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铁器锻造,有记载的可上溯至清代道光年间, 战争后,中国的冷兵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祖先们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刀剑文化实物毁之甚巨,刀剑复制、修复技艺也应然而生,其中涌现出多位工艺巨匠,他们将古刀剑复制、修复技艺通过师徒口耳相传至今。古兵器复制、修复是一门综合技术,由锻造、冶炼、研磨、雕刻、铸造、木工、皮工等工种组成,它综合运用了中国古代兵器中科学的焠火工艺、精湛的金属冶铸煅造技术、精致的外装金属……[详细] |
中医对烧伤的暴露疗法,最早记述于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一书中,但具体配方早已失传。平遥中医杨复兴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参阅大量古代医书,不断发掘、提高、完善,形成一套完整体系的中医烧伤疗法。杨氏中医烧伤疗法的核心是密封式人工植皮法,即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理论,选用不同的中药,将其炮煅炙焙成极细粉末,并制成稠稀适度的膏液,采用创面覆盖的方法,用中药膏液将烧伤创面全部密封起来。这种密封式烧伤创面覆盖膜,可在……[详细] |
曹家熏肘是平遥传统名吃,系清末名厨曹德广在总结前人卤肘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药食同源的中华养生之道,以柏叶嫩芽为主料,进行焙烤香薰制成。旧时,每逢年关,平遥各路票号、经理回到家乡,各家各户都要用曹家熏肘和白菜加工成一道菜肴,取名“柏肘白菜”,寓意“百走百财”,表达家乡人们对他们的祝福和成功的赞许。曹家熏肘的制作工序概括起来有七个字:“相”、“屠”、“剔”、“修”、“腌”、“滷”、“熏”。“相”是指选择……[详细] |
清代到民国年间,本县民间剪纸比较普遍。常见的有窗花、顶棚花、灯笼花。图案种类有“蛇盘兔”、“榴开百籽”、“哈蟾吹笙笙”、“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喜”字团花。男婚女嫁的图案有“长命百岁”、“百年好合”、“喜气临门”、“吉祥如意”等。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馆每次举办的美展中都有剪纸的一席之地。1953年,梁赵村李玉花的作品《刘海戏金蟾》、《蛇盘兔》、《喜鹊登梅》、《军民鱼水情》、《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详细] |
晋中有一俗语可谓家喻户晓:“平遥古城三件宝,漆器牛肉长山药”。在古城三件宝中,漆器列为首。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北京金漆;福建脱胎;扬州点锣;平遥彩绘)。平遥推光漆器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诚为漆器中之精品。平遥推光漆器素以制作工序繁琐、复杂著称,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用特殊配方、技艺及设施炼制大漆;2、以大漆和天然桐油炼制罩漆;3、木胎……[详细] |
平遥道虎壁王氏妇科疗法由王氏直系家族面传口授代代传承,尤其是王氏先祖吸纳清代名医傅山所著《傅青主女科》之精华,形成一套主治妇女不育或调经、崩漏等疑难疾病的独特良方,在国内中医妇科流派中占有重要一席。据王氏宗谱记载,其始祖王厚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率子迁居平遥东泉镇从事中医妇科诊疗活动,至今相传29代不绝,名医迭出。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以傅山女科治疗方法为重要思想,讲究明辨标本、分步调治、先攻后补、先补后……[详细] |
纱阁戏人俗称“纱阁人人”,简称“纱阁”。平遥县清虚观内,收藏着一组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该城纸扎店铺六合斋老板许立廷制作的纱阁戏人。这组纱阁戏人原为36阁,现存28阁,每阁一剧。这组纱阁戏人因其利用韧性、弹性及表面张力都很强的洒金宣纸扎制而成,所以服饰挺拔阔展,衣褶清晰自然,着色后鲜艳亮丽,就像真纱一般,被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和中央美院的师生称为“中华一绝”。这组作品是在70厘米高的木……[详细] |
