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文化欣赏--服饰篇

大姚彝族服饰
  彝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无愧于人类的灿烂文化。彝族传统服饰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财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姚县境内的彝族主要有“罗罗濮”、“腊罗拔”、“俚濮”、“骂池濮”、“格苏濮”及“婆胚”等6个支系,还有白彝族、高山族、土族、水田族等他称。其中,罗罗濮、腊罗拔和婆胚3个支系的语言属彝语中部方言的罗罗濮土语,俚濮、骂池濮和格苏濮的语言属俚濮土语。全县12个乡镇均有彝族人口分布,其中以三台、赵家店、桂花、六苴、铁锁、龙街、昙华7个乡镇为聚居区。就方言分布……[详细]
戈若民族服饰
  戈若民族服饰戈若民族服饰是以环保型、原生态,纯棉面料纯手工制作的特色工艺产品,是我县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服饰、该产品已于2008年6月29日成功申请了“戈若”商标。……[详细]
鄂温克族服饰
  鄂温克族属于通古斯人种,其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满洲、锡伯族等通古斯人也即是如此。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鄂温克族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外面绣着各种花纹,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鄂温克族衣服的特点是肥大、宽松、斜大襟、束长腰带。清末以前,鄂……[详细]
侗族服饰
  侗族服饰,是分布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传统服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族服饰千姿百态,款式丰富。侗族人平时穿着便装,节日庆典时则盛装出席。根据侗族女子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侗族女子的头饰是飘逸的长发用红头绳扎住,盘在头上,再包上黑纱帕,在脑后再别上银簪、银梳等银饰,再装饰上银盘花、银头冠等头饰。侗族男子的服饰显得简朴、大方。他们在头上用青布包头;上身穿着立领的对襟上衣,外罩无纽扣的短坎肩,衣襟等处有绣饰;腰间系传统的侗族腰带;下身穿长裤,裹绑腿,穿草……[详细]
塔吉克族服饰
  塔吉克族服饰是指具有塔吉克族鲜明的民族特点的服饰。塔吉克族主要居住在气候寒冷的帕米尔高原,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所以服装多用皮毛、毡褐为面料。清代以后,用自织土布和外来的丝绸渐多。男女都穿染成红色的、长统、尖头、软底皮靴和毡袜、毛线袜。体魄健壮的塔吉克青年与老人,都有一套优质的皮装。夏季,为适应高山多变的气候,也穿皮装或絮驼毛大衣,戴白色翻毛皮帽,脚穿用羊皮制成的鞋帮、牦牛皮作底的长筒皮靴。穿上皮靴,过冰川、攀雪岭,行走自如。塔吉克妇女肤色白皙,俏丽健美,喜穿红色或绣饰花边的大紫、大绿……[详细]
新平彝族服饰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属玉溪市。全县总面积4223平方公里,总人口28.5万人。新平县境内有彝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回族、白族、苗族、汉族等17种民族,其民族风俗独异。新平彝族的服饰以黑为基调,绣花装饰。新平彝族妇女服饰丰富多彩,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分鲁奎山型、磨盘山型、新化型、老厂型和哀牢山型。最有特色的是建兴乡腊鲁支系,腊鲁妇女大多系着漂亮的围腰去赶街做客,走亲串戚。腊鲁女子从七八岁就开始系围腰,它用几种色彩鲜艳的布片拼制而成,上面镶银泡,每块围腰至少要200颗银泡才能镶成,多的可达68……[详细]
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是中国最大的花腰傣聚居地,有着“中国花腰傣之乡”的美誉。现有花腰傣人口4.2万人,分别居住于新平境内的戛洒、漠沙、水塘镇河谷沿岸,是哀牢山和红河水孕育的美丽民族。因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女子腰部束一条长长的花腰带,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樱穗、银泡、银铃而名之为“花腰傣”。按居住地域不同和各自的服饰特征,可以细分为:傣雅、傣洒、傣卡三个支系。花腰傣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艺术,写在身上的历史。她们的服饰,由自织自染的青布和色彩缤纷的缨穗、银铃、银泡、银手镯等组……[详细]
柯尔克孜族服饰
