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秤锣鼓原名斤称歌,流行于长治武乡丰州镇富庄村、东村、城关村、魏家窑村一带,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这种锣鼓以旧式度量衡制十六两一斤的换算口诀进行演奏,整套锣鼓分十五遍连续演奏,每遍口诀都不同,故既不能一锣到底,也不能反复重叠,更不同于一般的曲牌连奏。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延用了十六两进位制的重量计量方法。南宋杨辉创“两价化斤价”歌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即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三两等于0.1875斤……。艺人们将十六两(斤秤)歌诀,用鼓、锣、钹的组合,按2/4、3/4节拍“一是625,二是125,三是1875,四是25,五是3125……”演奏,即为斤秤歌的雏形。明清两代,武乡地区的锣鼓艺人经过不断地整理加工、创新改进,在长期的实践中,融入其它艺术元素,使16两“斤秤歌”逐步形成具有一定模式且独具特色的地方打击乐,传承至今。
斤秤锣鼓敲打起来高昂嘹亮,节奏明快,起落跌宕,上击下拍,左敲右打,铿锵有力,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民间器乐合奏,以及各种戏剧、曲艺、歌舞和吹打细乐。当地社火表演中,涌现出一大批技高艺深之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这种把汉族民间艺术与数字结合起来,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娱乐性为一体的社火表演形式,堪称山西汉族民俗文化艺术一绝。如今,它的数学应用功能虽已成为过去,但其文化娱乐的功能却将永存。
信息来源:山西省政府办公厅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