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鼓篇

  赤壁市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国赤壁之战遗址所在地。赤壁脚盆鼓是赤壁市流传达3000多年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器。史载可证,赤壁脚盆鼓起源于商、周、战国时期的故楚之地,伴随着楚民生产、生活、礼仪习俗的演变和历史变迁,逐步由孕育、产生,走向成熟和发展。它是楚文化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又富含着与赤壁之战相互印证的传奇色彩。赤壁脚盆鼓的型制极为形象、简洁,几乎就是当地民间一种日常生活用品的真实复制。据史料记载,这种型制的特定历史背景便是赤壁之战时,周瑜动员和组织驻地耕战合一的八大乌堡积极参与对魏……[详细]
  梅渚的大小锣鼓,是胥河两岸一支音乐奇葩。今已遍及胥河沿岸及皖东南和苏南各地。不论是百姓之家的岁时节序、婚丧嫁娶、老人做寿、新婚得子、庙会商贸、生意开张,都能听到他的声响,增添了吉日的欢庆。大锣鼓渊源于郎溪县梅渚镇定埠胥河沿岸的民间吹打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传承向无图谱,只是口传心授。所以大小锣鼓中的一些番头、点子,各村叫法也各不相同,打法自也有异。这里仅以周家村大锣鼓为例:一、大锣鼓是由十二个相对独立而又能联缀成套的锣鼓乐段组成。从一番至五番,称“小五套”。六番至十二番为“大七套”。但翻来变去,……[详细]
  藁城战鼓是藁城农村传统的民间艺术。据传,它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古时,战鼓是祈雨拜庙祭祀的必备舞队,久沿成习。新中国成立后,战鼓摆脱了旧的迷信束缚,成为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1949年10月1日,藁城战鼓四大流派之一的马庄鼓会,曾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其战鼓风采被永远定格在开国庆典新闻纪录影片的镜头之中。藁城战鼓是一种以大鼓、大铙、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的男性群体广场艺术。其吸收采纳许多武术动作,有“武术战鼓”之美称。清末,藁城战鼓队曾赴天津参加皇会演出,轰动京津,被誉为“天下第一鼓”……[详细]
  闻名中州的新乡县赵堤大鼓,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以“声”“形”特有的形式,明快富有朝气的节奏和独特的艺术走形,体现了中国农民热情奔放,粗犷豪爽的精神风貌。中洲大鼓曾参加中国沈阳第二届国际秧歌民间舞蹈节,收到国外专家的高度称赞,并获表演优秀奖和精神文明奖。……[详细]
  没有华丽高档的现代乐器,只有农民家常见的脚湓,簸箕,唢呐等便演奏相互欢快,悦耳别有乡土风味的乐曲,这就是渝北独特的"小河锣鼓".起源于十六世纪的渝北吹打乐历史渊源流长,其中的小河锣鼓以盆鼓、更锣、小钵、铛锣等组合,系一种纯打击乐,在渝北西部地区更为独特.演奏曲目短小精干,节奏明快高亢,通过各种乐器的巧妙搭配,复杂的节奏交替出现,表现特定的意境、气氛甚至思想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演奏形式以坐堂,行走均可.民间乐手大部分是以农为主,兼习唢呐锣鼓.他们以乐班为组织进行活动,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代代传承……[详细]
  在南靖县金山镇安后村,活跃着一支传统的四平锣鼓队。这种鼓乐节奏感强,气氛热闹,深受农民喜爱,一起去看看。四平锣鼓乐俗称粗锣鼓,起源于古代的四平戏,元末明初,四平戏传入福建,并演变成新的地方剧种,清朝时期,四平戏和四平锣鼓在南靖已十分盛行。传统的四平锣鼓队一般以八人为一个演奏单位,根据情况需要可以增加到2至4人进行演奏,近年来,四平锣鼓队参加会庆、节庆、赛事等活动都按四平戏曲调创作大型吹打乐曲,节奏感强,气氛热闹,深受农民喜爱。南靖县安后村村主任吴火枝:这四平锣鼓队原来在金山有很多队,现在只有安后……[详细]
  软槌锣鼓是流行于万荣县孤山南麓高家庄一带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因其鼓槌用麻绳纽结而成,质地柔软又有韧性,故名。软槌锣鼓起源于何时,无文字记录,但是从当地的民间传说及演奏曲目、曲牌来推断,应与古代战事有着很深的联系。早期高家庄的软槌锣鼓主要用于祭祀,表现欢乐、喜庆,民间多用于丧葬,来寄托哀思,新中国成立后,演变为传统的民间社火。软槌锣鼓表演别具一格:配置的八面大鼓,直径大于其它鼓种,需用鼓架支撑;八面大钹,每个重约13斤;16面锣,每面重15斤,每面备有“锣项”,即“支架”;鼓槌系用粗麻绳制作,两头……[详细]
  高沙锣鼓:民间击打音乐的一种。因流传于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西鹅村高沙屯而得名。曲目内容广泛,始于缅怀历史,祭奠先祖,后经不断演绎、充实,逐渐发展可表达祭祀、婚嫁、庆贺丰收、庆典等多种表演形式流承至今。共有10个板(曲),分别为:一帆风顺、二度梅开、三羊开泰、四季招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仙过海、久长世界、十全十美。打击变化多端,节奏鲜明,气氛欢快热闹。演奏场面尤为壮观,带有明显福建闽南地区的民俗风格。“高沙锣鼓”历史渊远流长,据其祖谱记载,系源于3000多年前商朝一代忠臣比干的后裔。……[详细]
