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临汾市 > 襄汾特产

襄汾民俗文化

  山西襄汾其陶寺的狮舞始于隋唐时期,历经宋元明清,经久不衰,被称为“天塔狮舞”。天塔狮舞具有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征。塔台高高耸立,动作大起大落,令人惊叹;表演过程内含科学的力学原理,再加上安全的保护措施,看上去险实则无险;狮子眼、舌、尾活动自如,能做出口吐条幅之类的表演,使人感到稀奇;天塔狮舞在力量中融入技巧,特技中渗透文化,堪称一绝;这种高台表演,空中造型优美,显示出动人的魅力。天塔狮舞具有……[详细]
  汾城(太平)米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当地生长着一种瑞草,叫“蓂荚”,其味酸,人们用来作调味,即醋的先祖。据考证汾城米醋早在汉魏时期已形成地方优势,明清以降,汾城米醋酿造甚为发达,民国初年,仅汾城城内就有八家醋坊,年产在数千担以上,规模较大者有三盛合、五成德、义盛德、同顺和、益升源、发盛奎、涌发源、源兴顺等字号。汾城米醋酿造分为八大工序:制曲、发(大麦)芽、煮料糖化、放淋、二淋、(入缸)拌曲、封缸、……[详细]
  尉村“跑鼓车”是发源于山西襄汾县汾城镇尉村为纪念唐代名将尉迟恭而举行的一种集祈福与健身为一体的影响较大的民俗活动。作为一种原生态的群众竞技活动,尉村鼓车的精粹即在于鼓与车、韵律与运动的完美结合,也是豪放雄浑的鼓乐之美与更强更快的体育精神的完美结合。“跑鼓车”主要包括三大习俗:祭鼓、踩辕和赛鼓。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和三月十三为祭鼓的日子。过去在尉迟恭祠前祭鼓,现在因该祠已毁,改在村中大庙里进行。由老者主……[详细]
  襄汾县北许村锣鼓制造的历史悠久。据传,三国时期魏将许褚曾驻扎此地,用敲锣击鼓以壮军威,为当地留下锣鼓制造的传统。《襄陵县志》载:“北许世以造响铜乐器为业,庄人多明七音者。”北许锣鼓制造技艺按父传子,师传徒两种方式,一直传承至今,已传300多代,千余年的历史。北许村制锣工艺是将原材料按比例进行配比,熔炼制坯,然后再经过反复锻造和蘸火、铣镞、定音等道工序完成,其中,定音是个技术活,全凭师傅的经验掌握。……[详细]
  “七十二呆”系列笑话起源于襄汾县刘庄村,在襄汾民间广为盛传,它以浓厚的民间泥土气息和强大生命力,在晋南乃至山西久传不衰,是民间口头文学中的一座金矿。故事主角“呆呆”是群众描绘创造的一个可亲、可爱、又可敬、可佩,虽流露呆傻,却勤劳淳朴、憨厚爽直、执着认理、急人所急、乐于助人又嫉恶如仇的正义人物。“呆”的面孔,富含喜剧、相声、小品情趣,在听者喜悦、欢笑中揭开戏剧的罩衣,抖开相声的包袱,表现了劳动人民大……[详细]
  太平面塑源于襄汾县景毛乡北李村,当地俗称“花馍”,主要流行于山西省襄汾县及周边的浮山、曲沃、翼城、乡宁、临汾以及运城部分地区。太平面塑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在婚丧嫁娶、寿诞生辰、人生礼俗和祈祷祭祀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百姓喜爱。太平面塑在制作程序和用料方面均有严格的要求,制作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步骤:揉配、造型、笼蒸和点色。主料要用上好的小麦精粉,在发酵和和面时必须注意适时适量。制作工具主要……[详细]
  转身鼓是一种民间鼓乐形式,因以转身击鼓作为主要特色而得名,主要流行于襄汾县邓庄镇令伯村,翼城县王庄乡王庄村等地。转身鼓历史悠久,建国前一直专为迎神祭祀活动表演,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成为广大群众欢庆节日的一种娱乐形式。令伯转身鼓的别致在于将四面鼓分别置于架上,八名鼓手两人同时击一鼓,用敲、打、撩、挑、擦、碰、搕等方法或击鼓心、或击鼓边、或击鼓棱、或击鼓帮,或双槌相击奏出变化多端的声响,并在演奏……[详细]
  花腔鼓是流行于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的一种民间祭祀性乐舞,由傩舞演变而来,表演时演员戴面具,只跳不唱,内容为“众鬼闹判”的吉祥剧,以傩舞的形式从反面威慑、教化民众。关于花腔鼓的起源问题,目前尚无史料可查。当地民间流传唐贞观年间鼓师花庆为判官义举(私改生死簿为李世民增寿)感化首创“花庆鼓”的传说,襄汾方言“庆”、“腔”音似,遂变为“花腔鼓”。除此之外,根据目前发现的碑刻遗迹,结合花腔鼓的表演内容和形式来……[详细]
  膏药是外用中成药的一种,已有数千年历史,古称薄贴,用植物油或植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可以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用来治疗痈、疽、疖、疔等。关梁氏膏药起源于襄汾县南辛店乡北关村关氏家族,从现存手抄本医书落款年代看,在清朝顺治年间已开始临症应用,在医治外科烧伤、溃疡、痛、疽、疖、疔、跌打损伤、乳痈、瘰病、发背等症,疗效神奇。此膏药祖辈传流,每一代仅二、三人知其秘方及制法。由于疗效如神……[详细]
  第四批省级扩展项目,第四批国家级扩展项目。麻笺即麻纸。平阳麻笺历史悠久,据《晋南史料》记载:山西造纸始于东汉永初(公元107-114年)年间,在公元121年(蔡伦卒年)前,蒲州地区的造纸业已具相当规模,产品即为麻纸。平阳麻笺以山西襄汾邓庄所产为上,曾一度作为贡纸、府纸,故被誉为“邓庄麻笺”。明清时代,“平阳麻笺”就被指定为皇宫用纸,蜚声京华,当时各部大臣及地方官员向皇室呈文,大都用的是“平阳麻笺”……[详细]
  襄汾抬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流行于本县西中黄村,故又称“西中黄民间抬阁”。据老艺人相传,本村地处三官峪洪灌地带,过去每逢岁旱之时都要开展祭鼓祈雨的民俗活动,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载歌载舞,围观者多时就把化妆好的儿童杠在肩上行走,或是站在木方桌上表演,这便是扛抬和桌子抬的雏形。后经艺人改进曾以戏曲内容、生活内容的形式出现,日渐盛行,遂成为民间社火中一种娱乐主要活动。襄汾抬阁有扛台、桌子抬和高抬三种……[详细]
  襄汾民歌是当地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集体创作,是民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世世代代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发展、传承至今,也是反映襄汾人民社会生活和发展的历史缩影。襄汾民歌体裁多样,有号子、山歌(高调山歌、平调山歌)、小调(秧歌、民间歌舞、说唱歌曲、抒情歌、儿歌、诙谐歌、叫卖调)等;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大致可以分为爱情歌曲、生活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