白氏拔毒膏与生肌散是由山西省平遥县仁庄村白仕成参照“仲景全书秘籍”理论经过反复临床实践刻苦研制而成。此药原流传江南,乾隆七年(1742)江南大遭灾荒,白常槐(白仕成子)带着该药的制作秘方流落北方行医度生,后在山西省平遥县杜家庄乡仁庄村定居,祖辈延续行医,将此秘方流传至今。白氏拔毒膏和生肌散相辅相成、配合使用、缺一不可,拔毒膏具有拔毒生肌的作用,长健骨骼,该药由血竭、象皮,穿山甲、白芷、白蔹,当归、……[详细] |
平遥永庆斋(宝龙斋前身)鞋坊创建于清代同治五年(1866),坊间以手工制作千层底布鞋和绣花鞋而闻名,店铺设在古城明清街市楼南,其手工制鞋工艺历经百余年不衰,传承至今。宝龙斋千层底布鞋一直沿用传统手工制作方法,制作工艺严谨、独特。选料考究,做工精细,难度大、耗时长、工序多,做一双鞋要近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成文要求,一双鞋需花四五天时间。手工鞋底,每平方寸纳81针,一双鞋要2100多针,麻绳粗,针眼……[详细] |
平遥弦子书,又名“平遥盲书”,俗称“瞎子说书”,流传于平遥及周边汾阳、孝义、介休、沁源等地,据《平遥县志》记载,弦子书起源于明末,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弦子书的演唱形式起初是单人坐唱,配有简单的弦、板、镲,边奏边唱,后来人员增加,根据内容情节分出角色和红、黑、生、旦、丑的行当,乐器也添置有大、小三弦、四弦、胡琴等。唱腔吸取了晋东南琴书和晋中民歌小调的韵味,后来又逐渐加入地方戏曲、秧歌的一些旋律……[详细] |
平遥乾德堂邓氏祖传秘方“小儿止泻散”又名“小儿沉香导化丸”,是治疗小儿腹泻、疳疾的特效古方,也是治疗成人胃炎、胃溃疡、肠道菌群失调、胃下垂以及结肠炎特效药,在大量临床治疗中显现了突出的效果。据邓氏家族资料存证,邓义,字怀宜,明末清初平遥西游驾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深研中医,研制出小儿沉香导化丸,曾遇灾荒三次,施此药,出赈谷三千石,封义官,至今庙中碑文仍有记载。其子邓元文23岁就开始施医施药懿徳于乡……[详细] |
彩塑是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总称。平遥彩塑随着东汉时期佛教、道教等相关宗教的传入而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不稳定,宗教思想十分兴盛,传统彩塑做为一门独特技艺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宋元以后,平遥彩塑成为平遥乃至晋中具有代表性的宗教彩塑艺术中心。现平遥有史可考者彩塑匠师为双林寺、清凉寺彩塑的塑造者段仲能……[详细] |
平遥古灯艺是一种传统手工制作的灯具工艺品,起源于何时,无法考证。明清时期,平遥经济发展到了最辉煌的时期,灯艺制作有了空前的发展。城内不论大小商铺店面为体现其生意兴隆,宣传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身份,制作一些形式多样的花灯,挂在门廊,形成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当时的彩灯从品种上看以大小不等的喜庆红灯为主,从质地上看主要以竹料、纸质为主,繁荣的灯具市场造就了一大批民间艺人,他们又将古灯制作改善、发扬,传承至今……[详细] |
平遥牛肉是山西晋中地区平遥县的汉族传统名菜,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国美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清代曾是皇宫贡品。冠云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是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技艺源于西汉,立于唐宋,盛于明清,从生牛屠宰、生肉切割、腌渍、锅煮等操作程序和方法,到用盐、用水及加工节气时令等,都有十分讲究的独特工艺。平遥牛肉制作工艺繁杂,分“相”“屠”“腌”“滷”“修”等序。相者,非病、残、乳、母、老、犊之……[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