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文化欣赏--大鼓篇

  门头沟区龙泉务村的“花钹大鼓”――矫健英武门头沟区龙泉务村的“花钹大鼓”,也叫“锅子会”、“大鼓会”、“挎鼓会”,是由八面大鼓和十六名舞钹儿童组成,主要以翻跟头等技巧动作贯穿始终。据村里的老人讲,“锅子会”是村里请下苇甸村张清老人传授的,张清不但会打大鼓,而且又会“耍锅子(舞花钹)”,并且能在大鼓面上翻跟头,技巧高超;因此,由于师传的原故,该村“花钹大鼓”的表演风格中蕴含着传统武术矫健英武的神韵。例如:套路中的“脑袋跟头”,是由甲乙两名舞钹者头顶头蹲式,乙从甲背上翻滚过去的;“0跟头”,甲乙舞钹……[详细]
  东北大鼓至今已传承五代,历时二百多年。作为东北大鼓一个主要流派的“东城派”,它具有曲调丰富、表现力突出的鲜明特点。优于演唱鼓曲小段,又长于演唱中长篇书目;既适用于传统曲目,又适用于现代曲目。榆树“东城派”东北大鼓的衍生(源流沿革)过程稍晚于奉调,与辽宁的“西城派”、“南城派”以及黑龙江的“下-”之历史年代和经历基本相同,并称为东北大鼓五大流派。榆树“东城派”东北大鼓曲牌众多。常用的就有二十多个,可浓缩为“四奉梅靠东、武彩游西京、大桑悲南送、小奏卖观清”二十个字,每个字代表一个曲牌名。四:四大口,……[详细]
  桥头大鼓是流传于文水民间的一种打击乐,主奏乐器是一面十分罕见的巨鼓,因源于桥头村,当地人称“桥头大鼓”。桥头大鼓主奏乐器是一面直径12尺、高约4尺,由4名鼓手分站东、南、西、北敲击的巨鼓,当地人称“九龙浑天雷公鼓”,协奏乐器为铙、钹。演奏时,由64名铙钹手按伏羲六十四卦的布局簇拥在大鼓周围,形成多队形变化的演奏阵式。桥头大鼓源于古代的祭祀祈雨活动,距今至少有600余年的历史,它与当地民间迎祀麻衣仙姑活动紧密相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巧妙地融为一体。清末,祈雨祭祀仪式和迎祀麻衣仙姑的活动空……[详细]
  五常东北大鼓项目批次:国家级第2批、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五常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高晓华五常东北大鼓又称“东北大鼓窝子”,起源于1860年前后的五常拉林河畔。最初是艺人操三弦自弹自唱,清末始有女大鼓艺人,并有琴师弹三弦伴奏。唱词文雅讲究,曲调华丽清雅,故事曲折迷人,与当地的粗犷民风形成鲜明对比。上世纪50年代五常地区学习东北大鼓的有数百人之多。……[详细]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双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代表性传承人:赵德厚东北大鼓在双城市已历经五代传人,在长期演出实践中,吸收了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形成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韵味甜美、高亢感人的演唱风格。有“奉调”、“东城调”、“南城调”和“西城调”等不同流派,特征鲜明,曾在双城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详细]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肇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代表性传承人:刘孝荣韩玉学东北北派简板大鼓又称“江北梅家门”,主要流传在松花江岸以北地区,以大庆、肇源为活动中心。以演唱长篇为主,同时兼唱三国小段,内容大部分是民间传说的忠臣孝子、历史故事。道白、唱词结构变化多样,句子长短字数没有定式。在表演中可根据观众的情绪反映兴趣爱好、审美标准等即兴发挥,临场创作,以期吸引观众,活跃气氛。……[详细]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七台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代表性传承人:杨孝华七台河东北大鼓流传在本地及依兰、桦南、勃利、林口一带,由奉调和东北靠山调组成。主要曲牌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奉口]、[反奉口]、[软口]、[奉二板]、[东腔]、[靠山调]、[垛子]、[流水板]和[哭迷子]等。……[详细]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东宁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张淑霞东宁大鼓是东北大鼓的一个流派,主要流传于东宁县周边区域,始于清末民国初期,有近百年的历史。东宁大鼓它借鉴了奉天大鼓、西河大鼓等艺术形式,吸收了各类说唱艺术的精髓,是各种鼓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唱词通俗易懂,唱腔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东北地区文化的多样性。