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宜昌市 > 长阳

长阳南曲

土汉文化交融发展的艺术结晶——长阳南曲

长阳南曲是湖北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自古称为《南曲》(亦称丝弦)。1962年定为现名,主要流传在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境内,以资丘最盛。它以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在曲坛享有盛誉,被誉为“郁香的山花”。

根据长阳南曲曲牌、曲体等方面的历代流传情况足以说明,它是在明清俗曲——我国整个曲唱艺术总的源流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最早传入土家地区的时间,至迟在清雍乾之际,系“改土归流”前后引进而“土化”的艺术品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长阳南曲历来无专业艺人,系民间流传,挚友相教,或子从父学,世代相袭。土家族南曲艺人是继承发展南曲艺术的主体队伍。一个曲种能在土家山寨扎根两百年,这在湖北地方曲种,乃至全国300多个曲种中,亦不多见。至今土家山寨的人们逢年过节、聚媳嫁女、生日祝寿以及劳动之余,往往相邀聚会,你弹他唱,拍板邦腔,自唱自乐,自娱娱人。素称“南曲之乡”的长阳资丘,每每夜深人静,但听得吊脚楼上三弦咚咚,曲声萦回,面对山乡夜色,令人心旷神怡。

长阳南曲是一种比较高雅的弹唱艺术,多在婚、寿等喜不场合中演唱。表演形式主要是坐唱,多为一人自弹自唱,也可多人自弹自唱或一人弹奏,一人边打简板边唱,根据曲目内容还可对唱。传统曲目中少道白,没有动作表演。长阳南曲优美抒情婉转动听,其音乐具有刚少柔多,长于叙事的特点,属曲牌体唱腔,整个唱腔分为“南曲”和“北调”两大腔系。在“南曲”腔系0有31个曲牌,其中[南曲头]、[垛子]、[上下句]、[南曲尾]为南曲的当家曲牌;在“北调”腔系中,只存[寄生]1个曲牌。南曲的主奏乐曲为小三弦,两人唱时加简板打节奏。

在曲目内容上,长阳南曲既有全国流行的一些共通的题材,如取材小说及戏本《三国演义》、《水浒》、《西厢记》等当中的章目,同时也有表现土家民族风情的特殊题材,如《胖大娘过江》、《螳螂讨亲》等。在曲牌音乐上尽管存在有全省乃至全国通用的曲牌小调,如《四季相思调》、《洋烟调》、《垂金扇》、《雪花飘》、《凤阳调》、《叠断桥》等,但通过长期流传演唱,在曲调进行,旋律装饰特点,演唱的润腔着色,伴奏烘托等方面,均显示出已经“南曲化”和“本地化”了。

长阳南曲传统曲目的文词多是短篇,还没有发现中篇或长篇,一般在50句左右,唱词总的看来较为文雅,运用比喻、对仗、排比、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词。如“金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胭脂山上堆银粉,黄鹤楼前挂玉条”、“闲时简板敲明月,醉后渔歌唱夕阳”等。

南曲虽非土生土长,但由于引进土家山寨定居流传、世代相袭而逐渐“土化”,它是土家族和汉族文化交融而产生的艺术结晶。

南曲是流行于五峰、长阳等地的一种地方小曲。在长阳叫“长阳南曲”,在五峰,人们还是习惯沿用民间的传统称谓,依旧叫它“南曲”。

这一古老的曲种,已有专家论证它在五峰、长阳这块地方存在200多年,依据主要是艺人口碑和实物佐证。1982年的五峰南曲艺人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付家堰乡老艺人张宏鳌,就保存有一把其父张开书老先生传下来的当时已有180多年历史的小三弦。会上还发现用了100多年的简板,传了几代人的老手抄本南曲本经。这些东西的发现都是和专家们的论证吻合的。

南曲在五峰大部分地区都流行,原16个乡镇,除县城所在地、采花、牛庄、后河、湾潭以外,其余11个乡镇都有分布。其中,渔洋关、蒿坪、长乐坪、白鹿庄、谢家坪、红渔坪、水浕司、付家堰是主要流行区,盛行一时。升子坪、仁和坪、清水湾三乡镇也分布,三地有简、许、杨、张等姓人氏学唱过南曲。仁和坪的简纯之常到渔洋关、蒿坪、长乐坪参加唱堂会,和著名南曲艺人杜海卿、向在兹等互相唱和。

渔洋关老艺人李联全回忆,沙市荆州以前也有人唱南曲,20世纪40年代初,李到荆沙做生意,曾在洪湖某栈房听人唱《陈姑赶潘》,两人以曲成友,互相切磋。李回渔洋关时,还从沙市买回一把中三弦。

