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浦东新区特产

浦东新区民俗文化

  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是上海本帮传统酱油酿造技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钱万隆酱园始创于1880年,是当时的“官酱园”。其酱油酿造工艺经三代传人的持续研究,至民国初年大成,生产出了“晒街油”、“晒卫油”,前者要放在大缸内曝晒三个伏天,日晒夜露,翻滚起沫,生产周期长达两年之久才能酿成。特晒酱油色泽红褐,酱香浓郁,体态醇厚,久贮不变。100多年来,钱万隆始终在……[详细]
  自明清以降,琵琶南北两大流派中的南派琵琶有了大发展,尤以上海地区为最。旧时,由于受儒家文化思想熏陶,认为弹琵琶,是一种清雅艺术,因此,好些家长喜欢让子女学琴。在琵琶演奏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流派。浦东派琵琶始祖为清乾隆南汇人鞠士林,为闻名沪上的“鞠琵琶”,其徒王东田被知音誉为“江南第一手”,第三代传人陈子敬(1837—1891横沔人)曾被清王朝召京为醇亲王教授琵琶,赐三品官带,受封“天下第一……[详细]
  浦东说书起源于黄浦江以东包括川沙、南汇、奉贤在内的“浦东”。主要分布于川沙、南汇、奉贤、金山以及松江、青浦等市郊全境;除在上海老城厢演出外,也曾流传到浙江平湖、嘉兴等地。浦东说书又称沪书、农民书,因单手击打钹子又称钹子书、唱单片和敲刮子,是上海仅次于“滑稽”的大曲种,为极具乡土特色的地方曲艺。浦东说书最初就是与宣传佛教的因果教义有关,那些生活在浦东的唱导法师手敲小钹,结合了浦东语言语音语调,自击自……[详细]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太保”系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的起源与形成期尚无确考,形成地点在上海市郊,清末民初已广泛流行于沪郊东、西乡,并传布到浙江嘉兴平湖一带。“太卜”仪式类似道教的道场,其目的是为生者驱瘟逐疫。仪式以说唱形式表现,有道白、吟唱、独唱、对唱等。内容……[详细]
  上海港码头号子是流传于上海市的汉族民歌,码头林立的黄浦江畔传唱的劳动者之歌。码头号子承载了劳动者顽强的生命力,也见证了上海港码头的历史变迁。上海港码头号子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宋时期,上海地区的主要港口在吴淞江入海口的青龙镇(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北),后因吴淞江河道淤浅,港口作业逐渐从青龙镇转移到上海浦。1843年11月,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1853年,中国对外贸易的重心从广州转移到上海……[详细]
  民间舞蹈《卖盐茶》又名《挑盐篰》、《卖盐婆》、后又演变成《挑花篮》、《花篮舞》,后人有把花篮改成宫灯,又演变成《花灯舞》。民间舞蹈《卖盐茶》,诞生于元代至顺帝(1332——1333年)时,下沙盐场西鹤坡塘拨赐庄一带。那时候南汇还是一片盐场,盐民们煮海熬波,受尽官府、盐霸的欺压,为生活所迫,便冒险贩卖“私盐”。日后,为了掩盖盐捕的耳目,他们在盐篰下面装盐,上面用茶叶遮盖,打扮成卖茶叶的小贩串门兜售,……[详细]
  舞龙竞技舞龙是我国民间传统体育娱乐活动,遍布全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风格、流派异彩纷呈。舞龙在三林地区分布广,规模大,是传统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至解放前,三林地区舞龙大多是民间自娱性的。解放后,三林舞龙由行街表演逐渐转向广场性表演,由自娱性转向专业性,由随意性转向规则性,并且与狮舞、云排舞、鼓舞等其它一些民间舞蹈相结合,大大提高了三林舞龙的艺术水平与观赏程度。1994年……[详细]
  在上海市郊浦东沿海的南汇地区,数百年来长期流传着唱哭嫁歌、哭丧歌的民间习俗。270年前修筑的钦公塘,把南汇分成东西两部分的自然区域。哭嫁歌、哭丧歌主要流传在东半区海边的书院、万祥、老港、祝桥以及大团等地区。这一批土地成陆较晚,却保留着十分古老的婚丧仪式歌。哭嫁歌、哭丧歌是我国民间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一种礼俗歌。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孟子》上说:“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可见齐国时期已经……[详细]
