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城市 > 泽州特产

泽州民俗文化

  中秋的传统习俗在泽州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代代传承。珏山的自然风光与传统中秋节习俗、天体崇拜、月亮崇拜相得益彰,使得中秋文化在此展现出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风韵,号称“珏山月,天下奇。”具有了极为丰厚的人文底蕴。珏山位于晋城市区东南二十公里处,其核心地区是以今泽州县珏山为中心,幅射至三晋、豫西北、冀南等中原地区。“珏山吐月”为古泽州八景和晋城四大名景之首,这一胜景尤以八月中秋为最佳。自然环境的优势,加上……[详细]
  泽州秧歌是一种流行于晋城市全境的汉族戏曲剧种。因境内古称泽州而得名。又因发源于高平东部,也称高平秧歌,陵川人称州腔秧歌,此外还有干板秧歌等称呼。泽州秧歌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年间搬上舞台,到咸丰年间达到极盛。20世纪初,高平、晋城、陵川、阳城、沁水的泽州秧歌自乐班,曾达数十个。泽州秧歌也叫“高平秧歌”或“州五秧歌”。山西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晋东南地区高平、晋城、阳城、陵川、沁水一带,清末已……[详细]
  泽州四弦书以四弦(四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形成年代无文献资料可考。已知最早擅演泽州四弦书的艺人,是清光绪年间泽州县犁川镇的盲艺人程天和(约1872-1932)。据此推知,泽州四弦书至迟在清代光绪年间之前即已形成,距今已有150年以上的历史。泽州四弦书表演形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采用泽州方言。早期只有一人用四弦和腿板自行伴奏表演,后来出现多人伴奏。唱腔曲调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平板、紧板、介板、……[详细]
  泽州对鼓是流传于山西省泽州县大箕镇的一项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当地流传有“朝天一扇碑,祈雨一对鼓,三十一孔桥,二百零俩狮”的说法。据对鼓老艺人常小和回忆,泽州县大箕镇小箕村自古以来就有对鼓参与取水、祈雨、闹红火等民俗活动。泽州对鼓共有曲目十套(部分艺人认为十二套,但目前无人会打第十一、十二套),以“小闸”与“大闸”(近似于小过门、大过门)连接各套。早期乐队编制一般为8鼓2马锣2“小叫狗”(小锣)1小钹……[详细]
  打铁花是泽州特有的一种风俗之一,这种传统习俗由来已久,与当地发达的冶铁业有关,大约起始于民国年间(约1850年——1930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每年的元宵节,各冶炼大户除了出二跷、旱船、小车、竹马等多种形式的故事表演外,到了晚上还要放焰火、锅花、打铁花。十里八乡的人们齐聚来村,主要是为了观赏气势磅礴、恢弘壮观的“打铁花”盛况。据传,“打铁花”可趋鬼避邪,来观赏“打铁花”的人也可祛除身上的……[详细]
  泽州县下村镇大南庄村传统故事牛拉桩被列为晋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再现原生态艺术,由过去的“铁牛”拉桩恢复为牛拉桩。(牛拉桩故事是把扮装故事的桩放在特别的牛拉车上),为了桩的稳固,用沙袋压座,铁索紧固,靠两头牛拉动运行。主立桩高达6.6米,由主桩派生出十五支左右子桩,每个子桩安排一个人物。牛拉桩分为前中后三大乘,分别扮装戏曲《天门阵》《三阳阵》《黄河阵》。1986年至2006年,牛拉桩一度改为……[详细]
  泽州鼓书是由徐廷荣(晋城韦匠人)从绥远学艺带回泽州而传播开来的以大鼓京腔为母体的一种曲艺形式,后经过第二代传人崔小红几十年的不懈追求和改革,在原来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上党梆子、河南豫剧、坠子、四弦书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创作而成。泽州鼓书扬弃了最初鼓书中节奏拖沓,多有重复的积弊,顺应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现状,以其易于表现情节惊险,打斗激烈的书段之艺术特点,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泽州鼓书传统书目有《呼延庆打擂》、……[详细]
  高都古镇位于泽州县东北部,境内遗存有建于金大定年间的东岳古庙,是古镇标志性建筑,现为省级保护单位。高都三月二十八庙会因东岳大帝(天齐仁圣帝君)诞辰而设,历史悠久,庙内现存嘉庆十六年(1811)《谓定各社该行花车事故碑记》载:“天齐仁圣大帝历有年所每岁三月二十八虔备油席鼓吹大戏,旗伞花车,故事恭祝圣诞,绕村行会,相沿已久……”。高都庙会会期五天,从三月二十八到四月初一,各项活动由五社街及地方绅士全面……[详细]
