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亳州市 > 涡阳县特产

涡阳县民俗文化

  老子传说故事是在涡阳民间一直流传至今的美丽传说故事。由于老子传说故事极富地方特色,语言独特,耳熟能详,已流传千百余年。老子传说故事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子的故事,刻画了老子从童年到暮年的成长过程;第二部分是有关老子和天静宫的传说,浓厚的神话色彩,亲切的地方口语叙述,为我们描述了老子传奇的一生。这些优美的故事反映出了涡阳深厚的文化积淀,传承了老子思想,也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老子出生地的历史本……[详细]
  “棒鼓舞”是一种由农民自发的民间舞蹈,很早就流传在我县义门一带,以刘郢为中心,沿涡河两岸向东、西发展。在刘郢老艺人还称它为“太平鼓”,向东侧称为“花棒鼓”或“花鼓灯”,向西部又称为“子弟灯”。“棒鼓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场子”在形式上(包括舞蹈的画面),虽然和凤台、怀远一带花鼓灯的“大花场”及阜阳、颖上的“红灯舞”有些近似,但并不雷同。如演员用的五花棒、平鼓、小锣以及排势,显然与其他舞蹈不同……[详细]
  涡阳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故里。闸北镇郑店行政村就是老子的诞生地,道教祖庭天静宫(又称中太清宫)便坐落于此。天静宫,始称老子庙,建于汉延熹八年,唐、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后毁于战火。1992年以来,争取港台捐资三千多万元对天静宫进行了重修,目前已完成一、二期工程。涡阳民间特别是老子生地闸北镇流传着许多有关老子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经涡阳县文化局收集整理,已形成25篇,并根据这些故事设……[详细]
  捻军歌谣是流传在亳州市涡阳等地颂扬捻军起义的民间歌谣和故事。爆发于皖北地区的捻军起义,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的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历时18年之久,转战于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义,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也为此后1911年的武昌起义提供了宝贵经验。捻军起义的发祥地在涡、亳、蒙,活动中心在雉河集(现今涡阳县城)。涡阳建县即为镇……[详细]
  拉魂腔源于清末民初,有兄妹二人,兄背小鼓,妹抱土琵琶,沿街串乡卖艺求生,流落在地处原涡阳县、蒙城县交界,现利辛县境内的小王集。由于男唱段音尾在一个“咿”字上,女唱段音总落在一个“哼”字上,翻高八度拖音,演唱动听悦耳,词意贴近民众生活,表演细腻丰富,令人魂灵入迷,倍受小王集小经营者的欣喜,不仅将兄妹留在小王集收徒传授技艺学唱,而且成立起戏班子,根据生活小戏中的人物和喜、怒、哀、乐、戏情创意出慢板、快……[详细]
  相传高炉酒始于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史载建安十四年曹操屯兵高炉,征名师酿美酒慰劳犒赏将士。明中后期,张氏先人三公经商发家后开坊酿酒,并传世后人。自此,高炉酿酒技艺世代相传,高炉酒名声远扬。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高炉酒,蕴涵着道家文化风格,展现出传统工艺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浓香型白酒中独树一帜。建国初期高炉酒被指令调送北京供苏联专家饮用。1965年6月高炉大曲酒荣获阜阳……[详细]
  石弓石雕历史悠久,是在农耕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石雕艺术,是民间审美情趣的产物,是中国众多古老民间石雕艺术中的一个传统品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石弓石雕主要以石弓山石为原材料,石弓山石为青色大理石,石质细腻,体丰质润,其石材虽没有玉石、水晶石等名贵石材珍贵,但它朴实的质地、粗犷的石面,能够给石雕作品带来生动质朴的独特艺术魅力。石弓石雕的雕刻刀法洗练,制作出的成品庄重古朴、浑厚典雅,雕……[详细]
  涡阳县是苔干发源地,也是正宗原产地。“涡阳苔干”属全国稀有珍贵的天然绿色食品,以其“色泽翠绿、肉质脆嫩、天然清香、味厚鲜美、营养丰富”的独到特点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据说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在无忧园(今涡阳县老子庙太清宫)种植苔干为其母治病补身,效果神奇,俗称“神草”。清朝乾隆年间,涡阳苔干曾作为贡品上贡皇宫,故又名“贡菜”。涡阳苔干从种植到制作技艺主要由以下工序,一是精选良种;二是浸种催芽,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