  三林刺绣是上海三林地区特有的地方刺绣形式,是上海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绣艺流派之一。三林刺绣古称“筠绣”,是一种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料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它在本土绣的技艺基础上,集中国传统四大名绣之精华,融明朝上海露香园的顾绣之精髓,并在此基础上注重时尚元素,开创出了与其它绣法所不同的流派风格,以线细、针密、针法多样、色彩丰富、精制细腻不留针线痕而著称,其……[详细]
  “鸟哨”原为南汇沿海农民捕鸟时诱鸟的一种吹奏工具,随移民入迁形成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技艺和功能由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七千多年前古人用于狩猎的“骨哨”演变而来,曾是该地捕鸟群体的一种生产习俗。具有鲜明的地方人文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对本地和周边地区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标志一定社会群体在行业内的生产习俗、代表人物,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野生鸟类保护工作的推进,捕鸟的生产……[详细]
  打莲湘是一种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全国许多地方有打莲湘活动,素有“南柔北刚”之说。此项目由金山区和南汇区分别申报。“金山廊下打莲湘”廊下是金山莲湘的发源地,有史可考的已有100多年。起初,打莲湘主要在当地民间的一种祭祀活动中表演,“老爷出会”时跟在后面,边走边打,其目的多为驱邪、撵鬼、祭奠神灵,祈求五谷丰登、岁岁平安等。解放后,作为一种百姓喜爱的文娱活动,经常在慰问军烈属时作表演。如今……[详细]
  绒绣,又称彩帷绒绣,亦名绒线绣、毛线绣、点子绣、斜针绣,起源流行于欧洲,由于当时多用德国美利奴羊的羊毛制成绒线进行绣制,因此也称为“柏林绒绣”。海派绒绣是在西方毛线绣花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传统刺绣技法发展而成的艺术门类。由于绒线本身具有纤维的毛绒感没有反光,绣品有着粗犷浑厚的庄重质感。细部的刻画是制作绒绣像的关键,也是难度最大之处,绒绣工艺强调层次细部,色彩丰富而多变,层次清晰而逼真,染色达1700……[详细]
  “三阳泰”这个名字,浦东地区的中老年人都会清楚地记得,该店生产出来的糕点驰名江浙沪一带,特别在奉贤、南汇、川沙三县,人们都作为高档礼品慕名前来购买、预订,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形成了民众欢迎的风味特产,是历史上颇有影响的百年老店。地处南汇区西北部的周浦镇,是一个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老镇,清同治三年(1864年),“三阳泰”南货店开设于此,至今已有140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其鼎盛时期,曾拥有店房4……[详细]
  民间织带,历史悠久,通过考古学家的考证,早在奴隶社会时已趋成熟。自南宋年间开始,黄道婆的纺织术,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之后,松江府下辖各地,“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织布、织带普及千家万户。民间织带流传至南汇万祥等地,也有200多年历史,清末明初,大多农妇娴熟织带,传人众多,至今万祥镇7个行政村里,仍有流传,特别是万隆、万兴、万宏、新建等村仍较活跃。较有代表的是万隆村织带高手盛金娟上下四代传人和……[详细]
  张慧冲海派魔术产生于中国近代的上海。海派魔术以上海为中心,主要集中在浦东南码头、黄浦、卢湾等区,因它的影响力极大,后又流传于祖国的华北、西北、中南、西南、华东等全国各省,以及东南亚(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地。近百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渐,外国魔术进入上海,魔术开始进入舞台。海派魔术也逐渐形成它以舞台巨型魔术为主,所谓巨型,就是指魔术道具巨大,表演气势磅礴、讲究舞台上下左右同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