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文化欣赏--大鼓篇

  灵璧大鼓流行于灵璧县及其周边地区,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曲艺形式。相传灵璧大鼓的起源于战国时期项燕击鼓说书招募兵马的故事,民间艺人根据击鼓说书的形式,融入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创造出大鼓说唱这种独特的曲艺形式。清代中后期,灵璧大鼓逐步走向兴盛,由于当时水灾严重,很多人流离失所,灾民四处逃荒,以打鼓说唱的方式乞讨,灵璧大鼓则借地生根,逐渐发展壮大。灵璧大鼓演唱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历史演义、武侠、公案之类的小说,也常以地方人物、故事、传说等为题材,唱词中多用地方土语,速度慢、……[详细]
  三河市燕郊镇因春秋战国时期地处燕国城郊而得名,有“天子脚下,御驾行宫”之美誉。燕郊镇半壁店村的大鼓会成立于清朝同治年间,当时一名姓善的宫廷太监受礼部指派,到燕郊行宫为皇族清明节到遵化东陵扫墓做前期准备。因为燕郊行宫为第一驿站,因此,迎送仪式要格外隆重,需组建一个鼓乐队以壮声威。最后选中了吴姓旗人居多的半壁店村,由该村庄头吴殿林牵头组建起一支有十六面大鼓的大鼓会,因是同治年间,由善氏太监倡建的,故称鼓会名为“同善大鼓会”。从此,每到清明节,在燕郊行宫迎送皇差的仪仗当中,同善大鼓会就成了最为瞩目的一……[详细]
  朱派西河大鼓源于木板大鼓-子书。清乾隆年间,有保定刘传经、赵传壁、王路等三人首创木板大鼓、弦子书搭档演出,从而各地艺人效仿,初步形成鼓、板、三弦进行伴奏的说唱形式。自此数十年间,为西河大鼓孕育、草创之期,到了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一代,使西河大鼓逐渐成型,并得到一次较大的发展。首传弟子朱化麟创作出朱派艺术,为西河大鼓做出贡献。朱派创始人朱化麟,艺名朱大官,河北文安小齐观村人。自幼从师马三峰学说大鼓书,颇有才华,早期即享有盛名。他还很喜爱河北梆子,能拉梆胡,曾为名髯生大吉高伴奏数年,这段经历,与以后在……[详细]
  威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属冀南平原。这一带地处偏僻,民风纯厚,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因而孕育出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全国著名曲种——梨花大鼓。梨花大鼓起源于直东交界地区的河北东南部与鲁西北兴盛于威县一带。原称“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敲犁铧片,唱农歌而得名。它产生于明代中期,是在“大秧歌”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形式,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清代作家刘鄂所著《老残游记》中就记述了梨花大鼓在济南的演出盛况。民国后,梨花大鼓在威县及周边地区的鲁西北、豫北、太原、石家庄、保定等地广为流行……[详细]
  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北板大鼓”,是北方鼓曲的代表曲种,也是北京、天津地区特有的地方性大鼓曲种之一。梅花大鼓曲调优美,旋律悠长,唱腔悠扬婉转,咬字珠圆玉润,拥有自己独特的唱腔特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钗头凤》《琴挑》等。梅花大鼓的创始人及名称来历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梅花大鼓为满清子弟所创,是文人在闲暇时娱乐的音乐曲种,因住在北京的北城,所以又称为“北板大鼓”,传到南城后,因唱腔迂缓动听,很多专业鼓曲艺人也进行学习,并对“梅花调”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将速度放慢,音域变宽,丰富唱腔并加强伴奏……[详细]
  铁板大鼓始创人王宪章在清末民初来沈阳献艺,民国三年(1914)参加“奉天调”古书研究社考试,名列古书艺人榜首,定位甲等,唱红了东三省。张作霖的姨太太非常欣赏,逢场必听,并提议张作霖在沈阳建立一个鼓书学校,王宪章任会长,陈怀德在此校学习,受到真传,成为第二代传人。1982年,兴隆县文化馆举办了大鼓培训班,学员的组成全是兴隆县乡镇业余大鼓爱好者,进行了二十多天辅导培训,佟广付、郝井利二人都参加了学习,这次主讲的人就是铁板大鼓二代传人陈怀德老先生。佟郝二人再次拜他为师,进一步深入学习铁板大鼓,陈先生亲……[详细]
  潮州大鼓:产于潮州市。为盛行于广东潮汕、梅县及闽南一带的民间打击乐器。该鼓既能表演出粗犷铿锵的雄伟气魄,又能演奏出轻快、柔美、抒情的潮州音乐。其创制年代约为明末,已有400余年历史。……[详细]
  鲁北木板大鼓起源于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原恩县)一带,平原县一带流行,广为说唱。鲁北木板大鼓起源于元、明时期的“词话”,形成于清乾隆年间。东昌府秦和义为生活所迫,跟随德平县一位朋友学唱大鼓书,后来自立门户。木板大鼓第一代传人秦良玉(艺名秦和义)在说大鼓书的基础上,吸取沧州大鼓、河间大鼓的精华并进行了创新,添加了以木板为主道具,加以鲁北方言说唱兼具表演,独成一家一派,时称“秦家门木板大鼓”。秦和义收徒王平(即王德平),师徒商议后改称“秦门王派木板大鼓”。民国时期,因木板大鼓流行于鲁北一带,故而又称“……[详细]
  位于门头沟区龙泉镇龙泉务村的“中心合义童子大鼓老会”,是在1934年由村里开白灰窑的李福旺等十几户出资成立的。其传承脉络比较清晰,由发起到现在打大鼓的会员传承了六期,打锅子(花钹)会员传承了八期。童子大鼓在走会时,队伍的排列顺序非常讲究,大体的排列形式、走会的顺序为:小蓝旗、门旗、前领框子、甩子、锅子队伍、大鼓队伍、小黄旗。走会过程中,会头指挥全队的鼓点变化,一般都是通过一面“头鼓”发出暗号。童子大鼓的表演是由大鼓和锅子(花钹)两部分组成。大鼓的击打表演是整个会档的核心,不仅起着伴奏的作用,而且……[详细]
  曾庄大鼓流传于顺义区杨镇一带,为曾庄村传统的民间花会。曾庄大鼓原名大鼓,是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相传于明、清时随山西、河南的移民传入本地。源、流已不可考。平谷的万庄子村、杨桥村、兴隆庄村和顺义的曾庄村等均有大鼓会,且有交流。曾庄的大鼓以鼓型大、分量重而有别于平谷的大鼓,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数百年来,曾庄的大鼓以鼓形古朴大方,声音浑厚宏亮,套路花样繁多,鼓队声势浩大等独特风格而久负盛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历史上,曾庄大鼓声名远振。每年的三河庙会(农历三月十五)、丫髻山庙会(农历四月初一……[详细]
  苏北大鼓是苏北地区主要的一种曲艺形式,它是由一名艺人击鼓、打镰同时又演唱。苏北大鼓历史悠久,属南宋邱祖所创龙门派,宗谱已排三十个辈份。如从南宋算起,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苏北大鼓用的是赣榆和东海北部方言。独自一人登场,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唱的多,说得少;坐得多,站得少。演唱者身前支一面鼓,右手持棒或称鼓条,左手握简板或云板,也有的持两块月牙形的钢板(俗称钢镰),敲击简单节奏借以酝酿情绪,烘托气氛。它有“似说非说,似唱非唱”的艺术风格,拥有众多的传统书目和现代书目,深受苏北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