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桑植县特产

桑植县民俗文化

  桑植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东界石门、慈利两县,南界张家界市永定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西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毗邻,北和湖北省宣恩、鹤峰两县相连。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质朴、粗放、风趣、诙谐是其主要的艺术风格。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桑植民歌在高唱低吟中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概括起来,它有两方面的价值:(一)社会文化方面。桑植民歌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与封闭半封闭的生存状态的……[详细]
  土家粘贴画是一种粘贴在三夹板上的画,其画做工之独特,艺术性之高,都堪一绝。作此画一不用纸、二不用油彩、三不用毛笔、也不用墨汁。原料却是沙石、树皮、芭茅杆、竹笋壳、或碎布片。用此材料作画所表现的武陵山水风光、湘西的古寨风情,栩栩如生,即有山水的效果,又有国画的神韵,因此它一被推出便引起轰动,受到国内外众人所注。如今此画已获国家专利。在99昆明世博园湖南馆就有张家界民间粘贴画大师李军深的作品,深得中外……[详细]
  桑植白族游神作为一种古老的白族民俗文化活动,衔渊源,蕴历史,挽沿革,经衍变,历沧桑,根基弥壮。2008年,桑植白族游神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白族游神,主要活动区域在马合口、麦地坪、淋溪河、走马坪、刘家坪、芙蓉桥、洪家关等7个白族乡。游神分大游神、小游神。大游神可游十天半月,小游神即游一天。桑植白族游神,源于白族民间“本主会”活动。据说,迁始祖谷均万、钟迁一、王朋凯落户马合口、芙蓉……[详细]
  桑植白族仗鼓舞又叫“跳邦藏”,“仗鼓舞”是白族的传统舞蹈,因主要道具为仗鼓,长一米二,用木棒为杆而得名。桑植白族仗鼓舞是白族代表性舞蹈,同时入选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白族仗鼓舞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桑植外半县一带,包括芙蓉桥、马合口、麦地坪、洪家关、官地坪、瑞塔铺、刘家坪、走马坪、淋溪河、白石、汨湖、空壳树、天星山林场、澧源镇等乡镇。随着民族大融合的不断促进和人们生产生活习惯的相互包容,白……[详细]
  桑植花灯是湘西花灯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支,它分为文花灯、武花灯、丑花灯等。桑植花灯是汉文化歌舞艺术与桑植当地的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歌舞艺术。桑植花灯主要流行于湖南桑植县的39个乡(镇、场)及湘、鄂、川、黔、渝周边县市。桑植花灯的演出形式多为“对子花灯”,表演人数一般为一男一女两个角色,男子形象滑稽、诙谐,女子形象优雅、端庄,花灯种类繁多,有文……[详细]
  桑植傩戏起源于原始、粗犷的祭祀仪式,有高傩、低傩、三元傩之分,其中,三元傩为全国独有。桑植县39个乡(镇、场)及其湘、鄂、川、黔、渝周边县市,其中廖家村区(含廖家村、上洞街、两河口、陈家河、打鼓泉、樵子湾)以低傩为主;芙蓉桥区(含芙蓉桥、马合口、官地坪、金藏、长潭坪、白石、西莲)以白族高傩为主;瑞塔铺区(含瑞塔铺、空壳树、麦地坪、竹叶坪、走马坪、人潮溪)以高、低傩混合为主。2008年,桑植傩戏被确……[详细]
  省级非遗项目:桑植围鼓桑植围鼓是桑植民间广为流传的打击乐,在全县23个乡镇广为流传,应用于传统节日、红白喜会及各种庆典活动之中。它由鼓、头钹、二钹、大锣、勾锣五件乐器组成,因演奏时以鼓为中心,司鼓者划“鼓眼”指挥,演奏班子围着鼓“转”,故而称之为“围鼓”。它最初形成于先民的劳动生活,也与先民的争战与祭祀活动有关。明清之际,融合土家“打溜子”,并与传统戏剧交流,成为独具特色的以鼓为中心的民间打击音乐……[详细]
  桑植薅草锣鼓是民间生产劳动时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清同治十二年<<桑植县志>>有记载,“土人以刀耕火种,掘地耘草,鸣锣击鼓,伴之以歌以娱乐者。如今,在桑植薅草锣鼓歌中,歌师的吟唱已由单纯的祈神驱灾演变为鸣锣击鼓,催人奋进、活跃劳动气氛,达到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之目的。桑植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桑植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详细]
  有机片雕刻画为土家青年艺术工作者李国清经过多年模索实践而独创的一种新型画种,96年曾获四项国家专利。此画用有机片作基本材料,以山水风光和土家风情为题材,经过热塑、雕刻和粘贴等工艺,制作成具有强烈立体感和真实感的画幅。其作品色彩丰富,风格独特,不脱落不褪色,精美雅致,轻便易带,是居家装饰、送人赠友的艺术佳品。色彩丰富,风格独特,不脱落不褪色,精美雅致,轻便易带,是居家装饰、送人赠友的艺术佳品。 ……[详细]
  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土家族的民间舞蹈,也是土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丧葬祭祀仪式,具有浓厚的土家先民遗风。它起源于土家先民“绕尸而舞”的习俗,成形于隋唐,定型于两宋。目前,桑植跳丧舞主要分布在廖家村镇、上洞街乡、两河口乡、陈家河镇、凉水口镇、洪家关乡、谷罗山乡、打鼓泉乡、樵子湾乡、上河溪乡、八大公山乡、澧源镇等土家族聚居地。跳丧舞的基本动作由土家摆手舞动作演化而来,受宗教程式的影响形成优雅、舒缓、下……[详细]
  阳戏是张家界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术组成部分。张家界阳戏,系阳戏分支,属于北路阳戏,但有上河调,下河调之别!剧目表演并无多大的差别!但在音乐上则各具风格,自成一体。张家界阳戏流行于大庸为中心的张家界地区。阳戏的具体形成日期,典藉中无从稽考。根据阳戏老艺人的回忆,大约200年前已经有了成型的阳戏。阳戏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是种田人、种阳春人演的戏,艺人大多是农村农民,并且长期在农村演出,所以称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