五峰的搜集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11月初,文化馆召开全县各个艺术门类的首届民间艺人代表大会,与会者有堂戏、皮影、南曲、汉剧、民间美术等代表共12人。会议内容有方针政策贯彻学习,艺人情况登记,演出情况,剧目统计,节目内容摸底调查,资料搜集等。从1957年起,在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和会演的基础上,组织一年一度的春节民间文艺会演。当时南曲艺人如谢家坪的三蔡(蔡洪高、蔡福高、蔡德高)、红渔坪的陈文章、蒿坪的胡次生、渔洋关的向在兹、仁和坪的简纯之等人,都是当地业余文化活动和会演的骨干。

1962年11月,文化馆召开第二次民间艺人会,会上贯彻学习文艺八条,民间资料的挖掘整理,鼓励艺人带徒传艺,对生活有困难的艺人发放补贴。挖掘整理工作一直持续到1964年,但文化馆由于人员变化,运动接踵而至,这批弥足珍贵的资料没能集中妥善保存。

20世纪60—70年代末,剧团的创作人员借下乡锻炼、巡回演出之机,零星搜集过一些南曲资料。但局限性很大,仅在柴埠溪、红渔坪找过杜海卿、陈文章等人;目的不明确,仅仅是学唱,找创作素材;尽管后来凭这些资料写了《熊熊跳海》、《贺龙三进渔洋关》、《周处改过》等作品段子,但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1980年,县里开始大规模地搜集民歌,同时通过文化馆站对全县进行了南曲普查,重点地方文化局在1981年又组织专班进行了核查。1982年3月底,召开了全县南曲艺人座谈会,有10多位平均年龄72岁的老艺人参会。共收录了20多个曲牌和30多个传统段子。五峰现在所有的南曲资料,都是那次普查和艺人会留下的。应该说,五峰对南曲的搜集开始得并不晚,只是事情没有做完,20世纪80年代初再接着做时,已水过三秋,大多数艺人已先后谢世,留下很多遗憾。

南曲艺人据1956年的情况统计,能自弹自唱几十个段子的造诣较高的艺人有10多位,全部艺人近百。有代表性的艺人是以下三位:

杨志柏(1900—1968):长乐坪甘沟村农民,读过多年私塾,学过郎中,文学音乐修养很高,能唱几十个段子。据杜海卿等人说,《赶潘》是杨志柏装的腔(编曲),他是五峰的南曲艺人中唯一能够编曲的艺人。

胡次生(1905——1980):蒿坪火田坑农民,读过7年私塾,20岁时拜朱合清(蒿坪人,生卒年不详)为师学唱南曲,同时还兼学唱皮影子拉京胡,也能唱几十个段子。胡次生的三弦和京胡都学得很好,曾在当地和全县会演的舞台上表演过三弦和京胡独奏,是艺人中乐器演奏水平最高的艺人。

杜海卿:1903年生,长乐坪柴埠溪农民,4年私学文化,17岁时拜苏博安(白鹿庄人,生卒年不详)为师,后与杨志柏、彭纪尧(长乐坪人)、吴远庆(长乐坪人)等互教互学,技艺日臻成熟。学成后,即到各地演唱,独立行艺。曾在县内渔洋关、仁和坪、付家堰、红渔坪及邻县长阳唱过堂会。杜海卿弹、唱俱佳,能自弹自唱几十个段子和曲牌,尤以善唱《扫松》、《赶潘》等段子著称。他的演唱细腻优美、婉转流畅,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20世纪50年代末始,接待过省、地、县多批次文艺工作者上门采风搜集,曾为长阳南曲提供重要曲牌和曲目。80年代初曾被县文化局评为首批优秀民间艺人,是南曲艺人中传承资料最多的代表人物。

除以上三人外,传承资料的还有田科甲、张宏鳌、颜焕卿(汉阳人,后迁居渔洋关)、张朝美(女、蒿坪人)等10多名艺人。

田科甲:1922年6月生,水浕司二墩岩农民,师父田善甫(水浕司人,生卒年不详),10年私学文化。会唱《才子游江》、《三国英雄》、《春去夏来》、《自叹》、《寄生》等段子曲牌。

张宏鳌:1910年生,付家堰乡农民,12年私学文化,17岁跟父亲张开书学唱南曲。会唱《赶潘》、《扫松》、《四恶遇老》、《贺新婚》《春去夏来》、《渔樵耕读》等10多个传统段子,有一定艺术造诣。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湖北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