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灯篇

  西陇灯笼西陇村民从明朝初年开始制作灯笼,以后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熟悉这门技艺。灯笼的规格和款式多样,技艺独特,制作精美,产量多,有“日出千灯”之誉。产品销潮汕、兴梅、海陆丰,以至泰国、马来西亚等地。西陇灯笼用细竹篾编制而成,在选竹上颇有考究,一般竹不能用,只有观音竹才能编制。编制灯笼工序复杂,先要取好各种规格,磨去青皮,削去咀口,使其滑润,然后定片、切片。定片切片要准确,竹片厚薄一样,切出的竹片在去掉内膜后,便是切篾条这道硬功夫了。每片竹片都要削成小如火柴枝,薄如纸片的16条均等篾条,功夫最……[详细]
  九曲黄河灯游会又称灯游会、转九曲等,是流传于晋西北河曲县长盛不衰的大型“社火”活动。清《河曲县志》载:“上元前后三日,祀天关、地官、水官,谓之三元盛会。插灯数百枝,排练宛如阵图,观灯人曲折行其中者,转灯游会也,庶民欢乐,共祝丰年,庆太平之遗意呼。”现灯游会以文笔镇规模最盛,沿黄河边的北元、巡镇、曲峪、沙畔、楼子营、河南村等地都设有组织。九曲黄河灯游会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举办,会场由彩门、灯阵、中心旗杆三部分九个“万”字组成,称九曲,设有九门,分子孙们、太和门、平安门、鲤鱼跃龙门、吉祥门、……[详细]
  盂县河灯节是一种起源于河神崇拜的古老民俗祭祀活动,主要流传于盂县沿滹沱河流域的上游庄里与下游大崔家庄两个乡镇的10多个村庄,以梁家寨乡大崔家庄村的河灯节最为典型。盂县河灯节历史悠久,据《崔氏族谱》记载,崔氏先人崔佰容从山西大同怀仁于南宋末年(1725年)迁来滹沱河边定居。由于河水经常泛滥,水祸无穷,民众为求人身平安和庄稼丰收,遂在河边修建了河神庙,祭求河神,祈望佑护,庙几经冲刷终未保留下来,而祭拜河神的习俗却延续至今。盂县河灯节的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届时,家家户户自发地传油、传棉花、传……[详细]
  河津转花灯流行于僧楼镇马家堡、李家堡村,是一种民间社火表演形式,多在元宵节前后夜晚活动。转灯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系当地民间艺人根据风车原理研制而成,其制作工艺包括编制、剪纸、裱糊、仿生、木工装饰等步骤,涉及几何、舞蹈美学、动力、热力等多种学科原理,起初只有单转或双转,后逐渐发展到几个、十几个、几十个花灯同时在一个灯架上转动。转灯制作先用竹子扎成骨架,葵花杆做灯身主体,用麻纸糊成各种花灯,另用厚纸糊成4-5个风轮,安装在每个花灯的中心,灯面上饰以各种剪纸图案。灯的空心处穿一转轴,轴外固定一燃烛柱,使……[详细]
  平遥古灯艺是一种传统手工制作的灯具工艺品,起源于何时,无法考证。明清时期,平遥经济发展到了最辉煌的时期,灯艺制作有了空前的发展。城内不论大小商铺店面为体现其生意兴隆,宣传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身份,制作一些形式多样的花灯,挂在门廊,形成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当时的彩灯从品种上看以大小不等的喜庆红灯为主,从质地上看主要以竹料、纸质为主,繁荣的灯具市场造就了一大批民间艺人,他们又将古灯制作改善、发扬,传承至今。平遥古灯艺制作按照民间传统的图案构思设计而成,在加工技艺上概括为选材、剪切、扎制、缠丝、装裱、彩绘……[详细]
  茈碧湖海灯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是茈碧湖河头龙王段老三的本主庙会,来自洱源、邓川,大理、漾濞、剑川等地的白族,云集茈碧湖河头龙王庙,白天烧香祭祀本主,观看文艺演出和对歌比赛。晚上则在庙前空地上举办篝火晚会,观看彝族打歌,然后组织放海灯。近年来,为了开发茈碧湖旅游资源,由“海龙游乐园”精心组织的文化庙会(又称茈碧海灯会),活动内容一年比一年丰富多彩。在三天的庙会期间,举办业余文艺汇演,洞经音乐演奏,民歌比赛、赛龙舟和游泳比赛,主办者还精心制作了数千盏海灯,这些海灯形式多样,各有特色,有荷花灯、鲤……[详细]
  两条通州的运河龙灯在结束厂甸庙会的演出后,日前“光荣退休”,被请进国家博物馆“颐养天年”。通州区县镇的运河龙灯是特有的传统龙灯,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一般龙灯的龙头为圆形,而县运河龙灯的龙头为方形。这是因为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所以县龙灯融会了南北龙灯的特点,形成其独特的风格。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两条龙灯,均身分7节,身长17米,仅一个龙头就重十余公斤。目前,龙灯表演队的队员们正在制作新龙灯,龙骨和龙尾已经完成,月底新龙灯就可以“上岗”了。72岁的副队长冯乃良担心,艺人们渐渐变老会让运河……[详细]