  “柯尔克孜”是在山崖上居住生活的民族的意思,还有一说法就是‘’柯尔克孜族‘’是四十个姑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柯尔克孜族大部分居住在新疆的克孜勒苏自治州,部分散居南疆的乌什、阿克苏、英吉莎、塔什库尔干、皮山等县以及北疆的特克斯、昭苏、额敏、博乐、精河、巩留等县及牧区。服装的形式,男子上身穿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羊皮或黑、蓝色棉布无领长“袷袢”,也有用驼毛织成的,袖口黑布沿边。系皮腰带,带上拴小刀、打火石等物。女穿对襟上衣,宽大无领,长不过膝,缀银中,多褶的长裙下端镶皮毛。也有穿连衣裙者,裙子下……[详细]
布朗族服饰
  布朗族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其余分散在临沧地区的云县、镇康、耿马、双江和思茅地区的澜沧、景东、景谷、墨江等县。 布朗族男子上穿对襟无领短衣,下穿黑色肥大长裤子。头裹黑色或白布包头,包头布长五尺至一丈。年纪大的男子,还有蓄发盘于头顶的习惯。过去,男女老少四季都赤足,男子一般都文身,在四肢、腹部和背部刺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 布朗族妇女上身多穿紧身无领短衣,也有穿有领大襟上衣的。服色以黑色或藏蓝色为主。上衣长至腰下,较傣衣略长,对襟或两襟相掩。下着双层筒裙,较傣裙……[详细]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经过上千年的创造和发展,款式丰富而多彩,达170多种,技艺巧夺天工,被公认为“穿在身上的史书”。雷山苗族服饰艳丽迷人,光彩夺目,是独特的服饰工艺文化。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6%,是苗族聚集较大县之一。苗岭主峰雷公山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全境,是长江水系清水江和珠江水系都柳江的分水岭,海拔2178.8米,境内山峦重叠,谷深壑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60%。苗族服饰伴随着苗族社会历史而发展、变迁,尽管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典籍对服饰的发展变化脉络进……[详细]
黎族服饰
  流传于海南省的黎族服饰以黎族传统的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为基础,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等织造缝合而成,其演变历史达数千年之久。黎族传统服饰以织锦为材料,图样繁多,色彩斑斓,制作精美秀丽。它有160种以上的图样,类型纹样主要包括人形、动物、花卉、植物、用具、几何图形六种。黎族传统服饰植根于黎族的社会生活,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显示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海南黎族社会发展历史、民俗、宗教信仰、生产生活等的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海南黎族地区……[详细]
壮族服饰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木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男装与女装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详细]
比如服饰
  比如服饰具有独特的娜秀服饰特色,其中男的以虎皮、豹皮为主,突显出高原男子的威武于矫健,而女的一般以貂皮为主,突显出高原女子的婀娜多姿。……[详细]
水族服饰
  水族男女都喜欢穿青、蓝两色服装,所用布料为自织自染的土布,即远近闻名的“水家布”。男子过去穿大襟无领宽袖的青蓝土布长、短衫,内衬白布短褂,下身穿青蓝简便裤,脚穿元宝盖青布鞋,用青布包头。现在男子的服饰已汉化。妇女穿蓝色大襟无领半长衫,着青布长裤,衣裤四周镶有花边,系青色绣花围腰,喜将头发梳成一把斜绾头上。节庆期间,妇女喜戴项圈、凤钗、须花、耳环、手镯等银饰品。……[详细]
花腰彝族服饰
  花腰彝是生活在我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北部高寒山区的龙武、哨冲镇一带的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现有3万多人。花腰彝的称谓来源与他们所穿的服饰鲜艳夺目、腰系绣花腰带的着装打扮有关。长期以来,花腰彝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服饰。花腰彝族的传统服饰做工精细又讲究,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完成一套服装,往往要花三四年的时间。其中,需要掌握刺绣、挑花、散花、按花、扣花、穿花、堆花、贴布、勾边等各种技法。花腰姑娘从七八岁开始就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刺绣,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