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鼓篇

  云冈大锣鼓(也称云胜锣鼓)是流传于晋北地区的一种锣鼓艺术,其中以原平市永兴村的锣鼓队最为著名。早在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的第16窟中,就刻有手持小镲的锣鼓乐队的演奏形象,这说明小镲当时在民间就已普遍流行。历史上,晋北高原战事频繁,该乐种常用于欢迎将士凯旋,战争结束后,转而主要用于民俗节日演奏。到民国年间,它已有所式微。改革开放后,其传承人邢明轩、张林雨大力传承,率队在国内外频繁演出,颇获盛誉。1997年吕骥先生听了该乐种的录音后,将其比作“中国锣鼓交响乐”。云冈大锣鼓曲目丰富,现存133首,拥有37……[详细]
  迓鼓流行于阳泉、平定、盂县、昔阳、和顺等市县,其表演形式有两种:集说白、歌唱、舞蹈、伴奏于一体的称文迓鼓;由成套锣鼓乐配合多人舞蹈、演阵的称武迓鼓。阳泉文迓鼓俗称“打迓鼓”,始创于宋代,由军队传入民间。旧时多在街巷场地表演。起初三人表演,老旦击鼓,小旦拍镲,器乐伴舞,依次说唱,反复交替。后来增至四人四乐,无坤角,全由男人表演,唱词道白使用方言土语,合辙押韵,通俗易懂。题材紧贴时势,健康积极,滑稽幽默,有时候结合内容见啥说啥,群众喜闻乐见。长久以来,迓鼓以它独特的舞姿,精练的方土白话,简捷明快的曲……[详细]
  流布区域:《洪泽湖击鼓升帆》主要流布在洪泽湖及其辐射的周边地区,尤以西顺河镇洪祥村为典型。历史沿革:早在一千多年前,洪泽湖已有渔民生息繁衍,那时已有风帆船,大的有几十吨,小的只有1吨左右,风帆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动力,借风的力量,驱使船向前行驶。因通常船帆借风力顺风而驶,故有成语“一帆风顺”,人们常常以“一帆风顺”寓意办事顺当。所以洪泽湖渔民每年过了禁捕期(鱼虾繁殖期),开捕时总要举行击鼓升帆仪式。这种古老的习俗已经流传了近千年。宋代著名书画家苏轼(1037——1101年)在咏洪泽湖的诗中写道:微风……[详细]
  临清驾鼓鼓点丰富,声音宏大,音色变化多样,现如今保留的曲牌有点鼓、大排鼓、二十八宿,三番带滚鼓、卧龙鼓等。目前先锋办事处大桥村组织的驾鼓队最为完整。1996年大桥驾鼓队荣获全国农民艺术节金奖,1999年受邀参加山东省建国50周年广场文艺汇演。目前我市已恢复和组建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大桥驾鼓会、尚店乡洼里大秧歌、仓上村高跷、烟店镇的竹马、新华办事处桑树园村高跷秧歌、康庄镇的高跷、彩船、魏湾镇丁马村的舞狮,刘垓子的廖庄花鼓。这些社火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详细]
  昔阳迓鼓是广泛流传在昔阳县境内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它是以鼓点为唯一伴奏形式而产生动律,舞者本身又兼鼓手,舞步以“平颠步”、“扑垫步”、“蹲点步”为主,表现形态为各种“摆阵图”。昔阳迓鼓属于典型的广场舞。从传统的组合形式来看,它由九面鼓(其中一面高音鼓为“引鼓”,是指挥和领舞,其余八面为“接鼓”),另配小钗两付,堂锣四面,掌锣也就是音锣四面,大铙两付,大钗两付,共计二十三件乐器组成比较和谐合理的表演队。“二十一人迓鼓舞,边打边舞摆阵图。三环套二回棱阵,五马破曹六曲图。七郎射箭八宿环,老龙盘窝十阵图……[详细]
  康南锣鼓草又称打锣鼓草,是康南地区群众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并把互助合作的劳动过程与歌唱融为一体,在愉悦的场景中消灭荒草的一种劳动形式。康南地区群众每年夏季帮工除草时,选两个能说会唱的人敲锣打鼓,走在一字排开的劳动人群后面,一人敲锣,一人打鼓,大家随锣鼓手的指挥边干活边唱歌。表演大致分为:牵线子、扎盖子、起歌头、安五方、说正方、耍歌子、办交接等步骤。曲目有《牧牛打虎》《八仙图》《十二枝花》等,节拍有九拍、十二拍、花拍子等,唱词分五字、七字、十字等。锣鼓草歌演唱者可以按照固定的唱本唱,也可以根据环境情景……[详细]
  泽州鼓书是由徐廷荣(晋城韦匠人)从绥远学艺带回泽州而传播开来的以大鼓京腔为母体的一种曲艺形式,后经过第二代传人崔小红几十年的不懈追求和改革,在原来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上党梆子、河南豫剧、坠子、四弦书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创作而成。泽州鼓书扬弃了最初鼓书中节奏拖沓,多有重复的积弊,顺应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现状,以其易于表现情节惊险,打斗激烈的书段之艺术特点,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泽州鼓书传统书目有《呼延庆打擂》、《刘公案》、《雷公子投亲》等长篇书目12部,中小段传统书目60多部,中小段现代书目30多部,共计10……[详细]
