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中市 > 灵石县特产

灵石县民俗文化

  摸骨正脊术是通过触摸人体骨骼位置与形态变化结合经络、气血、脏腑学说来确定人体是否健康,以及发病部位、病情轻重等,进而确定实施手法和推测治愈程度,并以正骨理筋手法加以治疗。灵石郭氏摸骨正脊术在汲取古今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摸骨方式,从检查诊断、临床施治到固效辅疗,形成自成一体的整脊矫正体系,具有安全、舒适、高效等特点。郭氏摸骨正脊术主要是通过脊柱的“四柱理论”,把脊椎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系于一脉,将脊椎……[详细]
  王家大院地处灵石县城东十二公里处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静升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处,历史文化氛围极浓。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汉族传统民俗文化融为一体……[详细]
  起源于民族图腾崇拜,汉魏时期称“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称“高跷”。灵石常青双人高跷是清末民初山东聊城移民到常青落户传入并盛行,由民间的节庆、聚会时人们自娱自乐逐渐演变而成。此表演项目为6人一组,4人脚踩高跷,其中2人肩扛2.2米长的横杆,1人脚踏横杆中间悬于空中,中间又一踩高跷者双手紧护上面表演者的双腿,其他2人分别在地面对表演者实施保护。表演者随着古朴的韵律、明快的节奏在行进中边走边舞,步……[详细]
  我国传统泥塑佛像雕刻技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魏晋以后,特别是随着道观、佛寺、庙堂的兴起,泥塑工艺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完善,至今不衰。灵石县静升镇苏溪村位于太岳、吕梁山麓腹地,当地具有丰富的土质、石材等原料,为泥塑技艺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灵石泥塑工艺复杂,大致要经过以下步骤:1、原材料准备;2、炮制防腐、防虫、防裂液体;3、干柏木加工、浸泡;4、制作胶泥;5、喷洒虫胶,上麦尖泥,涂防裂液;6、待干透……[详细]
  傅山拳,原名朝阳拳,系反清义士傅山先生所创,流传于灵石县城、两渡村、夏门村一带。据《灵石县志》、《何氏家谱》记载,清初傅山在灵石县介庙、石膏山寺庙隐居,传道、讲学、行医,兼授武艺,期间曾受聘两渡村名门望族何家。何氏子女学文习武,并珍藏《傅拳图》手抄本留于后人。从此,傅山拳流传于灵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傅山拳以道家气功之吐纳导引,医家之经络走向,结合易筋经、八段绵、紫微八卦等武术精华编创而成……[详细]
  抬阁又称擡阁,旧时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 。灵石抬阁流传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村,与古代社祭活动紧密联系,明清时期由当地火星会组织活动,传承至今。抬阁和颠阁是静升社火的压轴节目,两阁抬起颠着走,节奏有别。一张大型方桌之上,配以特制景物,竖以铁构支架,撑起两名或三名化妆了的窈窕淑女,铁支架基部压坐数名儿童,组成一组戏剧人物,或《三姐……[详细]
  静升独龙杆是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至今已130余年。独龙杆最初是为驱邪而做的原始表演,后来逐渐演变成具有戏剧性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目前是传统社火活动项目,表达了灵石地区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独龙杆为红绸裹缠的丈余长的杉木杆(今用竹竿代替)。演出时,由两名艺人抬起,杆中端坐一演员,多为丑角,下有数名配角伴行。伴奏以戏乐为主,节奏明快,表演诙谐、幽默。在音乐声中,随节奏上下颠动,……[详细]
  静升镇位于灵石县城之东,东傍绵山,西临汾水,国家AAA级景区王家大院坐落于其中,纵横交错的九沟十八巷及五里长街构成了其独特的民居建筑艺术,它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文艺镇。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静升民间独龙杆历史悠久,至今已盛行130余年。独龙杆很早以前是为驱邪而做的原始表演,后来逐渐演变成具有戏剧性的民间表演,目前是传统社火活动项目。独龙杆用一根长约5米的木杆,两人抬两端……[详细]
  志高任重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1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