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宣城市 > 绩溪县特产

绩溪县民俗文化

  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有的“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有的“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有的“取松烟,择良胶,对以杵力……滓不留砚”,有的“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有的“光可以鉴,锋可以截,比德于玉,缜密而栗。其雕镂之工,装饰之巧……[详细]
  手龙舞是流传于绩溪民间的传统儿童舞蹈,起源于南宋代初期,绩溪县长安镇宋家、中屯两个自然村盛行此舞演出。民国时期在县内岭北地区盛行演出,建国后沿传至岭南。《手龙舞》为十一二岁男女孩童表演的儿童群舞。道具为篾制作的小龙灯。手龙舞表演时,演员撑一条身长1.5米的小龙,在鼓乐声中群舞。一般为二十条小龙,十个小龙珠。可游艺,可在广场表演,也可在舞台演出,其艺术形式独特,深受百姓喜爱。表演时,孩童穿戴短袄、裤……[详细]
  秦汉前,绩溪县伏岭镇百姓为“镇山驱虎”而兴起舞徊,以其祈求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宁。历经漫长的年代后,相沿成俗。南宋后,伏岭村人口繁衍,村庄人口兴旺,人们更重视舞徊活动,还造了一个“徊”字予以定名。同时由村中长老定了一套舞徊程式,世代相传。许多百姓还把“徊”作为图腾挂于住宅庭堂供奉。明代中期,伏岭村定于每年正月十五为舞徊日,历时活动三天。是夜,村民与远近赶来的参观者齐集村头河滩祭坛,面对大鄣山鸡鸣尖处……[详细]
  “火狮”这一艺术形式源于明代,稍后于岭北布狮舞。传说当时岭北狮舞大多在白天表演,或在徽戏上演前作热场表演。但在夜晚不能游乡走村。有一纸扎师傅则仿照当地的雄狮扎制了一对“火狮”,中秋节夜,“火狮”队便随龙灯为村民表演。殊不知“火狮”的表演使村民们喜欢无比,之后许多村庄也纷纷前去请这位首创“火狮”的纸扎师傅制作,于是,“火狮”这一民间艺术在岭北流传开来。“火狮”以篾片扎制,彩纸糊身,狮身内点燃腊烛,通……[详细]
  民歌和民谣,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绩溪的民歌和民谣,是绩溪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说唱艺术。绩溪是一个悠久的县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绩溪历来重文崇教,民间祭祀活动和节庆活动异常活跃,加之京剧之源的徽剧也发端于此,良好的文化氛围造就了绩溪人具有勤劳聪慧、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天性,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精神文明,民歌、民谣等文化形式就随之……[详细]
  徽派墙头画属于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的范畴,是徽州新安美术的一个分支,广泛运用于徽派建筑的装饰和美化,其特有的制画原料、制作技艺和表现形式构成了徽派建筑美学的独特一绝,成为徽州美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所在区域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项目所在地绩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西与黄山区(原太平县)、歙县、旌德县接壤,南与歙县相连,北与宁国市、旌德县毗邻,东西长59.5千米,南北宽42千米,总面积……[详细]
  绩溪县自古产茶,茶园分布广泛,1850年,创于上海的汪裕泰号将产自上庄镇上金山的茶,于1868年定名为金山时雨,该茶因品质上乘,随即畅销美国旧金山、香港、日本、南洋群岛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绿茶“金山时雨”主产区位于上庄镇,毗邻黄山,平均海拔500m。绩溪县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达76.5%,县内诸水皆外流,无客水过境,是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详细]
