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杭白菊的种植历史源远流长。明末清初桐乡著名学者农学家张履祥,在其著作《补农书》中曾写道:“甘菊性甘温,久服最有益,古人春食苗、夏食英、冬食根,有以也。每地棱头种一二株,取其花,可以减茶之半,茶性苦寒与苦菊同泡,有相济之服役期地种之数亩,其利视种豆自信。吾里不种棉花,亦有以此为业者。但采摘费工,及适市贸易,耳目混乱耳。种植甚易,只要向阳脱水而无草,肥粪甚省,黄白两种,白者为胜。”可见,早在300……[详细] |
大纛旗是桐乡-一带农村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始于清道光时期,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据该镇麻溪村89岁老人沈永田回忆,大纛旗表演是祖上传下来的一种风俗,他年轻时也曾表演过,是同村比他大三四十岁的沈钟毛、沈庆寿等人传授的。大纛旗表演这一风俗兴盛于民国时期。现存于-西程家谷自然村的一面大纛旗上有“上清宫大漾里众助泰山青府紫皇上帝民国廿二年公贺”等字样,由此可知,此旗绣制于70多年前,当时盛行此风俗。大……[详细] |
桐乡竹刻竹刻是传统雕刻艺术,也称“竹雕”,是指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刻起源很早,《礼记?玉藻》记载:“士大夫饰竹以为笏。”现知较早的竹刻实物是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彩漆龙纹竹勺。清嘉庆以后,浙江竹刻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成为晚清竹刻艺术的代表。据资料记载,浙江竹刻以杭州、嘉兴、湖州为主,近代不少著名刻家都出自这三地。2004年12月,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详细] |
桐乡花鼓戏是用桐乡乡音演唱的滩簧小戏剧种,对白都用桐乡本地方言。其来源,一说是从宁波、余姚方向的鹦哥班传来;一说是从长兴、湖州方向的湖滩传来;一说是因此戏常在农民采摘桃李时演出,所以亦名“花果戏”。经把花鼓戏的三种曲调与湖剧、锡剧等滩簧剧种对照(特别是与湖剧的本滩、春戏两调对照),第二种说法似比较可信。明清时《南浔镇志》和《双林镇志》对花鼓戏都有记载。《中国戏曲发展纲要》(周贻白著)在“滩簧”一节……[详细] |
桐乡皮影戏皮影戏自南宋时传入桐乡,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婉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乐器,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桐乡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桐乡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风俗,皮影戏也因常演蚕花戏而被称做“蚕花班”。桐乡皮影……[详细] |
三跳是一种民间曲艺。因为艺人演唱时主要通过三段毛竹板碰击跳跃发出的响声来进行伴奏,所以称为“三跳”。三跳的演员和听众基本上是农民,故又称“农民书”。其演唱曲调名“劝世调”,也称“劝书”。三跳曲本内容丰富,唱词通俗易懂,表演生动活泼,深受广大农民喜爱。三跳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未查到文字记载。据民间传说,桐乡三跳从湖州传入,时间约在清末民国初,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据桐乡河山镇八泉村三跳老艺人姚子亭(19……[详细] |
高竿船,又名“标竿船”,俗称“蚕花船”。高竿船技是桐乡洲泉镇一带的一项传统民间杂技活动,也是与蚕乡风俗有关的一种娱乐形式。高竿船技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为盛,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表演时间为每年清明节前后三日,常在清河村双庙渚、南松村富墩桥和含山蚕花水会期间进行,是蚕花水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现能查明的最早一代爬高竿能手是车金寿(1899—1955)。标竿能手胡华六(小名“标竿阿六”)……[详细] |
石灰堆塑,也叫“灰塑”、“灰批”,是用石灰在建筑物上雕塑、造型的工艺,属于建筑装饰艺术之一。石灰堆塑出现的时代很早,以明清两代最为盛行,现存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的郡马梁祠牌坊是灰塑与砖雕装饰相结合的较早实例。桐乡灰塑的内容多为山水、花卉、人物、书法、神话和戏曲故事等,也以龙、凤、孔雀、虎、狮及麒麟等为题材。手法有多层式立体灰塑、浮雕式灰塑、圆雕式单体灰塑等。桐乡灰塑主要用于寺院及园林建筑的屋……[详细] |