  益阳大鼓是出现于明末清初的一种新兴鼓书样式,它是汇集当地的山歌、孝歌等民间音乐演变而成的一门新的演唱艺术。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当时的新城地区的说唱艺术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一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演唱艺术形式。益阳大鼓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20世纪30年代,这种遗留下来的“益阳大鼓”开始在万和、天河口、新城、殷店等地迅速崛起。到1977年,被当地文化部门重新进行搜集整理,对演唱曲调以曲谱形式固定下来,被《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收编,为我国说唱艺术增添了一朵具有地方特色的艺……[详细]
  阳高晋北鼓吹是流行于山西北部阳高县一带的以唢呐为主奏乐器,辅以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烘托气势的一种传统器乐表演形式,普遍应用于庆典、社火、婚丧、祭祀等民俗事象活动中。阳高晋北鼓吹历史悠久,早在600年前,滑氏远祖滑玉和作为民间艺人,于明永乐年间应召参加皇宫庆典,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褒奖,御封为皇宫乐师。后因皇族内争被贬出京,卷入大槐树移民大潮,迁居到现在的阳高县,他们家族以吹奏唢呐“八大套”曲见长,一代代流传,并不断演变、发展,形成了独具晋北民俗特色的鼓吹乐班社——阳高滑银山鼓乐班。该班社“八大套”……[详细]
  打围鼓打围鼓有称“玩友”。工余饭后或红白喜事,邀约或邀请“玩友”四五人围坐一起清唱。不用舞台、化妆和服装,一般在玩坝或茶馆举行。玩友各自坐在座位上,手执板鼓、堂鼓、川鼓、马锣、川胡、钹之类乐器,自吹自打自唱。打板鼓者是鼓师,其他乐器以鼓师手势、鼓签、鼓点指挥行事。打围鼓花钱不多,费事不大,因而深入民间,广泛流传,满足了川剧爱好者爱唱、爱听的要求。……[详细]
  霍家嘴平音法鼓始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原为庙中“娘娘出巡”随驾进香礼仪的半副銮驾。霍家嘴平音法鼓由仪仗队和乐队组成,表演形式分设摆(固定表演)和行会(行进表演)。设摆时看演奏者的表演。行会时主要看茶炊子的表演。平音法鼓属半文半武的法鼓,设摆造型深受五方观念的影响,以大鼓鼓箱为中央,演奏人员与仪仗道具,分别布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鼓箱的前面是钹、铙的演奏者,呈八字形,分左右站立表演。鼓箱的后面是击鼓人,居高临下俯瞰全局,身后有大纛旗威严耸立,给人以威武庄严之感。打击乐器有鼓、……[详细]
  刘园祥音法鼓会是乐舞结合的民间花会,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会员多为当地居民。清代,天津法鼓因妈祖娘娘祭祀而盛行,每逢“皇会”,民间的法鼓会、乐会、鹤龄会、重阁会、中幡会、高跷会等,沿街表演各种技艺,呈现一番盛况。祥音法鼓会原为庙中“娘娘”出巡时的随驾法鼓会,前面是仪仗队,由前彩和乐队两部分组成,由引锣指挥。前彩是娘娘出巡时警示人们回避和随身携带的起居用品的编队,包括两面大门旗、高照、软对、硬对、灯牌、圆笼、八角盒、衣箱、茶桶、茶炊、风灯等,后面是鼓、钹、铙、镲、铛铛、大蠹旗、……[详细]
  威风战鼓始于周秦、盛于汉唐,根植关中,源在战争,是华夏民族的原始音乐,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击节而歌”的遗迹,她的精神内涵是剽悍威武,粗犷豪壮,代表着关中秦人犟、硬、冷、悍、勇、楞的品格,有着和谐美、节奏美、舞蹈美、形式美、音乐美的属性,存在着东西文化交流,中原和少数民族文化融汇的基因,是祭祀文化,宫廷乐舞、民间艺术的化合体,有着深厚文化精神音乐艺术研究价值,是非物质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和财富。威风战鼓共分九个环节:一、《祭旗出征》;二、《白起摆阵》;三、《韩信点兵》;四、《战前列队……[详细]
  东于庄同乐花鼓老会成立于清咸丰年间,传承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该会位于东于庄崇善堂公所内,据该会98岁老艺人“刘金山”等人回忆,该会早年是由安徽风阳传至天津。当年,因安徽闹水灾,有安徽“于氏”弟兄俩人逃荒至此,以唱花鼓为生,他们演唱的凤阳花鼓音乐别致、曲调优扬、雅俗共赏深受百姓喜爱。后来,经当地富商李、王、费、周等人倡导,并多方联系,发动居民筹资组建,逐步形成现今的同乐花鼓老会。同乐花鼓老会表演的主要内容由八名小演员组成,扮相身段借鉴于戏剧表演形式,其内容以梁山好汉为题材,由梁山英雄扮做打花鼓的……[详细]
  晋北鼓吹在定襄县俗称“八音会”,表演团体以“八音会班”为主,班社中一般有班主1人,响工(或称吹鼓手)10人左右,乐器有唢呐、笙、管子、锣、钗、鼓、板、梆子,主要演奏- 音乐,如《八大套》、《大得胜》等。《大得胜》是流行于晋北定襄、五台、崞县、忻州等地区的一部大型民间吹打乐组曲,此组曲由《将军令》、《耍孩子》、《出鼓子》、《过街词》等11首曲牌联缀而成,演奏时,可根据情况之不同,取舍其中某些曲牌,使其形成大、中、小三种类型,亦可抽取其中某些曲牌,如《过街》、《耍孩子》、《跑场》等用作高跷、跑高、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