  “松林积雪”传说流传于山西泽州大箕镇晋普山周边地域,它是以“松林积雪”(晋城四大景观之一)作为阐述对象而产生的地方风物类传说,在当地民间久负盛名。松林寺是“松林积雪”景观所在,该寺又名灵岩寺,乃泽州县境内最大的0 禅院,坐落在晋普山东部山腰,创建于北魏时期,隋大业年间由慧观头陀重建,金元时代曾予维修。山门为0 式建筑,三进院落,整个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古寺后院建有大雄宝殿,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及文……[详细]
  王泰来是明末清初富泽州晋商巨子,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后在京城做了大官,后被奸臣诬告屈斩于京都。关于王泰来,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王泰来是王氏家族几代生意人的统称;二是认为王泰来所指的是王璇。王璇(1636—1706),字在只,泽州大箕镇人,主要生活在明末至清顺治、康熙两朝。早年曾入贡,后经商,由于经营有方,最终成为富甲一郡的巨商大户,泽州望族。王泰来故居位于山西省泽州县大箕镇南沟村与秋木洼村中间……[详细]
  大阳馔面是流行于山西省泽州县大阳镇的一种地方特色面食。相传馔面源于周代,原本是宫廷美食,后流传到民间,成为百姓婚丧嫁娶、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馔面的制作方法可分为11个环节:1、兑料,先选好精制面粉,再精确地按比例配兑盐、碱、槐叶汁、野菜汁等其它原料;2、和面,古时候用擀面杖压面,流传至民间后,进一步得到发展,在石碾上压面,和面讲究将面揉出汗来,否则达不到要求;3、将面切成块,重量要同等,然……[详细]
  冶底九莲灯是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所特有的民间歌舞,由于缺乏文字记载,起源于什么年代已无从查考。据艺人们口传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有相关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冶底九莲灯是在正月十六夜晚表演的一种社火项目。演出时,每人左右手各拿一组九莲灯,每组九莲灯高达2米,24人随着社火音乐翩翩起舞,摆出各种造型和字样,沿着村里的街道耍闹。邻村的老百姓也会前来观看,届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冶底九莲灯以金蛇蜕皮式动作,快步……[详细]
  漾杠箱是一种民间社火表演形式,源于古代祈雨活动,流传在泽州县南部山区的大箕镇、犁川镇、晋庙铺镇、山河镇、南岭乡等地。杠箱是为皇帝贡银进贡的一种运送工具。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杠箱必须由两人抬行,卫队护送,由于镖队的形象佳,风格好,受到百姓的好评。泽州县大箕镇南河底村(明末清初属凤台县古河阳镇)是通往京城的一条古驿道,古河阳镇是杠箱进京朝贡的必经之地。明末清初,凤台县南部山区大旱连年,庄稼欠收,当地百……[详细]
  大阳,古称阳阿,位于山西省泽州县西北部,此地历史久远,民风淳厚,传统文化种类众多,面塑就是生长在这片沃土上的一朵奇葩。大阳面塑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可考的文献记录和实物资料,但是,当地丰富的民俗生活为面塑艺术的流传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空间,民众周而复始大量运用更使之兴盛不衰。大阳面塑主要以大气、恢宏著称,其中的“青狮白象”、“八仙下凡”、“凤催牡丹”、“枣山”、“寿桃”、“十二生肖”等作品尤其被人们……[详细]
  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创自于明嘉靖年间,是山西冶铁技术发展至明清时期的典型代表。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期是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的鼎盛期。优越的采矿、冶炼条件促进了大阳手工制针业的迅速发展,制针业的兴起又繁荣了大阳的经济和文化,逐步形成了地域性的“针文化”,大阳也被誉为“九州针都”。遍及每个家庭的手工制针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诸多实惠。除春种秋收外,每家每户的老幼都可参与制作,一个家庭是一个小生产作坊,流水作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