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得胜鼓又称仗鼓,在民间,仗鼓被视为神祉,平时不得轻易擂响,只有在祭神、祀祖、庙会等隆重庄严的场合方能组织队伍演奏。休宁的得胜鼓多在农历七月二十四庙会上演奏,祭奉的是唐代大将军张巡。传说公元七世纪初(隋末),保境安民的英雄汪华血战沙场时,就用“仗鼓”以壮军威,得胜之日也用仗鼓欢庆胜利。休宁得胜鼓的表演形式是以夹板碰击节奏,伴以鼓声,别具一格。仗鼓乐曲在演奏时可以无限反复,鼓点的击法有单击,双击,前后左右绕边击等多种,配以曲笛、云锣等民族乐器伴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极其强烈。表演得胜鼓的武士穿着牙边风……[详细] |
![]() | 沧州市任丘大鼓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任丘大鼓最初是受宋代“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的启发孕生,用于抵御外侵,鼓舞士气。现在,敲大鼓成了任丘人民逢年过节、农业丰收之后,表达喜悦心情的最为传统的庆典方式。任丘大鼓较其他地区的鼓类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明显的特征表现为:一是个儿大。一般鼓直径在2米左右,用整张黄牛皮精制而成,用铁钉1600余枚,可由8到10人同时敲打。二是鼓重音厚。当大鼓擂动时,声如狮吼龙吟,势如万马齐奔。三是协调得当。当大鼓进入状态的同时,佐以铙……[详细] |
![]() |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安徽等省区。唐代已有。宋代谓之打断。明代民间称为太平鼓。相传,单皮鼓最早是满族猎民的围猎用具,出猎时边击边围,获猎后击鼓歌舞。清代杨宾《柳边记略》载:“满人有病必跳神,……跳神者……以铃(腰铃)系臀后,摇之作声,而手击鼓,鼓以单牛皮冒铁圈,有环数十枚在柄,且击且摇,其声索索然。”载涛、恽宝惠《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也说:“萨满乃头戴神帽,身系腰铃,手击皮鼓(皮蒙于圆铁圈上,下有把可……[详细] |
![]() | 端鼓是一个流传在皖、苏两省河域间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因其演唱时所用的伴奏用鼓——而起名端鼓。端鼓的起源因其特殊的存在形式而难以详考。据传与当年唐王李世民举办盛大的水陆大会有关,源于当时的演唱,端鼓艺人的产生和其它曲艺曲种艺人的产生也有很大区别,多为家传,极少师授,最根本的规律就是学端鼓的艺人都有极其相似的遭遇,即幼时曾得过一场较难治愈的大病,在求医无方的情况下,到庙里拜神求仙,并许愿病愈后学唱端鼓。而其他无此遭遇的人是不学此艺的。这里就包含着没有冤死而愿为超度其他冤魂尽力的意思。这种延续规律,至……[详细] |
![]() | 社渚河口地处溧阳西南,处于苏皖两省三县相交地带,旧时属于;三不管;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人文因素,形成了多元文化相融共处的境况,亦形成了便于多种异域民俗文化留存和融合的社会生态环境和条件,也给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沃土。祠山祭鼓便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是流传于社渚一带的传统祭祀音乐。生成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据考证,生于吴兴的张渤,幼年受大禹治水的影响,成年后不惜变卖家产,资助江南百姓治水,后长眠于广德横山。唐、明以后,历代朝廷,对张渤屡加赠赐,封横山为祠山,张渤为大王、……[详细] |
![]() | 岳西县位于大别山东南、安徽省西南边陲。1936年析潜山、太湖、舒城、霍山4县边区置县,如今全县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人口41万。岳西县是纯山区县,境内群峰逶迤、林壑幽深,民间文化呈现多元化原生态特质。岳西鼓书,又称“说书”、“打鼓书”,清同治年间,本县已有湖北大鼓流传,历史达百年以上。岳西鼓书是一种由单人表演,击扁鼓、打牙板,有唱有说的曲艺形式,属于曲艺类的说书项目。鼓书曲目主要以长、中、短篇传记和坊间唱本为主,兼及现实生活题材创作。艺人需要掌握传记故事的主线情节,多现场即兴编词,坐、站、说、……[详细] |
![]() | 颍上大鼓书,本地俗称“打鼓说书”,是一种一人说唱并重的表演形式。是安徽大鼓在发展传播中在颍上形成并发展和影响周边的一种曲艺形式,这种民间曲艺从清朝中期基本形成至今已近二百年,是颍淮大地上荡气回肠意悠远的艺术奇葩。“颍上大鼓书”源于颍上,流行于颍河淮河之间的颍上、阜阳、阜南、霍邱等地。据《国家曲艺志•安徽卷》记录:李家生,颖上县人。…十八岁时投师艺人朱华庭,分心学艺,二十岁即出师平话。时常活动于阜阳、霍邱、颖上、阜南县城上演。…后久居在颖上。”《安徽大鼓的历史发展研究》文中这样描述颍上……[详细] |
![]() | 地花鼓(俗称花鼓子)是流传在宜昌市域秭归、兴山、宜昌等县的汉族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据老艺人祖辈相传推断,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一周二岁打花鼓,打到九州十三府”的台词唱腔来看也说明了它源远流长。地花鼓属灯舞类,最初仅限于春节等传统佳节时与大闹花灯活动穿插进行,汇同“狮子”、“龙灯”、“彩莲船”一起进行表演,载歌载舞,情节生动,内容朴实,表演风趣,喜闻乐见。这种文化习俗后来逐渐进入人们日常生活领域,民间操办红白喜事也打起花鼓子来。地花鼓多为两人表演,一旦一丑(扮成一……[详细] |