三珍斋卤制作技艺是桐乡乌镇一带酱卤制品的传统手工技艺。大约在清道光年间,三珍斋酱卤制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加工工艺、制作技艺和优选配方,留下了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和神奇老汤。三珍斋卤制品的加工工艺要求非常之高,原辅料质量的优劣和加工工艺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品质。现在,三珍斋采用传统工艺进行加工,保证了传统技艺的充分发挥,突破了传统加工中凭经验和感觉加料的陋习,采用按配方定量加料的精细操作法,从而更好地保……[详细] |
“姑嫂一条心,巧做小酥饼。白糖加椒盐,又糯又香甜。”这是赞美桐乡特产姑嫂饼的一首民谣。姑嫂饼是桐乡乌镇的传统名点,据《乌青镇志》记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姑嫂饼的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它所用的配料跟酥糖相仿,有面粉、白糖、芝麻、猪油等,但味道比酥糖可口,且有“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的特点。据传一百多年前乌镇有一家名叫“天顺”的夫妻糕饼店,因为本钱微薄,开不起作坊,只能……[详细] |
浙江省北部的杭嘉湖平原,是我国蚕丝的主要产地,这里的养蚕制丝生产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桐乡地处浙江北部,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其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其中以祭拜蚕神、佑蚕丰收为主题的轧蚕花庙会(又称“蚕花庙会”)最具代表性和群体性。其中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是含山轧蚕花庙会。含山轧蚕花庙会风俗流传已久,据桐乡方志记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所谓“蚕花”,就是用五颜六色的绉纸扎成的纸花。“轧”……[详细] |
桐乡风筝制作技艺桐乡风筝的制作比较讲究。将竹劈成篾,每根约0.3厘米粗,磨光,按风筝形状所需剪成不同长短。将竹篾用棉纱线结扎,弯曲部位用灯火熏热,慢慢使其弯曲,结扎成形。动物头用篾扎成,部分部位用少量泡沫塑料。鹰风筝分几个部位分别结扎,最后制作好再插在一起,龙筝用线连。用绵纸(大风筝用仿真丝)两面糊在竹篾上,再用国画颜料按要求将风筝画上色彩。大型风筝制作较为复杂,如制作龙筝必须讲究整体造型,选用较……[详细] |
乌镇水阁建筑艺术乌镇古民居属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与其他水乡建筑不同的是,乌镇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这就是水阁。乌镇居民就这样世代临河建屋,依水而居,形成了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生活方式。乌镇古民居历史久远,距今至少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乌镇水阁起于何时,没有文字记载,水阁的出现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交易密切相关的。乌镇作为江南水乡,具有独特的地……[详细] |
桐乡彩色拷花彩色拷花简称“彩拷”,是在蓝印花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彩色拷花历史悠久,工艺流程全部采用手工操作,题材来自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据桐乡石门、崇福、乌镇等镇的镇志记载,明清时期,这些地区所开之数十家印染作坊,大多印染拷花蓝布。其中创办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石门丰同裕染坊,在印染拷花蓝布的同时,也印染彩色拷花布。彩色拷花布……[详细] |
“香市”是江南一带特有的民间民俗活动,在桐乡乌镇流传已久。乌镇农家以种桑养蚕为生,每年清明至谷雨时节,四邻八乡的农民趁着农闲齐聚镇上,去寺庙烧香祈求蚕桑丰收,世世代代相沿成俗,于是就有了乌镇香市。香市期间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表现了江南水乡浓郁的传统民俗和风情。蚕花会是最普通和最重要的活动。据老人们回忆,乌镇香市的地点在过去的普静寺、乌将军庙、城隍庙等寺庙的广场上。当地百姓在清明夜开始进行设祭、禳白……[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