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黄埔区

波罗诞

波罗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波罗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波罗诞是流行于广州地区的风俗,又称南海神诞、南海波罗诞。波罗诞庙会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会期为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十三日为正诞。南海神庙(波罗庙)方圆数十里的民众都前来“游波罗”,包括水上、陆上地区都热闹非凡,四乡云集赶赴庙会,热闹程度胜似春节。当地俗语有云“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把游庙会与人生大事相提并论,足见对其重视的程度。波罗诞起源于何时,于今已难考证。但波罗诞的盛况却可以在南宋人刘克庄的《即事》诗其一、其二中窥见端倪:“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东庙小儿队,南风大贾舟。不知今广市,何似古扬州。”明代之后,南海神庙一带无论是环境,还是功能,都出现重大变迁。随着扶胥港商贸的衰落,尽管统治者仍然重视在南海神庙举行的祭海仪式,但其功能更多地演化为旅游,尤其每年的波罗庙会变成民众的自娱自乐,民间的祭祀和民俗活动愈演愈烈,到清代更步入兴盛。清朝嘉庆年间番禺籍举人崔弼撰的《波罗外纪》,十分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庙会的热闹情景:“波罗庙每岁二月初旬,远近环集,楼船花艇,小舟大舸,连泊十余里。有不能就岸者,架长篙接木板作桥,越数十重船以渡。”波罗诞延续至今,人们在这里烧香祭祀南海神,纯粹是民间性的祈祷求愿,不再与海上贸易官方拜祭南海神有关,庙会的实际意义已产生变化。上世纪50年代,古庙年久失修,后来更受极左思潮冲击,庙会中断多年。80年代古庙重修,庙会开始恢复。

从官府的拜祭,演变成了民间的娱乐,波罗诞的历史见证了我国古代祭海文化的发展;民间把南海神庙称为波罗庙,把南海神诞称为波罗诞,把达奚司空称为波罗神,波罗庙和波罗诞的传统在民间历久不衰;波罗诞这一名称本身就是海洋文化与本土语言嫁接的产物,外语在广州容易生根,这也是广州海洋性格的一部分;波罗诞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买波罗鸡的习俗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庙会文化。

波罗诞延续至今热闹依旧,人气旺盛。赶庙会的人也仍然依旧喜欢买几只波罗鸡馈赠亲友,图个吉利。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波罗诞在内容、形式的变化上赶不上人们的娱乐、审美趣味的变化,一些传统习俗或变形或消亡,波罗鸡的传承与发展更处于濒危状态。


下一篇:康王宝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