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龙岩 > 连城特产

连城民俗文化

  闽西为客家人的祖籍地,是客家民系形成地之一。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迁徙中,把古老的中原文化习俗带到闽西,并与当地文化相互渗透,形成风情万种、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元宵节庆习俗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客家元宵节的“游大龙、走古事、赏花灯、烧炮”等习俗沿袭至今,仍保持着古老、自然的文化形态。客家是汉民族一个特殊的支系,中古以前,客家先民大多居住在北方中原地区,由于战乱等原因,从西晋开始,客家先民……[详细]
  闽西客家山民在春播时祭祀神灵,形成民间农耕信仰文化,自明初沿袭至今,仍存“作大福”、“百壶祭”、“犁春牛”等习俗。“作大福”为民间的迎神赛会,是人们为攘除灾害、祈求平安而进行的祭祀活动;并把“二月二”行“保苗祭”和“六月六”行“百鸭祭”的祭祀活动,统称为“百壶祭”;“犁春牛”是游春牛娱乐活动,通常在立春举行。……[详细]
  连城四堡雕版印刷业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历史上曾是中国古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其印刷工艺精巧,纸张质地好,装帧考究,精致大方;字多为宋体、笔划整齐,字形清秀;校核严谨,讹错甚少。为目前唯一幸存的雕版基地遗址,现存的古书坊、雕版、古书籍、印刷工具及雕版印刷工艺等,堪称印刷与出版史上的活化石。……[详细]
  连城客家木偶戏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连城县境内。光绪二十四年,上杭县木偶戏班艺人李如意与连城县赖源乡人徐象球一起在赖源乡创办“老福星堂”木偶戏班,培养学徒,自此,提线木偶艺术流入连城。由于不断吸收连城当地方言和连城民间艺术养料,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连城客家木偶戏。1930年,“汀连老福星木偶班社”创立;1952年,“连城姑田木偶剧社”创立;1954年,传统剧目《大名府》经创作编排重新走……[详细]
  连城拳被誉为福建省八大拳种之一,流传于福建省的连城、上杭、长汀等地,又称“连城少林拳”或“少林独门拳”,内又可分“黄家拳”和“巫家拳”两种,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自宋代端拱年间,连城隔田村黄姓第三代后人九四郎至河南登封少室山(即现嵩山少林寺)随蔡、董、孙三僧习少林拳法数年,后于淳化三年返梓教习族人,得以世代相传。至清顺治庚子17年隔田拳师黄思焕穷毕生之精力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连城拳”。清代中叶经黄观杰……[详细]
  四堡锡器制作技艺有700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已有26代。四堡锡器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连城县四堡乡。南宋末年,四堡枧头村青年吴一郎公到杭州其岳父处学习打锡技艺,将学来的锡器制作技艺结合四堡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传统,探索出一套具有浓郁四堡地方特色的锡器制作工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四堡乡枧头村人吴一龙因制作的锡器坚固耐用,美观大方,被誉为“能工巧匠,世所罕见”的打锡师傅,被明万历皇帝所赏识,赞誉为“……[详细]
  连城地瓜干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连城县境内的林坊乡、莲峰镇、隔川乡、揭乐乡、北团镇、文亨乡等地。清初,连城县林坊乡有福村村民罗匡正等人因经常外出,为使地瓜能方便携带以作干粮,便开始尝试将煮熟的红心地瓜烤干以制成地瓜干,连城红心地瓜干自此诞生。清代,连城从事地瓜干制作技艺的家庭作坊曾达到数千户,产品销往大江南北。清代中叶,连城红心地瓜干成为朝廷贡品,连城从此成为中外闻名的“红……[详细]
  明天启年间连城县姑田镇人氏蒋少林利用当地出产的大量毛竹,加工成青丝,并经多次试验,试制成功天然漂白的手本纸(即漂料纸),从而开创了在连城生产宣纸的历史。姑田宣纸制作工艺包括青丝生产、蒸煮黄坯、天然漂白、造纸等四道工序,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它纸类生产难以比拟的。随着造纸技术不断提高,宣纸的类型发展到三大类(漂料、熟料、生料纸)、26个品种。……[详细]
  酿豆腐是客家三大名菜之一,已经成为闽西客家旅游美食的地方特色肴菜。当你来到闽西连城县,一定要去品尝一下这“四堡(全国四大木刻雕版印刷基地)酿豆腐”哦,浓香软嫩,清爽可口,一定会让你赞不绝口,回味无穷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