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藏族篇

中甸藏族木碗
  中甸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县,凡来到中甸县的人,几乎都要买一套当地特产的木碗,带回去作纪念。中甸木碗,是藏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用工艺品,藏族人民由于从事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劳动,流动性大,不便使用容易破碎的陶瓷碗和又贵又重的金属碗,轻巧实用,价廉物美的木碗即因之盛行,受到普遍喜爱,木碗系选用桦树等的树疙瘩经雕琢而制成。制作中要经过选料、晾干、做毛坯、水煮、修整成型、上漆等多道工序,制成的木碗,一套三个,两大一小,两个大碗可将小碗扣合于其中而成一个扁圆的 “木球”,十……[详细]
藏族酥酪糕
  藏族酥酪糕(1)将提取过奶油的乳白色淀粉(藏名曲热)凉干,用磨磨成粉末。(2)拌入黄油(奶油)、白糖、人参果(角麻)、葡萄干、桃仁等,做成圆形、方形,表面有红丝绿丝的表现吉祥、长寿图案的醍面胚,放入笼屉内蒸熟,宾至可整块献上,或切成片状。特点:奶味甜点,有滋补强身功效,为藏胞待客糕点。……[详细]
藏族酸奶
  青海省藏族地区是牛奶的海洋,从春到夏,从夏到秋,鲜奶源源不断地流进奶桶。用牛奶制成酸奶,是藏族老少喜食的佳品。制作方法:1.将牛奶煮沸,倒入容器内,加入少量酸牛奶作发酵剂,温度控制30~40℃,使乳酸菌大量繁殖,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成乳酸。2.随着乳酸酸度的不断增加,牛奶中的酪蛋白开始沉淀,就凝结成嫩豆腐状的酸奶,并产生一种芳香气味,即可食用。产品特点:色洁白,宜解暑生津。……[详细]
藏族围裙
  藏族围裙特点:藏语称为“帮典”,以贡嗄县姐德秀围裙厂所产最为著名。系以藏南纯羊毛为原料织成。……[详细]
藏族赶马调
  四川冕宁藏族民歌赶马调藏语称“木弱加”,是古代“南丝绸之路”川、滇高原的零关古道、茶马古道上赶马人歌声的历史时空回荡。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产生年代】《赶马调》的产生与成型,与“茶马古道”的产生和发展有同步的时序性。早先的记载有“秦开五尺道”(今冕宁、喜德一带);《史记》司马相如“通灵关,桥孙水,以通邛都”;张骞在大夏、身毒见到“蜀布”、“邛竹杖”,说明已有古道存在。《西南夷列传》载“开蜀故缴,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笮马、僰僮、旄牛……”驮马、马队(俗称马帮)就是古道上最主……[详细]
香格里拉县锅庄舞
  锅庄是藏族自娱性无伴奏的一种集体舞蹈。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的藏区把锅庄称为“果卓”,意为圆圈舞、欢乐舞。每逢重大节日、婚嫁喜庆、重要聚会、迎宾送客、丰收季节,藏民都会欢乐起舞,通宵达旦,常有千人锅庄、万人锅庄的盛大场面出现。香格里拉锅庄有新、旧锅庄之分。旧锅庄“擦尼”多反映原始宗教内容,带有浓厚的祭祀性质,只能跳专门的动作和唱专用的歌词,多为宗教界人士和老年人喜爱。新锅庄“擦司”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吸纳新内容、新形式的歌舞,舞姿和歌词都比较灵活,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香格里拉锅庄舞的舞步分为3大……[详细]
藏族的服饰文化
  西藏地域辽阔,由于地理环境气候不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不同的气候条件,各地区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藏族服装以藏袍最为常见。城镇居民喜欢用高级毛料制作藏袍,农区用氆氇,牧区用毛皮。藏服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是腰带,除了腰带之外,西藏藏族妇女的邦典也极具特色。另外,藏族同胞也喜欢戴帽,多为毡帽、皮帽和金花帽,而藏族同胞穿的鞋被称之为藏靴。藏族同胞的饰品以发饰、耳饰、胸饰、腰饰和手饰为主。现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橱中增添了西装、夹克等现代服饰,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饰情趣。但是,不少人在……[详细]
奔子栏村藏族传统文化
  奔子栏村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南部金沙江西岸的奔子栏镇,海拔2108米。全村258户,1816人。人均耕地面积0.84亩,人均年收入870元(2003年)。奔子栏历史古老。唐宋时期,奔子栏为西南入吐蕃古道,是由滇入藏“茶马古道”的咽喉之地。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开始,清军入藏,随着军、工、匠人、找矿的汉人迁入,与藏族通婚,繁衍子孙,至今在奔子栏已传若干代。奔子栏在藏语中叫“公仔拉”,意为“美丽的沙坝”,后音译为“奔子栏”沿用至今。奔子栏村既有山地河谷,又有高寒山区,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自……[详细]
