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编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潜江竹编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技艺是潜江民间利用竹材编制生活、生产用具以及工艺品的综合性手工技术,是千百年来当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创造生活的艺术结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潜江传统竹器制作多以本地盛产的水竹、桂竹为原材料,产品分为编制类和非编制类两大类。编制类产品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工艺用品三个系列,多达数十个品种,如农作用的箩、筐、连枷、筛子、簸箕,捕鱼用的鱼笼、鱼篓,装饰用的屏风、竹帘、花瓶等等无不以竹为材料制成,编织技法以平面编织和立体编织为主,十分强调作品的立体感,在编织过程中又巧妙的融入极具荆楚风格的纹饰,花式多样,精巧耐用。非编制类产品主要有竹床、竹椅等生活用品……[详细]
  文安县苇编为传统手工业。……[详细]
  四里湾竹编和半岗柳编,特别是半岗柳编,在继承先代技艺的传统中,选用优质杞柳,发挥聪明才智,又结合各地市场流行式样,创新开发的柳编日用品和柳编工艺品,造型优美,赏心悦目,“煮柳上漆”的新工艺更使产品别具一格,分外美观。……[详细]
  竹笠帽今县境内竹笠帽编织始于明朝。民国时期,今县内各地均编织竹笠帽,其中,张黄产的上品竹笠帽细眼笠除了在当地销售外,每年约有20万件销往合浦、北海、湛江、海南等地。解放后,县内产的竹笠帽式样翻新,其中张黄、北通等地的工人帽、花边海帽不仅销往海南、福建、浙江等地,还远销东南亚。1972年,出口花边海帽2万多件,创汇折合人民币5万多元。盆套县内出口的竹制盆套,1983年在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展出,获国家对外贸易部颁发“荣誉证书”。1984--1988年,全县共计出口四款花盆套142.21万套,创汇折人民币345.17万元;六款花盆套685.26万套,创汇折人民币113.28万……[详细]
  荔波县山大林密,有丰富的竹、芒、藤资源。荔波少数民族有着传统悠久的编织技艺,为适应旅游业的需要,民间艺人利用山上丰富的竹、芒、藤资源,将传统的背篓、竹箩、草凳、笊篱等农家用品编织技艺挖掘改进,化腐朽为神奇,推出三百多个具有民族风味下地方色彩的工艺品,深受顾客欢迎,其中的竹雕《游龙》被省推荐,入京参加“四十大庆.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详细]
  三编即竹、柳、草编。武山生产竹箩、竹筛、簸箕、提篮等的历史悠久,自明代就享有盛名。当时群众利用丰富的毛竹、柳条、麦秆资源,不仅能加工系列生产生活用具,还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加工各种精美的工艺品。特别是草编加工已形成相当规模,全县有十多万人从事草编生产,近年来开发新产品80多个。( 天水)……[详细]
  益阳市地处湖南省中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市人口460万,面积12144平方公里,境内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所以竹类资源十分丰富,其蓄积量达15亿株,在全国排名第二,1995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楠竹之乡”。小郁竹艺是一种采用直径5公分以下的刚(麻)竹为骨架、毛竹为部件加工成各种器用具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主要由选料、下料、烧油、郁制等三十多道工序组成。益阳人民很早就利用本地丰富的竹子用小郁工艺来制作各种用具,从益阳南县涂家台出土的新石器大溪文化遗址中的文物中可证明益阳小郁竹艺的历史已有六千余年,明初即成行业,清道光十二年开始出口英、法等国,近百年在国际、国内的各种展览会上获金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