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舞龙表演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渔民的一种节日娱乐活动,最初由居住在潮音寺附近的摆渡师傅李树清受当地舞狮表演启发自编而成,后来演变为一项深受大沽口一带渔民欢迎与喜爱的娱乐节目。它的制作简单,用藤、竹、麻、木、纸、布等原料就可以了,七八个渔民用上两个半月左右就能扎制成一条长约45米的“水龙”(当地渔民的称呼)。每到冬季渔民休闲之际就开始排练,在每年阴历二月十九潮音寺庙会这天前来助兴,场面宏大,热闹非凡,可谓庙会活动的一项重头戏。由于表演者大多都是当地渔民和手工业者,使这条龙融技巧、力量于一体,表演……[详细] |
苏家作龙凤灯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6年),由苏家作艺人黑旦所创。龙凤灯舞的形成旧时苏家作人务农耕作之余,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比较丰富,每年春节和苏家作村火神庙会期间(农历二月十九日),苏家作人为庆贺一年的劳动成果,期盼来年获得更好的收成,都要把如龙、凤、麒麟、老虎、孔雀、荷、鱼等象征富贵吉祥的动植物形象制成花灯,除在各家门口悬挂外,还根据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把这些花灯组织起来,各扮角色,进行耍类跳舞活动,龙灯舞和凤灯舞就是其中的代表。清道光二年(1826年)是博爱县的大耍灯年,为了在这次大耍灯中取得……[详细] |
花灯调源于清末民初新兴县河头镇花灯艺人自编自唱的一种歌谣,曲调简单,意境悲凉。新中国成立后,新兴县对花灯调重新进行加工整理,使其更具时代特征,还将其编成花灯舞演出,在2006年广东民间艺术汇演上获得金奖。目前,花灯调在新兴县大部分农村地区仍广泛流传。……[详细] |
“万安儿郎灯会”俗称“装儿郎”,是江西省万安县一项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该活动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至今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清同治《万安县志·风俗》曾记载,“元宵……百嘉、窑头两市,自十三日起,有所谓‘装船’,穿袍靴、戴神头面- ,各庙划船三次,极热闹。而尤莫盛于城内之儿郎灯,每一神护灯鼓吹者辄数十人,食用素,必斋戒,以祈神佑……“2014年,经万安县人民政府批准,“万安儿郎灯会”民俗活动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万安县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儿郎灯会”具有浓郁的道教文化色彩,它随着民间信仰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