![]() | 何家营鼓乐传承的“大唐遗音”,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9年,何家营鼓乐作为西安鼓乐的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
![]() | 安徽大鼓流行于苏鲁豫皖,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之间的广大乡村和城镇,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起源于南宋时期,元朝时得到蓬勃发展,盛兴于明清。创派祖师王重阳,收徒七位,称为“全真七子”掌教真人为王重阳祖师的首徒丘处机,后形成七支八派,九九八十一门。记辈份为一百辈,分成一百个字,每字为一个辈份,分别为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园、明,至、理、忠、诚、信,崇、高、司、发、兴,世、景、荣、为、茂,希、微、衍、百、宁,禾、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详细] |
![]() | 敲鼓亭是一种融民俗音乐和道教音乐于一体的民间音乐形式,流传于以海宁许村西行宫为中心的地区及周边乡村。敲鼓亭原为道士演奏的节目,后成为春季农村行街庙会(俗称“迎会”)的节目之一,一般出现在行宫菩萨后。海宁许村镇有关部门曾于20世纪70年代作过调查,据当时尚健在的西行宫道徒周老根(1910年出生)、宋雪昌(1915年出生)等人回忆,他们年少时曾在西行宫背诵过敲鼓亭工尺谱。以此推算,敲鼓亭在许村西行宫一带流传已有百年以上,其形成当在清乾隆年间。敲鼓亭的表演方法和演奏形式均别具一格,演奏时打击乐是以一人……[详细] |
![]() | “庐州大鼓”作为流行于皖中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最早流行于安徽省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相传清代早期从山东传入今安徽泗县后形成。民间流传已延续近400年。“庐州大鼓”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瑰宝。庐州大鼓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浓郁的地方口音,是特有的地域文化。庐州大鼓说唱时,鼓书艺人边说边唱,时而摹拟动作,绘声绘色。其讲究韵律板眼,主要唱腔曲调为四弦书、锣鼓书和地方民歌。唱腔有歌嗓和内嗓之分。大鼓鼓词以“三个字”、“五句景”“七字唱”“十字句”为特点。流传甚广的鼓书曲目有《大明英雄谱》、《安徽……[详细] |
![]() | “庐州大鼓”作为流行于皖中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最早流行于安徽省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相传清代早期从山东传入今安徽泗县后形成。民间流传已延续近400年。“庐州大鼓”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瑰宝。庐州大鼓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浓郁的地方口音,是特有的地域文化。庐州大鼓说唱时,鼓书艺人边说边唱,时而摹拟动作,绘声绘色。其讲究韵律板眼,主要唱腔曲调为四弦书、锣鼓书和地方民歌。唱腔有歌嗓和内嗓之分。大鼓鼓词以“三个字”、“五句景”“七字唱”“十字句”为特点。流传甚广的鼓书曲目有《大明英雄谱》、《安徽……[详细] |
![]() | 花鼓戏为传统戏剧,流传于扶绥县昌平乡、中东镇。花鼓戏《流衣失子》《花酷少》是新中国成立前从外地流入最早的剧目之一。剧本人物,乐器伴奏,分场次形式表演,一般20人左右。1943年流入中东镇上余村弄楼屯,第一代、第二代传人陆延章、杨其昌为了糊口招领本屯村民自排自演。每当春节、中秋节或者有人办喜事都请他们去演出。第三代传人韦连陪,1914年出生,高小文化。第四传人韦香昆,1944年出生,初中文化,是现在唯一的传人。……[详细] |
![]() | 断丝弦锣鼓是流行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宿松县的一种民间音乐演奏形式,以打击乐为主,间以丝竹音乐伴奏,在宿松县流传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断丝弦锣鼓始于明代,专为民间婚、丧、喜庆以及过年、做清明、出庙会、灯会-时作前导演奏,亦为灯歌、灯舞伴奏,乐队庞大,演奏气氛热烈,最盛时乐队正班为64人。32人的班称为半班。断丝弦锣鼓的特色十分鲜明,演奏形式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乐器有唢呐、笛子、胡琴、月琴、小阮等。武场乐器有马锣、小锣、云锣、大铙、小钹、扁皮鼓、梆子、弓磬、碰铃、木鱼等。演奏过程以流水锣鼓开头,文、武场……[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