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 > 大荔

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州梆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州梆子是陕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形成于陕西省关中东部以大荔县(旧同州府治)为中心的十数县。因伴奏乐器中采用枣木梆子击节,发“桄、桄”声,故称“桄桄乱弹”或“梆子”。后为区别于其他梆子剧种,始称“同州梆子”。一般认为同州梆子即老秦腔,在以西安为中心的中路秦腔(即西安乱弹)形成以后,它被称为“东路秦腔”,外省称“西秦腔”“西调”“陕西梆子”“山陕梆子”等。同州梆子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荔县古称同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丰厚。境内现有“大荔猿人遗址”“沙苑文化遗址”“魏长城遗址”“八鱼石墓群”和丰图义仓、贷祠岑楼等历史文化古迹20余处:同州梆子、碗碗腔等戏曲品种,面花、泥人雕塑享誉中外。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的同州梆子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被奉为梆子腔鼻祖。同州梆子以同州(今大荔),朝邑为中心,盛行于关中东府10余县,流行于北至绥德,东到潼关,南抵洛南,西行渭南。并流传到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北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浙等地。

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大荔县,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和戏剧之乡。这里有举世瞩目的中石器时代的“沙苑文化遗址”,说明早在一万多年前,这里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据吕不韦《吕氏春秋音初》记载,公元前1534年,“殷整甲徙宅西河(今大荔县一带),实始作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缪公取风焉,实始作秦音”。说明在西音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秦音、秦风、秦声,原本就产生于陕西大荔。从春秋时期的古老“郑声”、秦末汉初“三辅”(今大荔、扶风、长安)、人民编演的戏剧史家普遍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剧目“角抵戏”《东海黄公》,到魏晋六朝时期秦声乐舞和百戏一直盛演、唐代的“歌舞戏”和“参军戏”等等戏曲艺术的衍变繁荣以及安史之乱后汉落的宫廷艺人纷纷加盟,从宋代朝邑“岱祠岑楼”有了标志本,到有了戏曲活动旺盛的条件、元代的“社鼓喧阗,火烟辐辏”,到明代激越高亢、鹤立高吟的同州梆子曲谱引发明、清两代“花部”的勃兴和全国梆子腔戏曲剧种的兴盛以及温文尔雅、婉转动听的碗碗腔在同一地区的衍生壮大,都表明大荔地区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

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是同州梆子发展的鼎盛时期,艺术不断成熟和完善,唱腔也有了急板、慢板、散板、滚板等与杂腔的区别,以至于梆子腔在北京都成了大剧种,并以其曲折的剧情、高亢的曲调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呈现出压倒昆、戈两腔之势。

据《大荔县戏曲志》记:曾在大荔学艺的著名同州梆子表演艺术家魏长生,在化妆、表演、声腔诸方面对同州梆子进行了改进与提高,从1774年到1780年,他三次赴京清演出,“一出《滚楼》,名动京师,举国若狂,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为之减色,士大夫为之心醉”(引自《燕兰小谱》)。清道光、咸丰年间,同州梆子在宫廷和民间都极为盛行,东府就有班社三四十家,著名的就有四大班和八小班,艺人们甚至还集资修建了梨园会馆“庄王庙”。

同州梆子的角色行当齐全,角色分老旦、花旦、正旦、小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大净、二净,丑等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尤其重花脸、须生、正旦与武生,被称为“四梁四柱”,并以正旦、老旦、老生、花脸、武生戏见长,文武兼备,且袍带戏和靠甲戏为多。如《石佛口》《铁冠图》《搬龙驹》等。《破宁国》为净行的专行剧目,所谓“四红加一黑,必定是《破宁国》”,就是群众对这出戏特点的概括。同州梆子的表演注重工架与特技的运用,如翎扫灯花、碗打碗、三节棍、打连枷、鞭扫灯花、喷火等。同州梆子的唱腔过门较为短促,更显“繁音激楚”之美,古秦风驷铁车辚之刚劲。仅同州梆子的锣鼓使用就有催观众进场的开场锣鼓,用于演员“走架子”“开打”的动作锣鼓、与唢呐曲牌有关的牌子锣鼓等等。

同州梆子的曲谱使用工尺谱,基本唱腔部分以徵调式为主,也有宫调式,其音阶为七声音阶,多跳进,也常用闪板,整个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艺人在演唱时为了应酬,甚至还兼唱一些昆腔杂调。同州梆子的曲牌很多,常用的就有四五十个之多,曲牌结构一般为4/4和2/4节拍,也有散板形式。常用的曲牌有想亲亲、银扭丝、点绛、大开门、朝凤、石榴花、朝天子、老吹腔、马道仁、将军令等。

同州梆子的唱腔板式主要有[二流板][慢板][流水板](实为带板)[二倒板][垫板][滚板]六种。交替使用苦音、欢音两个调式系统(唯滚板只有苦音)。比起秦腔,另有一种称为[彩腔]的声腔形式(用假声演唱)是该剧一大特点。各唱腔板式的起板、转板、落板都有一定手法,如落板时的留板(法)、齐板(法)、砸板(法)、送板(法)等。唱词的词格一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亦有其变体形式或长短句的。在同州梆子以秦腔声腔旋律为主的情况下,尚吸收一些杂腔在唱腔音乐中,如[罗罗腔][小调][钉缸调][王婆骂鸡]等。传统剧目有《破宁》《辕门斩子》《临潼山》《三对面》《黄逼宫》《鼓滚封刘》《石佛口》《三气周瑜》《孟良搬将》等数百部。

同州梆子唱腔及过门(戏曲术语)精练、短促,拖腔委婉动听,除尖板外,一般板路都有欢音和哭音(硬音和软音)的区别,欢音与哭音之间的转变自然、流畅。剧目以生、净见长,有专用的旦角唱腔:麻鞋底、十三腔、燕儿飞,三倒腔,哭腔词、哭中乐等。

同州梆子的“锣鼓经”基本和现在上演的同、朝灯影(碗碗腔)相近,其叫法也基本相同。同州梆子的伴奏由文场(民族管弦)乐器和武场(锣鼓)乐器共同组成;特色乐器为“二弦子”。文场乐器以二股弦为主,辅有琥珀(月琴)、板胡、二胡、唢呐、三弦、琵琶、笛子、管子、海笛、笙等。武场为打击乐,主要有牙子、板鼓、掌鼓、堂鼓、梆子、手锣、云锣、大锣、铙钹、铰子等。

同州梆子曲牌丰富,有弦乐曲牌30多首,唢呐曲牌50多首,管曲近20首,锣鼓板头及前、间奏锣鼓段有[五句点绛][大豹子头]等数十种。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下一篇:宝塔山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