……[详细]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方正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高春艳东北大鼓若水派是东北大鼓的一个主要流派,盛行于松花江流域蚂蜒河畔的尚志、延寿、方正一带,以行云流水的快板唱腔在东北大鼓中独树一帜。自清乾隆年间北京的“子弟书”艺人将其唱腔传入沈阳一带,汲取东北民歌小调等艺术元素,开创了深受民众喜爱、极具艺术魅力的“奉天大鼓”,很快发展到东北全境,成为后来所称的东北大鼓。……[详细]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伊春市戏曲剧院代表性传承人:黄庆知黄文波伊春东北大鼓是东北大鼓在黑龙江伊春的一支。以黑龙江省东北大鼓名艺人黄连江为首的黄氏家族把东北大鼓带到伊春林区,综合了奉派、南城派、东城派等东北大鼓的艺术特点,形成东北大鼓独有特色的“江北派”。表演者只需一面鼓、一把三弦即可。具有表演单一、曲牌丰富、明快大方、刚柔相济、表演环境灵活的特点。……[详细]
  石岛大鼓”是沿海渔民在其特有的人文历史环境中,在长期从事海上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石岛大鼓”是渔民特有的庆典表达方式,集中体现了鱼虾满仓、渔船靠岸时人们的喜庆心情。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早饭后,以各渔村为单位,自发地组成锣鼓队,从各村出发,沿着石岛主街道行进,一直延伸到各渔港码头,最后汇集在石岛镇广场,这时庆典活动达到0,活动时间一般持续到中午。“石岛大鼓”在中国民间音乐体系中属打击乐类中的集群固定型锣鼓。由数百年前的单鼓表演逐步发展完善为……[详细]
  益阳大鼓是出现于明末清初的一种新兴鼓书样式,它是汇集当地的山歌、孝歌等民间音乐演变而成的一门新的演唱艺术。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当时的新城地区的说唱艺术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一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演唱艺术形式。益阳大鼓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这种遗留下来的“益阳大鼓”开始在万和、天河口、新城、殷店等地迅速崛起。到1977年,被当地文化部门重新进行搜集整理,对演唱曲调以曲谱形式固定下来,被《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收编,为我国说唱艺术增添了一朵具有地方特色的艺……[详细]
  献县“南口大鼓”分布在献县张弇村,属献县郭庄镇。“南口大鼓”与“西河大鼓”不同的是顶板唱,西河是顺板唱。三弦伴奏,揉、弦、颤音多,情节分明、情绪突出,适合唱悲腔。唱腔分快板、慢板、快二六板、慢二六板。“南口大鼓”原称“何来风怯大鼓”。是清代咸丰年间山东籍女艺人何来风创建,传唱于山东河北一带,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杨进祯将该曲种发扬光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文艺影响及深远意义,得到同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和喜爱,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被誉为“扫西都督镇京南”的称号。并广收门徒……[详细]
  靳派乐亭大鼓(2009年入选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亭大鼓其源可追溯到唐代,经过唐、宋、元、明各代的不断繁衍发展,在明未清初换身为鼓词。而乐亭大鼓是更好地继承并发展了鼓词的曲艺形式,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时代产物,是说唱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今意义的乐亭大鼓,约在1845年前起于滦州(滦南县原属滦州)、乐亭乡间。它博采诸传统说唱艺术的长处,又吸收了当地民歌、戏曲的某些唱腔,形成了独特的唱腔、板式,用乡音说唱,以三弦、铁板、鼓伴奏。1845年,滦南人冯福昌(冯铁板)废木板,改用铁板击节……[详细]
  闻名中州的新乡县赵堤大鼓,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以“声”“形”特有的形式,明快富有朝气的节奏和独特的艺术走形,体现了中国农民热情奔放,粗犷豪爽的精神风貌。中洲大鼓曾参加中国沈阳第二届国际秧歌民间舞蹈节,收到国外专家的高度称赞,并获表演优秀奖和精神文明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