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传说

赵州桥的传说
  赵州桥的传说是流传在河北省赵县一带的民间故事。它靠口头传承至今,脍炙人口,历久弥新。在赵州桥的传说中,处处描绘着仙人与桥的故事,为赵州桥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增添了一份梦幻般的色彩。“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首民间小调《小放牛》就是因赵州桥的传说故事而形成的,赵州桥的传说也借着歌谣而流传更为广泛。赵州桥的传说已深深扎根赵州大地,几乎每个人都会如数家珍地讲述它的传说,并随……[详细]
毛遂的传说
  毛遂,是战国时期鸡泽人。公元前257年,秦围赵国都城邯郸。国家危难之际,毛遂自荐请缨,出使楚国。合纵未决时,毛遂按剑数语,气吞云梦,“铜盘热血惊蛮楚”,“一立谈间定合纵”,从此,“三寸之舌,胜百万雄师”成为千古美谈。两千多年来,毛遂敢于自荐、勇于创新、善于开拓、勇敢自信的自荐精神光耀神州。多少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羞为毛遂囊中颖”,多少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万里鹏程“脱颖愿同于毛遂”。可以说,毛遂这种自荐精神是创新的动力、进步的源泉、发展的要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不可或缺的一种人格品质……[详细]
石家庄“王莽赶刘秀”的传说
  在石家庄城乡,广泛流传着王莽赶刘秀的传说,史称“刘秀走国”。刘秀即汉光武帝,东汉开国第一帝。西汉末年王莽新朝被推翻后,汉更始帝刘玄继位。更始二年(公元24年)正月,刘秀被封为破虏将军到河北安抚州郡。王莽在邯郸自立,率军追杀刘秀,民间却说是王莽赶刘秀。刘秀势单力薄,不得不在常山郡(今石家庄)一带、滹沱河两岸东躲西藏,后娶真定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得到刘扬大军的支持和保护,并在鄗地(今高邑)筑千秋台(今划归柏乡县)称帝。其子刘庄生于元氏,后为汉明帝。在这里,产生了许多王莽赶刘秀的传说,形成了一个历……[详细]
  西汉末年,王莽纂夺了皇位,汉室之后刘秀逃到河北,招兵买马,想讨伐王莽重振西汉。王莽得知,立即命各路官军来剿。刘秀抵挡不过,只好带人马而逃。这里讲的是刘秀逃至磁县时留下来的故事。大意失将相传,刘秀当初势力单薄,被王莽撵得东躲西藏,节节败退。一天,刘秀带着人马逃到一个村子(即现在磁县的留旺村)的时候,天色已晚,又累又饿,便令将士们在村里休息过夜。一员大将闻之,对刘秀说:“官兵刚被甩掉,想必这时正在寻找我们的踪影。”刘秀说:“依你之见呢?”大将说:“此地不是久留之地,还是快快赶路为好。”刘秀摇摇头,却……[详细]
  秦始皇东巡的传说诞生于荣成市成山头区域。成山头,海拔高度为200米,东西长1.5华里,南北宽5华里,是中国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被誉为“亚细亚—太阳启升的地方”,又称“中国的好望角”。目前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自1997年由坐落于成山角下的西霞口村获得经营开发权以来,无论是景区建设、文化景点保护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都做出了积极贡献。成山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山东半岛沿海风景线的靓点。齐景公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至于琅邪。”文中的朝儛,指的就是成……[详细]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经·系辞上》对“洛出书”最早进行了记载。“河图”,出于河南洛阳市孟津县,对此人们已是耳熟能详;而“洛书”出于何处?一直疑窦重重没有定论。“龙马负图,神龟载书”,远古时代河图洛书的传说,成为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巨大悬疑。前不久召开的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为“洛出书处”找到了答案:洛书出自洛宁——即河南洛阳市的洛宁县西长水村。传说在远古时的一个夏天,大禹凿开龙门,伊河在龙门南形成的湖水流入了洛河,从湖底浮出一个足有磨盘大的乌龟,大禹……[详细]
  一、出生很早以前,有个小村子里,近邻两家同年同月生下一崽一女。男孩取名叫牛仔,女仔取名叫玉花,两个孩子从小很要好,常在一起玩耍,打柴和放牛。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个小孩都长大成人了,牛仔成了大后生,玉花也变成了大姑娘,也许是长期在一起的缘故吧,这一对年轻人相互间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并瞒着双方的爹娘私订了终身。那时候,后生与姑娘常在一起是很少的。听说牛仔和玉花私订了终身,双方的爹娘都非常气愤,便开始对他俩严加管教起来,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不让出家门。就这样,一对情人失去了见面的机会。牛仔在家日不吃,夜……[详细]