  挞粿(音译方言:taguo),是“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绩溪县最古老、最具特色的传统食品之一,因使用场合不同而各有俗名:若作日常生活的食用品则统称“挞粿”。如是农人上山下田劳作所带的方便吃食则称“冷饭果”。徽商出门做生意带的食品又称“盘缠果”。徽商出门前留下的吃食则叫“记家果”。绩溪挞粿主要集中在岭北一带,以长安镇最为突出。光绪十六年(1890),镇头吴永达在镇头开设面点馆,因茶亭下是出外经……[详细]
  清代中期,伏岭成年男子旅外经商务工人员已超过半数,多从事面馆业,正、二月是面馆业淡季,一年一度回乡探亲,照看在家“留守儿童”,见假日闲散在乡小孩到支祠学戏、演戏是好事,他们支持组织“童子班”,请人教戏,在支祠内搭台演出,形成三门自置行头道具演出,但各门演艺水平参差不齐,观众多寡悬殊。支祠剧场窄小,当有好戏时,外村观众难挤入场。道光九年底建成三间两厢两走廊的徽式戏台,广场可容纳数千人。道光十年元宵节……[详细]
  舞草龙的习俗在绩溪县广为流传,尤以扬溪镇大石门村最为特色,历史传承已数百载。相传500年前,当地连年受灾,乡民收成大减,村南和尚山频频发火,达数年之久,百姓苦不堪言。当时大石门村周姓十三代高祖雄杰择机发动百姓利用稻草制成草龙,组织队伍日夜狂舞于村庄街巷,并伴草炮、擂鼓鸣锣。为防止邪火复燃,后来定每年中秋为游龙日,目的一是镇灾除邪;二是庆祝丰收,渴望来年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石门制作草龙的主要材料……[详细]
  “花车转阁”也称“秋千”。这一民间艺术为江南一绝。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花车转阁”这一民间艺术在绩溪湖村、长安镇坦头村、庄团村、庄镇瑞川村广为流转,并成为迎神赛会和节庆盛会的传统游艺项目,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举行活动。“花车”(秋千)为风车形,用优质杂木制成,以五彩绸带,花朵装饰,似一座四面敞开的大花轿。车身以六根木柱连接底座与顶篷,两边相对的中柱的中段横架木轴承载双杠木转轮。转轮……[详细]
  髹漆技艺起源于上古,明、清时代其技艺体系已趋于完备,制作技艺已达炉火纯青,古徽州地区的髹漆制品尤为突出。古代唯一的一部髹漆专著《髹漆录》便产生于徽州,它由新安人髹漆大师黄大成所著;书中《阳识》和《堆起》两章记载列有:识文描金、堆漆(即堆屏)……等8种堆漆装饰方法。堆漆工艺产品主体感强,或高或低,变化甚多,宛如一副浮雕、一片石刻,而非浮雕、石刻所能比拟。徽州髹漆方法制作的楹联、匾额被人们称之为徽文化……[详细]
  一、项目的基本情况。徽州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今天,我们漫步在绩溪县山村之中,随处可见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庙宇、古桥梁、古墓等建筑上无不镶嵌着精美的三雕珍品,最常见的有漏窗、梁枋、斗拱、雀替、云板、梁驮、隔扇、栏杆、门罩、牌坊、石狮、石马以及工艺摆件、民俗用品、家具杂件等等。徽州三雕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既能溶化在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像水徽州砖雕、木雕画一样,清新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详细]
  位于伏岭镇中心地带的石川村,人口二千多人,为伏岭镇的大村落。村中张姓家族和洪姓家族相融而居,每年春节,三十岁值年的青壮年牵头组织举办以纪念唐朝抗击安史之乱的叛军而死守睢阳而亡的大英雄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等先烈为题材的大型船会游艺活动。活动分游龙舟、抬五帝和跳旗,两姓族人选派出身强体壮的值年壮汉,组成一百四十余人的游艺与竞技队伍,抬着塑立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神像的神船走村串乡游艺展示民族威风。同时进行以……[详细]
  火马舞《昭君和番》,又称火马舞《扮昭君》。它不仅为广场文化艺术活动中的民间舞蹈,而且可在舞台演出。民间舞蹈《昭君和番》自清代道光年间起源于绩溪岭北一带。该舞所表现的是汉代昭君率宫女离别亲人,策马奔赴蒙古草原与匈奴呼汗邪单于成亲,加强了民族团结。历代艺术家都曾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塑造了王昭君的形象,但运用民间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塑造昭君这位汉族姑娘的形象还为鲜见。该民间舞蹈由村姑扮昭君与送亲的宫女,共十九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