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 > 大荔

南赛社火

传说在清朝的中期,有一个手艺高超的老铁匠几乎是在同时给浦城的尧禾和奓村的张家分别打制了耍芯子的铁架子,从那时起就有了南赛和北赛的社火。按照这种说法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所谓南赛,就是在传统的农历二月十五奓村张家桥渡庙庙会上,为了祭神而举行的文艺活动。按传统的说法就是耍社火。南赛的社火种类很多,有龙灯、狮毛、海巴、高跷、锨把背娃(也叫顶芯子)、大头和尚戏刘翠。新中国成立后又加入了新的文艺形式——扭秧歌。当然也少不了敲锣鼓家伙。十里奓村敲家伙的花样繁多,虽有小异,大致相同。有三锤子、五锤子、七锤子、干敲。把这些连起来就叫“七五还三带干敲”当然,南赛社火里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芯子。

南赛的芯子突出的是“险、巧、干净、文雅”

所谓险者,比如《断桥》许仙赠伞一台中,桌子上站的许仙手打一把雨伞。伞上左右趴着青白两条蛇,蛇头上分别站着白蛇和青蛇两个人。所谓巧者。比如在《龙江颂》江水英劝阻大队长一台中,江水英正在飞针走线纳鞋底,高高举起的鞋底顶端站着粗大威猛的大队长。所谓干净者就是说芯子装扮好以后,不是内行人根本弄不明白其中的玄妙之处,还以为是真的呢。我小时候看芯子就常常担心站在上面的小孩子会掉下来。所谓文雅者就是说每一台芯子都是一个文化单元。或者一出戏,或者一个历史古典。前面的一块小牌子上是标题,上面书写一个成语或者一个故典暗射这台芯子所扮的内容,供那些有文化的人去猜。这种形式又叫做“射虎”。因之有的人也就把社火也叫做“射虎”。

南赛的芯子随着社会的变迁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变化,特别是在内容方面。过去是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的天下,宣扬的是封建礼教。建国以后随着国家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以其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芯子所表现的内容也在变化。比如除四害讲卫生,文革时期的样板戏,现在的改革开放,搞活农村经济都有所反映。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的初期,张家的芯子从设计到装扮都是由张月潮、姚崇德(姚老大)两位全权负责。全过程保密,大家只能看到装成的芯子,至于组装的技巧和方法那是绝对不能外传的。现在两位老人已经作古,技术传到了张月潮老人的长子张果生手里也已经二十多年了。张果生今年也已年近古稀,正准备把这一门技术传给自己的儿子。老人与其沉重地说:“南赛的芯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不能让他在我的手里失传。那样就太对不起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民族,也对不起张家的父老乡亲。我要趁着我的身体还好把这民族文化保护好,还要把它发扬光大。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关中礼馍---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