讨娘子”为代表。旧时平湖民间娶亲时,条件好的人家用轿子,条件差的人家用船载。新中国成立后,都改用船去载新娘和嫁妆。船载是名媒正娶的起码条件。娶亲必须是上午,中午是结婚大宴。结婚那天,新娘从船上上岸后,媒人带着新娘必须从男方家的东南场角走进婆家。姑娘出嫁时送礼的人家都要请到。“对亲”时,男家送的花红礼(媒人礼)不能收,如果收了,就要加倍还礼。还要掘一棵万年青,用红纸包好,寓意新婚……[详细]
  平湖杜经布制作技艺平湖的棉花生产历史悠久,东汉时生产的“越布”曾受光武帝的青睐,成为贡品。平湖杜经布(“杜”,吴越方言,手工制作、土制之义,“杜经布”即土布)受松江黄道婆纺织技术的影响,生产技艺独特。1993年版《平湖县志》载:“最初为土布业,早在明代,农家多以织布为副业,所产小布是平湖一大特产。”民国时期销路以上海为中心,转销福建等地。到20世纪60年代,杜经布一直是平湖人民服饰的主要原料,形成……[详细]
  平湖糟蛋制作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再制蛋工艺。平湖糟蛋制作工艺独特,营养丰富,深受百姓的喜爱,并远销海外。1991年《平湖县志》记载,糟蛋为著名的传统特产,据传是徐源源糟坊创制,至今有二百五十年历史。经过几代人的实践和探索,平湖糟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主要工序有:制糟。将糯米在清水里浸十至十二小时后,用蒸气蒸成糯米饭,再用酒药进行发酵。洗蛋。用清水将蛋洗干净,放在竹编的容器内,在太阳下晒三至四个小……[详细]
  西瓜灯是在西瓜外皮上精雕细刻各种花样以供人赏玩的一种特色灯彩。平湖西瓜灯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进士黄之隽的《西瓜灯十八韵》、邑人张逢年的西瓜灯诗证明平湖西瓜灯至少有三百二十多年的历史。西瓜灯艺术的发展兴盛和当地种瓜的习俗有密切联系。瓜农种瓜之余刻瓜制灯,自娱自乐,后制灯者越来越多,灯的花样不断翻新,更有文人雅士赋诗赞颂,平湖西瓜灯遂蔚为大观。独特的雕刻工艺是平湖西瓜灯的一大……[详细]
  平湖花鼓戏又称“西乡花鼓戏”,最早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据传是在棉农采摘棉花的劳动中产生的。明清时,平湖普遍植棉,广陈、新仓、黄姑、全塘一带的棉农在劳动中口头创作了大量的拓花山歌、采花山歌。民间艺人把这些歌谣改编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用胡琴伴奏演唱,形成了花歌调,此即花鼓戏的雏形。后来,花歌调发展为双档双琴对子戏,琴师兼演员,角色在戏里戏外跳进跳出,曲调和内容可随时根据听众需要进行调整,称为“立地变”,……[详细]
  平湖九彩龙平湖龙舞俗称“调龙灯”。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记载,平湖龙舞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清初时平湖地区就有舞龙的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或当地庙会时表演,尤以春节期间为多,寄托百姓祈求吉祥如意、来年丰收的愿望。平湖舞龙种类丰富,多姿多彩,有青龙、草龙、布龙、竹篾龙、金龙、水龙、赤龙、九彩龙等。舞龙的制作非常讲究。龙身由若干节组成,一般大龙九节、小龙五节,外面裹以绘有龙纹的……[详细]
  十二花神舞流行于平湖东南沿海的全塘和黄姑镇(今两镇合并为独山港镇)一带,是当地百姓祈祷平安幸福的一种祭祀舞蹈。十二花神舞的产生有一个传说。相传明末清初全塘一带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死者无数。危难之时,一位游人指点当地人用花草煎汤服用,效果神奇,挽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当地百姓以为是玉帝派花神来人间救苦救难,逐渐兴起敬花神的习俗。起初人们只拜百花之首—牡丹,后来发展为拜十二位花神,并编排舞蹈,载歌载舞,表……[详细]
  钢叉舞脱胎于古代的战前练武,后逐渐演变为驱鬼辟邪的祭祀舞蹈,现在则成为一种娱乐活动。明隆庆年间,平湖乍浦海塘一带已有舞钢叉的习俗。至明末清初,乍浦沿海的舞钢叉活动已有相当规模。每逢佳节,特别是长安桥三月廿三庙会和九月重阳庙会,钢叉舞是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也是最受群众欢迎的节目之一。钢叉舞是一种行进式的民间表演艺术。早期的钢叉舞由六人表演,一人手执令旗,五人分戴代表金、木、水、火、土的脸谱,手执钢叉……[详细]
  渔民号子是流传于平湖乍浦一带的一种民间音乐,在渔民劳作过程中起鼓舞士气、统一步调的作用。平湖乍浦地处水陆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宋朝就有水军驻扎。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水师部分官兵移师乍浦,镇守西山海域(即平湖山湾),他们的后裔成为山湾渔民。山湾渔民常年以船为家,以鱼为伴,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劳动,形成了他们豪爽、开朗、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精神。渔民的劳作经常需要众人通力合作。在……[详细]
  钹子书是江南吴语区特有的曲艺形式。演唱者以竹筷自击钹子掌握节拍,曲调简单,具有吟诵风格,句末略有拖音。演出有说有唱,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通俗易懂,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平湖钹子书这门民间艺术,不但给人带来了欢乐,还传播了一些文学和历史的知识,有些老农民不识字,讲起“三国”、“水浒”来却是头头是道,这都应该归功于听钹子书。钹子书是江南吴语区特有的曲艺形式。据《松江县志》记载,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详细]
  鱼圻塘庙会,也称“大蜡烛庙会”,是平湖的地方性-。每年农历九月和春节,平湖新埭镇鱼圻塘都会在大蜡烛庙举行-,祭祀祈福,这一风俗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清人俞蕴甫曾赋诗赞叹庙会盛况:“庙指鱼圻六里遥,秋来报赛集尘嚣。田中插遍莲花炬,十丈光芒火树摇。”大蜡烛庙,又名“刘公祠”。据传庙内供奉的是南宋抗金名将刘锜的塑像。南宋初年,刘锜领兵驻守在鱼圻塘,护卫东南都会广陈城,平定匪害,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鱼圻塘百……[详细]
  平湖摇快船,俗称“摇艄船”,又称“摇少船”,上船者均为年轻力壮者。快船的船头、船艄装出跳,船上配置大橹、矮橹、扳桨、揿桨,四人操橹,六人操桨,一人敲锣(也有配鼓的),划船动作整齐划一,船快如飞,故称“快船”。为减少阻力,一般都要求是新落水船或新修落水船,船腹生有青苔或载过死人的船(不吉利)是不能用的。船下水后,两旁船舷都装有护栏木,护栏木用两根伸出船头的细长木头充当。船头前用短横木绑实在护栏木上,……[详细]
  太保书,也称“太保社书”,是长期流传于平湖境内和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一般在做社时表演,表演者称为“太保”,说唱的神歌称为“太保书”。平湖历来有祭祀社神的习俗,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按时举行,相沿成俗。明天启年间《平湖县志》卷十“风俗?岁时”一节记载:“春分社,田家醵钱为会,牲醴祭神,然后飨其胙。是(八)月社,田家又醵钱为会,牲醴祭神,卜将来田租。”春社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二起,到正月十五止,祈求神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