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抚州市 > 崇仁县

萱华古傩——跳八仙

萱华古傩——跳八仙

古傩,被誉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傩,渊源于原始的巫舞,是古代驱疫逐鬼的一种仪礼舞蹈形式的演变。崇仁傩文化历史悠久,原沙堤乡萱华村一带的“跳八仙”,据说明代洪武之前便出现了。因附近的枧头庙内诸神显应益甚,倾动四方,才引发前河,里河村杨姓与邻村詹家、桥头村詹姓自古以来的迎神大赛。“跳八仙”便成了大赛的主要内容。

据前河杨氏族谱记载和当地老人介绍,建自晋盛于唐的枧头庙,五代和北、南宋期间,因社会1无人管理,一度荡然无存;元初,杨氏先祖由左港金溪桥迁居前河,合族出资独姓重建,并塑民间传说中的战神七爷之像供在庙内。未几,由县城衙前詹家迁至前河南端偏东1公里处建基的詹姓,以及当时其他村庄诸姓,相继参与扩建枧头庙,并先后塑了他们崇拜的战神八爷等数百个神像供立其中。到了明代洪武末年,因为庙内诸神“显应益甚,倾动远方,故夫栋宇稍圮,争自修饰,迎赛大神”。前河杨姓以开庙老祖自居,警告“他保不得与焉”。经过多次协商,议定只许杨、詹两姓分别于每十载的第七、第八两年农历正月主持“迎赛大神”。“迎赛”仪式,杨姓的程序是:第一天清晨,先打扫庙宇、燃烛焚香、鸣铳致

敬、狂跳《八仙舞》,再请主神下位出殿坐立庙前,最后由两班人马,戴四天将和八仙的面具,轮流在庙门外早已搭好的“将台”上演武、跳傩;善男信女们则陆续前来求神还愿,观

赏表演;四乡百姓有的赶来看热闹,有的到此设摊摆点叫卖烟、茶、香、烛等物;入夜,主

办者事先派专人从南昌上海等地请来大戏班,推出名角登台献艺,让香客和乡亲们大饱眼

福,流连忘返。第二至第六日,白天,由“凡人”鸣锣开道,扮演四天将和八仙者挥拳起舞,

列队游乡———谁家娶妻嫁女、生儿做寿,便邀请他们登堂入室“打把戏”,以求吉星高照、香火不断,福寿绵长;若遇遭灾、丧亲者相请,他们也欣然进院施展各自的绝招,大显驱凶神赶恶煞之威,所到村村户户,无不争相赠送红包致谢;晚上,仍请戏班演戏。第七天一早,青、壮农夫抬着七爷等神的塑像,在本里、本保、本都或邻都游览村舍和田野———起动时,百余人齐放神铳助威,数十人一同鸣锣开道,四天将和八仙各执兵器、法宝殿后护卫,庄重威严,浩浩荡荡。尾随凑趣者,总是结队成群,络绎不绝。午后归来,让诸神进庙

归原位。入夜照常演戏。翌年詹家村的迎神大赛,做法与前河、里河大致相似。不同之处有二:一是他们只有一个跳傩班子,不轮换出场;二是表明专门敬奉八爷,特意增祭祀活动,凑个“八”字,以示区别。当地曾有民谣歌其事云:河上(即今前河、里河村)詹家人,十年两届神,戴起木面壳,笑煞几多人。

至于《八仙舞》究竟由何时何地传来,谱上未见记载,四个村的长者也未听过哪位先人传言。但“八仙”中没有汉钟离,而以刘海代之,这一奇特现象,却旁证了该舞最早源于唐朝。因为只是“到了唐代”,民间才“出现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倘若民间尚无刘海戏金蟾的传说,便让他手持金蟾入舞,那是不合常情的。

《八仙舞》历来只在前河等三村两姓间世代秘传,一般是父传子,所扮角色,形象、动作不得随意变更。平时,面具、道具由各个角色的扮演者自己保管。每逢“迎赛大神”之年,都要提前一个多月重排,直到动作熟练,父辈点头,方能在“请神”之日“开傩”,严防变形走样,可谓慎之又慎。

前述各端说明,即使不再溯源,从明洪武年间至今,《八仙舞》也有六百余载历史。《八仙舞》一直保持着古朴、原始风貌,其表演形式千年未变,没有后人加工、改编的痕迹,是一种原生态民间文化,与日常生活非常贴近,加之形象惹人捧腹,表演活泼幽默,因而每逢庙会搬演之日,都能倾动八方乡邻。清末民初声誉鹊起,常令县城、府治轰动。建国后,1959年,前、里河两村村民重排此舞赴县城参加庆祝建国十周年大1,沿途受到城乡观众热烈欢迎。此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1息影销声。1期间,面具、道具统统被焚,使之濒于危境。1983年县文化馆组织力量抢救,方始重展丰姿。1985年3月,省民间舞蹈录像队曾莅临县为之录像。由我县摄影作者李瞻、何晓明、段文华(笔名,詹明华)合拍的组照《仙趣》荣获全省傩文化摄影大奖赛一等奖,《福临婚床》、《游乡》、《我也做一回神仙》荣获二等奖,《惊天》荣获三等奖。其中《仙趣》、《开傩》、《福临婚床》、《神仙,你要原谅爱情》等6幅作品,入选《中国古傩》大型文化丛书。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罗田桑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