  临清是历史文化名城,古运河传统文化的流传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韵,临清架鼓会是临清人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一种欢乐的庆典风情。临清架鼓是一种锣鼓合奏的击打乐剧形式,它是旧时临清庙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年农历三月三十日开始到四月底,历时一个月,是盛况空前的临清庙会,庙会期间除了经贸交易和各种祭祀活动外,就是要举行云龙会,舞狮会,秧歌会,架鼓会等各种表演活动。各路文艺大军,各显技艺,招摇过市,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临清架鼓就是当时比较盛行的一种大型表演活动,所有乐器有鼓、点锣和筛锣,乐队的组成分……[详细]
  邵伯锣鼓小牌子又称邵伯牌子曲,是扬州地区众多牌子曲中一支极具特色的流派,它起源于明代,形成于清代中后期,发展于民国,繁盛于建国初期,弘扬振兴于新千年。邵伯锣鼓小牌子是丝竹乐、锣鼓等打击乐密集交替演奏、多支曲牌联缀而成的套头曲,每件乐器技艺独特,演奏小调丰富多彩,特色乐器、特技演奏交相荟萃,开创了中国器乐史的先河。传统的邵伯锣鼓小牌子,通常演出于庙会和节日街头,这就是所谓“1”和“踩街”(1即坐式演奏,踩街即行走演奏)。演出队伍讲究对称,排列有序,披红挂彩,成双配对。演奏者施展绝技,与观众热情共鸣……[详细]
  十番锣鼓,是创于京师而盛于江浙的民间吹打乐种,主要流行于江苏省南部地区,以苏州、无锡为中心,南京、常州、上海、无锡等地亦很盛行。十番锣鼓的演奏主要用于宗教的超度、醮事与民间各种风俗礼仪活动。历史上曾有“十番箫鼓”、“十番鼓”、“十番”、“十番笛”等称谓,僧、道两家称之为“梵音”,民间则称之为“吹打”或“苏南吹打”。十番锣鼓以锣鼓段、锣鼓牌子与丝竹乐段交替或重叠进行为主要特点。根据其所用乐器的不同,可分为“清锣鼓”和“丝竹锣鼓”两大类。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为“清锣鼓”;兼用丝竹乐器演奏者称“丝竹锣鼓……[详细]
  岚县民间八音,俗称响工,传统响工的乐器有唢呐、笙、管子、鼓、镲、铜鼓、二锣子,响工一般六至八人一班,有班主,活动场所为民间庙会、婚丧嫁娶。岚县民间八音历史久远,无准确时间考点,大体成型于北魏年间。当时,从西域传入了锣、钹、唢呐等乐器,逐渐与本地民乐相融合,形成了民间八音与佛教音乐相互交融的鼓乐体系,俗称“岚县八音”。岚县民间八音分为鼓吹乐和宗教音乐两大类,鼓吹乐又分为勾吹、双吹、套曲三部分。勾吹配有一支唢呐,两串笙,打击乐有鼓、镲,以吹奏小调为主,演奏形式多为走吹;双吹配有两支唢呐,一支吹高音(……[详细]
  木板大鼓是夏津县及整个鲁西北地区老百姓喜闻乐见,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形式,据考证木板大鼓很早发源于鲁西北一带农村,以后流传我国北方各地。是由明朝年间的鼓词、运河号子、民间小调演变而来,距今已近300多年的历史。清朝光绪年间,我县民间艺人吕廉山自幼聪慧过人,喜欢在乡邻乡村唱些民间小调及演讲传奇故事,又请教当地老艺人,形成木板大鼓雏形并在各地演出,在济南一带很有名气。并收有范其风等许多徒弟。第三代传人王长志在第一届山东省曲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958年在怀仁堂受到1、1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木板大鼓……[详细]
  岫岩单鼓是流传于岫岩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俗称“烧香”。满族称为“旗香”,汉族叫“民香”。岫岩单鼓自明末进入岫岩以来,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早期的岫岩单鼓,脱胎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萨满”祭祀仪式,其在岫岩的流行,只限于满族民众之间,有着修旧的历史,后逐渐被汉族的文化采借。在以前,岫岩满、汉民“烧香”主要是为了祭神、祭祖、还愿,是一种祭祀活动,后慢慢发展为带有更多的娱乐性质的节目。近日,在岫岩满族自治县令沟乡山城村73岁,得老单鼓艺人袁德贵的家里,袁老艺人为记者表演了单鼓这种民间艺术。演出……[详细]
  成武大鼓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乐种之一,相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过数代民间艺人的加工、提炼、修饰和创造,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演奏技法上都在逐渐完善。鲁西南民间大鼓因制作用牛皮蒙鼓,所以也称“牛皮大鼓”,又因它的直径大的可达两米,像个碾盘,所以也称“碾盘大鼓”。据成武县志记载,成武县清末民初时期民间大鼓较为盛行。每逢重大节日、丰收喜庆、祭神求雨、庙宇开观、赶庙会、续家谱、送火神、闹元宵等活动,人们就敲起大鼓庆贺,鼓声能听十几里,如有特殊情况,像灭火救人、拿贼捉盗等急事,也以击鼓为号。据传这是沿袭了古代战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