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传说

  垓下历史悠久,文明璀璨。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城,成为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垓下史前古城的发现,是目前淮河流域的唯一,填补了安徽省的空白,被评为2007年全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重点候选项目。垓下地扼要冲,历来是兵家重地。著名的楚汉相争大决战——垓下之战就发生于此,从而上演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慷慨激昂、脍炙人口的历史活剧,流传千古,遐迩闻名。项羽的《垓下歌》和虞姬的和歌情真意切,令人荡气回肠,……[详细]
  洗马池(亦名浴仙池)在今胜利路南段,与中山路相交处。古时,这里水,这里水网密布,野草丛生。相传汉将率军南下置郡立县沟筑城池时,常在此放牧和饮洗战马,洗马池因此而远近闻名。浴仙池的得名则源于另一民间传说。有一天晚上,夕阳西下,淡月高悬,七朵祥云从天而降,飘落池边化成七位盛装的秀丽少女,她们脱去五彩羽衣,入池沐浴戏水,恰在此时,被一少年发现,顿日恋心,悄悄将七仙女之一的羽衣藏于一边。众仙女浴毕登岸,各披羽衣化作白鹤高飞而去,唯独邓位丢失羽衣的仙女无法升天,正在踌躇之际,少年手捧羽衣来到汕女身边,向池……[详细]
  武城县四女寺村是一个历史名镇,位于德州市德城区与河北省故城县三县(区)交界处的大运河南岸,其贯以“四女”地名的由来,源于一个美丽、动人而又千古流传不衰的民间传说。相传,西汉景帝时,此地(安乐镇)有一乐善好施的傅氏夫妇,年届五十,膝下只生四女,皆姿色出众,聪慧过人。因父母无男儿,四姊妹为侍奉双亲,改着男装,矢志不嫁,共祝二老长寿,同时为表心愿,各植一槐,对天盟誓:“槐枯则嫁,槐茂则留”。为争养双亲,四姊妹各暗中用热水浇她人之槐,以期烫死,免得贻误其他姊妹青春。殊不知,热水浇槐槐俞繁茂,结果四女同室……[详细]
  “皇藏峪的传说”简介萧县,春秋时称“萧国”,为宋国的附庸,位于省域最北部。萧县县城东南约25公里的皇藏峪原名黄桑峪,处于苏皖两省的交界地带,隶属官桥镇,这里人杰地灵,群众中有不少传说,《皇藏峪的传说》就是其中的一则。秦朝末年,刘邦与项羽为争夺皇位发生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5年,刘邦偷袭项羽的都城彭城,被项羽打败,只身藏在附近的黄桑峪中避难,因他爱护百姓,身边的将士为他出谋划策,摆脱了困境,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战机,如:皇藏洞、仙人床、三仙洞、拔剑泉、马扒泉、瑞云寺等,躲过了项羽的追杀。……[详细]
  魏徵的传说是一千多年来在魏徵故里晋州市民间广泛流传的魏徵的传说故事。魏徵故里晋州市在河北省中南部,宽20.7公里,南北长41.5公里,总面积619平方公里。全市共有自然村214个,人口54万。石德铁路、石黄高速、307国道穿越市区。西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50公里,北距首都北京300公里。主要流传方式为一人讲,众人听或家庭的或小群体的,讲述了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在民间的形象。这些故事有生活的、又有政治的、有青少年时代的秘闻隐事、也有居官治国的轶闻奇话。从不同时期、不……[详细]
  珞巴族始祖传说是珞巴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珞巴社会的一面镜子,是珞巴民俗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人们可以从传说中窥见珞巴人历史发展的脉络,它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活的生活文化史资料。珞巴族始祖传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将更加有助于珞巴民间文化的保护,更加有助于该项目的传承和发展。珞巴族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的珞瑜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等县。珞巴一词源于藏语,其意为“南方人”,是藏族人对他们的称谓。珞巴族人自古就生息在喜马拉雅山山麓,由于高山阻隔,珞巴族人与外界接触很少,社会发……[详细]
  河北省玉田县位于京、津、唐三角地区,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根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东周末期,周景王之孙阳翁伯为避战乱从洛阳迁至无终山(山在今玉田境内),带来了灿烂的中原文明。后来,阳翁伯的善行广为传诵,演绎为“阳伯雍种玉”的传说。传说梗概如下:家在洛阳的阳伯雍,为避战乱来到麻山,开出一片荒地,种下从中原带来的玉米种子。山区缺水,又逢大旱,他千辛万苦从很远的地方挑来泉水浇地。但是,当他看到逃难的百姓口渴难耐时,就把浇地的水给他们喝,结果禾苗干枯了许多。一天,阳伯雍救活了一位又渴又饿的老人。那老人十……[详细]