  藏族天文历算是藏族“十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流传于藏族地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藏族天文历算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由原始天文历算学、五行占算、时轮历算、汉历即时宪历、占音术、风水学等许多分支组成,相关知识与实践不仅包括五大行星运动值的推算、闰月和重缺日的设置、日月食的预报,还包括进行中长短期天气预报,依据天文历算学原理推算各地适宜的农耕牧作时机、物候、节令和人体脉相变化周期等等。每年由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推算编制的- 是天文历算研究成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藏族天文历算是藏族人民在长期……[详细]
  勉唐画派是15世纪以后影响最大的藏族唐卡绘画流派,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该画派的创始人是勉拉•顿珠嘉措,他出生于洛扎勉唐(今山南地区),勉唐画派由此而得名。勉拉•顿珠嘉措拜萨迦一带的画师多巴扎西为师,苦心钻研,在绘画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其造像多注重绘画线条的运用,工整流畅,法度精严而变化丰富,色调亦活泼鲜亮。在创作的同时,勉拉•顿珠嘉措还根据《续部》编写了绘画理论专著《造像画度如意宝》。勉唐画派艺术产生并形成于赞普时代,兴盛于帕竹时代中期至甘丹颇章时代,194……[详细]
  藏族唐卡(钦泽画派),西藏自治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钦泽画派15世纪中期以后流行于后藏和山南地区,创始人是贡嘎岗堆•钦泽切姆。他自幼酷爱美术,在传统藏传尼泊尔派绘画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汉地、印度等地的绘画技法,创立了钦泽画派。钦泽画派和勉唐画派的出现给以前流行于卫藏地区的尼泊尔绘画样式画上了句号。钦泽画派在构图上保持了藏传尼泊尔绘画中主尊较大的特点,但在风景表现上开始吸收汉族地区的绘画风格,尤其擅长表现具有阳刚之美的忿怒像,绘制精彩绝伦。……[详细]
  唐卡也称“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是一种刺绣或绘制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它带有浓郁的藏民族特色,在西藏民间长期盛行不衰。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部、青藏高原东南部,流传在昌都的嘎玛嘎赤画派相传系由郎卡扎西- 所创立,他与八世噶玛巴- 米久多吉共同奠定了嘎玛嘎赤画派的造型理论基础。16世纪,嘎玛嘎赤画派开始在康区盛行,先后涌现出一批唐卡艺术大师。在发展过程中,嘎玛嘎赤画派立足传统,大胆创新,吸收汉族画家工笔重彩技法的精华,注重抒情写意,讲究色彩对比,形成结构严谨、画工细腻的特点。嘎玛嘎赤画派……[详细]
  “平武虎牙藏族斗牦牛”是平武虎牙藏族自娱自乐“跳锅庄”时的一项表演内容。虎牙藏族乡是平武县比较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乡,境内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势险峻,气候寒冷,曾有与剑门相似的雄关“虎牙关”。虎牙藏族是与白马藏族生活习性相差较大,而与松潘藏族较接近的一个藏族支系。虎牙-的寨子多修在半山腰,寨子里都有一块寨坝,一到年节喜庆日子,虎牙-就要在这里扮装起来,扯起圈子跳锅庄、斗牦牛,往往一个队列拉成一两百人。“斗牦牛”有些像汉族的狮灯,两个人共披一张牦牛皮装扮成一头牦牛,由两头“牦牛”斗来斗去取乐。虎牙……[详细]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唐卡的历史可追溯到吐蕃王朝早期,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修建布达拉宫等大型宫殿,促进了藏族绘画艺术的发展,在此情势下,藏族唐卡应运而生。藏族唐卡多在纯棉布上绘制,也有在羊皮上绘制的,有丝绣和绸贴丝缝的彩色唐卡,也有版印的单色唐卡,其画芯和装裱离不开棉、麻、丝、帛。甘南藏族唐卡画幅大小不一,大者几十平方米,小者不足零点一平方米,绘画颜料多为矿物质和金银等。甘南藏族唐卡构图别致,画面不受真实时空的限制,即使在很小的画幅中也境域广阔,上有天……[详细]
  藏族唐卡(齐吾岗派),传统美术。唐卡最早是受尼泊尔风格的影响在公元7世纪左右,随着佛教的大量传入,西藏境内大兴建寺修庙之风,当时寺庙内的壁画、塑像等都由尼泊尔和中国的画家、雕塑家所塑绘,自此之后到15世纪之前的由尼泊尔和藏族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后人一并称之为尼泊尔画派。之后有在宗喀巴时期的齐岗画派;15世纪兴起的勉唐画派和钦则画派;16世纪兴起的噶玛嘎孜画派等。齐岗画派由雅堆·齐乌岗巴创立,这一田派主要流行于13世纪的卫藏地区,它一方面继承了吐蕃时期和分治时期的绘画神韵,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尼泊尔画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