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洱源县,除了白、汉、彝、回、傈僳、纳西、藏、傣等世居民族外,一共生活着27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但有一个现象十分突出,无论是哪个民族,在家中遇到婚、丧、嫁、娶、竖房立石,过礼、拜寿等事时,都要有白族吹打乐来烘托气氛。这样一来,就让一直以来都是口耳相传的白族唢呐具备了成长的土壤,使其代代相传。
在我国众多的吹奏乐器中,白族唢呐的吹奏是独树一帜的。它拥有丰富的,不与人雷同的曲目,其音乐语言独特鲜明,在洱源的广大地区,不同地域的唢呐吹奏者的同一个曲目,只是在某些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上有些许差距,主旋律却是基本相同。那些细微的差别,我们想一是口耳相传的不精确性。地理地域区别的表现形式所造成,但它的音色高亢,风格浓郁却是如出一辙。其音乐语言独特鲜明,旋律粗犷而多大跳,表现力十分丰富,气势宽广连绵。它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苍洱地区的白族先民经过几十代人的努力培育出来的一技艺术奇葩,并且象水乳一样溶入于白族人民的生活之中。人们借助她表达各种情绪,渲泄内心的热情 。可以说,唢呐音乐已成为白族人民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无论劳动、婚嫁、祭祀、建房、节庆等都离不开唢呐音乐。在洱源所有的白族村寨中,几乎都分布有唢呐艺人。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