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藤编制品是汉中传统的工艺制品,由于汉中山区野青藤资源甚多,采割后经水煮、剥皮、漂白后,编制成各种藤制品,主要有坐椅、六棱八仙桌、屏风、书架、盘、筐、篮、箱、沙发、柜、躺椅、提箱、果盒等;编制图案多样,有木瓜心、米字格、菱形格、菊花、牛眼、寿桃、日月同辉、二龙戏珠、孔雀开屏等。其工艺精美,造型美观,式样高雅,色泽别致,舒适凉爽,轻巧耐用,久享盛誉。藤编一般经过打藤、拣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削藤、漂白、染色、编织、上油漆等十几道工序。藤编主要以藤枝、藤芯或竹为骨架,然后用藤皮或幼嫩的藤芯编……[详细] |
三编即竹、柳、草编。武山生产竹箩、竹筛、簸箕、提篮等的历史悠久,自明代就享有盛名。当时群众利用丰富的毛竹、柳条、麦秆资源,不仅能加工系列生产生活用具,还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加工各种精美的工艺品。特别是草编加工已形成相当规模,全县有十多万人从事草编生产,近年来开发新产品80多个。( 天水)……[详细] |
文安县苇编为传统手工业。……[详细] |
四里湾竹编和半岗柳编,特别是半岗柳编,在继承先代技艺的传统中,选用优质杞柳,发挥聪明才智,又结合各地市场流行式样,创新开发的柳编日用品和柳编工艺品,造型优美,赏心悦目,“煮柳上漆”的新工艺更使产品别具一格,分外美观。……[详细] |
浙江的竹编工艺品生产集中在东阳、嵊州一带,尤其是东阳,素有“百工之乡”、“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东阳竹编以立体编织为主,与平面编织技艺相结合,做工精细,造型生动,色彩典雅,具有浓郁的民间美术特征,充分体现出东阳竹文化的风貌。东阳竹编产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活器具,以实用功能为主;一类是立体陈设与建筑装饰,以艺术欣赏功能为主。1958年到1978年期间,东阳竹编厂并入东阳木雕厂,竹编与木雕共同生产,互相交流,彼此促进,在题材、造型、设色、趣味、风格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东阳竹编擅长编织立……[详细] |
席草救驾:却说皇帝逃难到江南,追兵咫尺随尾在身后。恰有农妇在前晒席草,说明原委求生寻。农妇镇定指席草,皇帝情急躺草堆。追兵赶上问农妇,奴家刚才见一男,匆匆忙忙向西去。皇帝脱险谢恩去,不日一统龙庭,为报恩情封夫人。从此临海民间把妻子作“夫人”叫,席草救驾也把名声传。不是单一结草帽:如果你以为席草只能结草帽,那就大错特错。从简单的草垫类,到盘花手提篮、糖果盒、字纸箩、花盆套、麻网袋、草篮、划鞋、灯罩等,变化无穷,种类繁多。且花色多样:草帽可分鸭舌帽、桂花粒、瓦檐头行、方块箍筒、四粒花、木头花等;蒲扇……[详细] |
绥阳竹席以绥阳旺草手工竹席为代表。旺草镇地处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北部,这里是一代经师大儒、东汉教育家尹珍设馆讲学15载、传播中原文化的地方,这里是贵州省文化厅命名的书画之乡,同时又是远近闻名的手工竹席编织之乡。绥阳旺草竹席因其世代传承、技艺独特、编织精美,在贵州乃至全国享有盛誉。大约在明清时期就开始传承竹席编织技艺,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以旺草镇广怀村张氏家族为代表的旺草手工竹席曾于1914年(民国3年)、1966年、1993年三次代表贵州参加过全国的广交会竹制品展览,并获得了很高的荣誉;2006……[详细] |
草柳编工艺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绥棱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王小明草柳编工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品种众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绥棱草柳编工艺已产生140余年,制品造型迥异,形象逼真,既有筐、篮、鞋、帽、衣、席等日用品,也有心形、星形、塔、瓶以及各种几何的组合等精美工艺品。……[详细] |
博兴柳编工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的麻大湖畔和锦秋街道。草柳编工艺在当地有着悠久历史,明清时期,草柳编工艺开始在锦秋等地的妇女之间流传,后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副业。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经过民间艺人的努力传承,草柳编产业从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一定的生产规模。草柳编工艺的原料主要是当地湿地生长的蒲草、苇草、毛草、玉米皮以及生长时间长达两年之久的冬麦秆,这些植物都具有纤维均匀、质地柔软、皮杆度长、木质化程度较低、易于使用等的特点。近年来,当地生产的草柳编产品有茶垫、坐垫、门踏垫、……[详细] |
青神竹编是流传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的一种古老民间工艺,用人工将粗细不同的竹片、篾条编织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在当地应用极广。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青神先民用竹篾编“箕”养蚕,初步形成一套竹编技艺。唐代张武率县民编竹篓填石拦“鸿化堰”,提水灌溉农田,使竹编得到更大发展。明代青神竹编应用更广,青神人余承勋进京考取进士后授职翰林院修撰,他所用的书箱、膳食盒等均以竹丝编织而成。入清以后,青神精美的竹编宫扇声誉鹊起,被清廷列为贡品。民国时,青神竹编继续传承发展,县人曾编成细竹丝斗笠,写上“抗战到底”的……[详细] |
渠县竹编工艺以渠江镇为中心,流布于渠县境内。渠县地处四川东北部,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尤其盛产慈竹,为竹编工艺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渠县竹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三百多年前,生活在这一带的古代人即已开始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到唐代,渠县竹编业已十分发达,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人们住竹房、坐竹椅、背竹筐、戴竹笠、持竹扇,处处都会用到竹编制品。入清以后,渠县的竹丝宫扇、细篾凉席等名噪一时,被朝廷列为贡品。渠县刘氏竹编工艺技艺复杂,工序繁多,从砍伐竹子到制作出成品要经过三十多道工序,每道……[详细] |
竹笠帽今县境内竹笠帽编织始于明朝。民国时期,今县内各地均编织竹笠帽,其中,张黄产的上品竹笠帽细眼笠除了在当地销售外,每年约有20万件销往合浦、北海、湛江、海南等地。解放后,县内产的竹笠帽式样翻新,其中张黄、北通等地的工人帽、花边海帽不仅销往海南、福建、浙江等地,还远销东南亚。1972年,出口花边海帽2万多件,创汇折合人民币5万多元。盆套县内出口的竹制盆套,1983年在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展出,获国家对外贸易部颁发“荣誉证书”。1984--1988年,全县共计出口四款花盆套1……[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