  百子灯在一根长约三米左右的主竹竿前端,挂一盏主灯,竹竿的左右各分五个丫、各挂五盏灯,合称为“一树灯”。每树灯有十一盏,它代表同一个太公名下的十一个房头,俗话说:“一树抽百丫,一祖繁百子”。所以,田心花灯又名“百子灯”。据田心王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庚戊(1370年)巽六太婆用出嫁做新娘时穿过的红衣裳作灯观赏,从此子孙们开始迎“红衣灯”。后王氏子孙用红纸糊做纸灯,有四角、六角、八角型的“火炮筒”等,并用绣花针刺出各式各样的花鸟吉祥图案,拼制成形式各异的,寓意为“百业兴旺,子孙满堂”的百子灯。“百子灯”……[详细]
  山西省运城地区的制灯历史悠久,最为著名的有夏县和新绛两地。据载,唐代薛村(属运城管辖)灯就已成为贡品进入宫廷,此后,这一带的制灯技艺薪火相传,不断创新。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推崇,夏县地区的宫灯产量大增,可谓盛极一时。千百年来夏县宫灯制作不断发展创新,其间不乏名手巧匠才思敏捷者,为其技艺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夏县宫灯应用于传统祭祀活动、各式庆典、元宵节庆、迎神赛会等民俗活动中,以木制雕刻工艺灯为主,它将抽象构成复合装饰和光动机制融于一体,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空间艺术产品。夏县宫灯上的雕刻……[详细]
  车车灯由领腔邦腔的“农歌”发展为边歌边舞的过街舞蹈,俗称“逗么妹”。表演人物不限,一人领唱莲宵词,众人合唱“柳莲柳”。周口、锦屏以么妹站于纸扎彩轿内,由4人抬轿,1人扮丑驼执长烟袋随轿扭唱。1人扮小丑执莲宵轿前戏逗;利溪则增扮摇旦1名,手挽花篮轿前扭动;金溪、盘龙、兴隆等地,除么妹、抬轿者相同外,由1人扮小丑手执大折扇轿前戏逗,彩轿前后各配4人打“莲宵”。……[详细]
  逛荡灯,是目前山东境内唯一的傩舞艺术,最早为祭祀类舞蹈。这是一种巨大的人偶舞蹈,人偶高度在3.6米以上,头戴乌纱,手捧朝笏,是一位封建时期朝廷命官的形象。人偶的头部用陶罐做成,其上凿有两孔为双目,罐内点灯,远观“目光如炬”。由于人偶形体巨大,表演粗犷,行走起来“逛逛荡荡”,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逛荡灯”。为什么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会产生这种独特的舞蹈?据说,当地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隋唐时期,南谷里村迁来一户人家,他们一路从南方而来,发现当地土质别具特色,便在此建窑制陶。后来制陶老人谢世了,儿孙们为祈……[详细]
  “绣球灯”起源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境内的赵营村,是以手龙和绣球灯为道具,以武术和民艺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早在明末清初(公元1616年)的近400年前,在长清赵营村,组有武术团,武术团以武打动作为主,添加上民间春节扮玩的戏耍动作,编排了一套粗犷有力、洒脱豪放的手龙绣球舞。人们以竹条扎制的手龙和绣球灯在有节奏的锣鼓声中尽情玩耍,随着时间的推移,历经漫长的400余年,玩耍的人们不断加工、整理,使“手龙绣球舞”日臻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艺术形式。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华夏被誉为龙的传……[详细]
  逛荡灯是流传于新泰市谷里的民间艺术形式。为祁福纳祥,祈求国泰民安,群众创造了逛荡灯形象,最早的记录始见于隋,唐时期。逛荡灯为一文官形象,以大双罐,罗汉椅为主要材料制成,外着青色长袍,通高3米有余,活灵活现。逛荡灯的使用仅限于春节后到正月十六这段喜庆时期,游玩时,罐内点燃大红蜡烛,壮汉顶起罗汉椅,行走在庆祝队伍最前列,巍巍壮观,每到一处,人们燃放鞭炮,顶礼膜拜,极其虔诚。因逛荡灯寓意吉祥,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详细]
  高花灯是流行于永定沅古坪一带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时,十二人至十四人不等。配有锣、钹、唢呐、鼓等乐器。每人手中拿一盏纸扎灯笼,内点蜡烛两根,顶扎一木偶像,用五色纸剪成戏文故事如“八仙”、“瓦岗寨”,“梁山英雄”之类。高花灯表演有一套程式,要求东起西落,进一个“半边月”,出一“月团圆”,舞个“太极图”。亦可进民房表演,叫“愿灯”,多为祝福、还愿或为某家喜事凑趣。打吆喝、打口哨则只能到户外表演,叫“众灯”,是让大家看的。……[详细]
  吉安灯彩,久负盛名,是广泛流行并富有群众性的一种自娱性的表演形式,它是农村每年元宵节的传统活动节目,也是民间“闹元宵”的主要娱乐活动。灯舞的群众性、娱乐性,仅这一民间舞蹈艺术经久不衰,至今仍以其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熠熠闪光。全市所辖13县市区均有分布,万安县志》方兴志风俗卷中记载:自唐宋以来,万安就有元宵玩灯的风俗。“元宵夜间,群执歌舞,曼声唱之”,“十五日夜,扮灯者,极热闹。”《庐陵县志》(乾隆刻本)也记载:“元宵向有灯节名,然古人每记螯山诸灯彩,不见于邑惟龙盛行,尤首最丽,尾次之,厥身长短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