  曹妃甸的传说(2011年入选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曹妃甸因近几年来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和首钢搬迁工程、南堡油田的勘采,而令世人瞩目,驰名中外。围绕曹妃甸名称的由来而形成的曹妃甸的系列传说随之引起世人的惊奇,曹妃甸的传说故事成为滦南县民间文学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民间文学之瑰宝。曹妃甸岛是渤海湾中海中的小岛,距滦南县南堡村7.5海里,隶属滦南县。曹妃甸岛东西长七里,南北宽四里,潮落后面积为四平方公里,因地险浪恶,又是船只出入大沽口、天津的必经之地,中外船只在此遇险的很多。渤海一带常说:“英雄好……[详细]
  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2011年入选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千多年前的冀东大地上,曾经辉煌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诸侯国——孤竹国。多数史料记载,孤竹国都城----在迁安市彭店子乡坨上村一带。伯夷、叔齐系孤竹国君之二子,在商周更迭时期,围绕其兄弟俩,发生了“夷齐让国”事件;二人在弃国西进拜访西伯昌的途中,遇武王伐纣,发生了“叩马而谏”事件,在兴周灭商中,发生了“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在首阳山”事件。伯夷、叔齐的精神被当时人们视为仁、义的典范。在后人的评价中有褒有贬,总的来说褒者多于贬者……[详细]
  “回龙传说”又是一组系列传说,是千百年来龙门当地父老乡亲长期口头传闻的民间故事,以“回龙传说“为代表,包括三牛石、奶包山、九岭冈、马术洞、点天灯等系列传奇故事,其神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具有广泛的口头传播性,对宏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被当地人民群众长期口头传播,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一定的教育意义。……[详细]
  方孝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明成祖朱棣纂夺皇位时,为掩人耳目,要方孝孺起草诏书,方孝孺不但不说好话,还在诏书上写了“燕贼纂位”四字,朱棣命他删去,他说“不!”朱棣威胁他:“不删掉诛你九族!”方孝孺回答:“诛十族何妨!”。于是,宁海方氏九族连同方孝孺的门生朋友873口全部被凌迟处死。这是一种甘在人格信仰的祭台上献身的大精神,是中国文学史上凝重的一笔。后人瞻仰方孝孺的才识和人格,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方孝孺的传说;在方孝孺的故里缑城,还保留着诸多遗迹。文学作品有《缑城正气集》《方孝孺评传……[详细]
  上林湖坐落在富饶的浙东三北平原上。水域面积近两万平方公里蓄水量约1300立方米这里原是汉代贡瓷的烧制地――越窑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上林湖的故事也像湖边15公里曲线上俯拾即是的宫廷秘色瓷片一样精彩。那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故事,诸如狮子白象保护上林湖与王母娘娘周旋(《天下明珠上林湖》)、如来佛降服黄鳝精(《黄鳝山的传说》)、泥鳅勇斗海龙王(《泥鳅石和蛤蜊石》)等故事,经县内一些故事大王口耳相传,几乎家喻户晓。此外,还有《严子陵钓鱼石》、《木勺湾》、《玉眠床》、……[详细]
  在镇康民间,一直流传着一部《壮胆经》。汉族壮胆经是:“出门不带出门灵,出门不带出门经,吾头顶观世音,八大金刚来领路,八大神仙朝后跟,金刚神仙来护身,护吾全身,驱鬼怪寓去,迫鬼怪跑开,急急如律令!”傣族、佤族壮胆经是:“格萨、络马、纳看、弹达、大着、大着、弹达、纳看、络马、格萨、沤猛、萨骇!”通常人们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经过某段路或到某地时,会听到风吹草动或小动物活动嚎叫时,一些胆小的人以为是鬼怪作祟,有的会被吓得浑身发抖,冷汗直淌。这样就给一些胆小的人不敢到那些路那些地方。但是,在一些紧急情况下……[详细]
  南伞-----古代叫孟英,以下文章中的孟英它就是现在的南伞。买柯扁---傣语,竹子或树枝倒播后活起来。孟英坝边到处都是一排排驼峰似的山峰拔地而起,层层连锦不断,在这些群峰中有一座更高大的山位于硝厂沟寨子南面几百米处,古人命名叫啊弄山,它与孟英啊罗塘坝南边的飞螺边和金鱼山及两山前几百米的姊妹潭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你看,啊弄山顶一蓬千年绿竹,苍穹崖顼白马岩印,飞螺山不通山顶的溶洞,啊弄神仙晒鱼的金鱼山那红色岩石印,湖水边姊妹两人在水边永久的哀叹。啊弄是什么?“啊弄”他是人类起源时,天庭派下人间教化人……[详细]
  浙江省杭州市白蛇传传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传说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传统习俗,使白蛇传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白蛇传传说肇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至迟到元代已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本。明清以降至于现当代,民间的口头文学与各类俗文艺的改编、搬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白蛇传最终成为故事、歌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