  韩湘子,字清夫,韩愈的侄孙子。韩湘子生平无考,民间传说其为“八大仙”之一。他手中的宝物名为紫金萧,据说是用南海紫竹林里的一株神竹做的。韩湘子是道教八仙中比较年轻的一位神仙,也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根据历史记载,他本来名叫韩湘,是唐朝(681-907年)著名的大文学家韩愈的侄孙,曾经考取了进士并担任过唐朝时期中央政府的官职。在官方的历史著作中,并没有说他修道成仙。而在另一些著作中有记载说,韩愈有一位修行道术的侄子,他不听从叔叔的劝告,不喜欢读书,使得韩愈非常气愤。但是,经过1后,他能施展一些神奇……[详细]
  王莽撵刘秀的传说由来已久,在内乡的大部分传说故事都是公元25年前,刘秀登基之前在南阳伏牛山一带被王莽追杀时的传说故事,经过千年来民间流传,使其更加完美生动,主要是以山、树、地名等有特殊现象的神话传说故事为体裁,如:(1)伏牛山的神话传说。王莽追杀刘秀,刘秀逃出京城长安,直奔南阳。王莽派兵围追堵截,一马平川又无处躲藏,眼看要被追上,急刘秀仰天大叫,“天亡我也!”刚住声,一头大青牛从天而降,张口把他吞下,刘秀就晕晕糊糊,什么也不知道了。随后,扑通一下,刘秀从牛0屙了出来。待他清醒时一看,自己已到了河……[详细]
  玉皇大帝,民众俗称老天爷,是我国民间普遍信奉的有最高权威的神灵。老天爷的牌位上就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主宰”,是上管天、下管地、十面八方主宰一切之神。民间都知道老天爷姓张,称张玉皇,亦称玉皇大帝。但要问“老天爷的来历”却知之者甚少。玉皇大帝乃张姓始祖挥公第九子张盈之长子。张盈次子为阎罗王,三子乃周文王之祖。据传说,当时天庭无法纪,各自为政,互相残杀,水火失常,兵连祸结。后来,各神仙都斗累了,想寻找治理天庭之计,太白星君多方调解,同意到凡问寻找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主管三界。太白星君到各地寻找,在四川发……[详细]
  大禹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第一位杰出的卓有成效的治水专家。大禹治水,展现了我们祖先治理洪水斗争的生动画面,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与洪水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和治水的伟大功绩,一直为后世广为传诵,鼓舞着历代劳动人民向洪水灾害作斗争。大禹婚后第四天便离家治水。十三年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三门峡位于黄河岸边,被誉为“黄河明珠”。这里广泛流……[详细]
  关于娘娘山,有种种传奇的历史传说故事。首先在当地民间是这样传说的:大通县长宁堡村从前有个总神庙,据说是人们为了纪念娘娘山而建的,相传在隋朝时代,隋炀帝有三千六百个老婆,娘娘为正宫。由于隋炀帝成天花天酒地,不理朝政,1污吏坑害百姓,人民生活十分贫苦,娘娘多次进谏,而隋炀帝一句也听不进去。后来隋炀帝在一些小人的挑唆下,将正宫娘娘发配到西北的落云山军马场中牧马,受尽了艰难困苦,吃的是野菜,穿的是破衣裳。到了后来,一些忠臣在隋炀帝面前经常劝说,皇帝回心转意,打算接回娘娘。隋炀帝带着随从,就来到西北,娘娘……[详细]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姓公孙,生於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建国於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神农氏”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神农氏无可奈何,求助於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於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详细]
  “金锁岭万丈高,将军庙紧对玉石桥,一百(碑)担三孔”。这是岳店村的一大古景观。岳店村东南冠带河上有一座用白石头建造的三孔石桥,故取名“玉石桥”。桥面长约两丈许,宽八尺,桥面桥墩均为石头结构。桥墩是刻有刀剑等兵器和“敕令”二字的石碑一块,故有一碑担三孔之说。桥虽不大,却远近闻名。因为它是青州通淄川阳关大道上的必经之路。玉石桥北一箭之地,有座北朝南的独间小庙一座,名曰“将军庙”。庙内塑有戎装将军神象一座,数座小神两边而立。庙右侧,有一高约一米的疤瘌石,名为“疙瘩爷爷”。传说,逢年过节只要给疙瘩爷爷磕……[详细]
  宝天曼位于八百里伏牛山南麓,内乡县夏馆北部的深山中,这里林海蔽日,群山逶逸,云绕雾嶂,奇峰峥嵘,海拔1840米,登高极目远眺,使人犹如身临仙境,崇辱皆忘。“宝天曼传说”以大宝和曼珠的忠贞爱情拉开帷幕,大宝和曼珠青梅竹马,虽然双方身份悬殊,但天长日久,时光茌冉,经过艰难曲折的生活磨练,终成眷属。夫妻二人以群山为家,群峰为伴,常年累月在这里栽树、种花、管护鸟兽,把宝天曼装点成人间仙境。后人为纪念这一对为民造福、恩爱有加的夫妻,特将他们二人的名字合在一起,把这一带秀美山水取名为“宝天曼”,从而一直流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