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鼓篇

  晋北鼓乐是流行在山西北部五台、定襄、原平、忻县、静乐一带的吹打乐。常演奏的曲目有句“八大套”、《大得胜》及《打酸枣》、《探妹子》、《毛奴观灯》等散曲。晋北鼓乐:流行在山西北部五台、定襄、原平、忻县、静乐一带的吹打乐。据史料记载,秦末时有一班壹者为逃避兵乱,移居娄烦(今山西西北静乐县内),以放牧为生,成为富豪,“出入游猎,旌期鼓吹,以财雄边。”(见《万姓统谱》及《人名大辞典》)今日之晋北鼓乐是否为两千多年前的遗音已实难考查,但鼓吹乐早在秦汉时已在晋西、北地区流行,可见其历史相当久远。演奏鼓乐的班社……[详细]
  可与陕北大鼓媲美的赞阳锣鼓,也称战场锣鼓,为古赞阳历史文化之一。起源于公元前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为我国最古老的流传时间最久的传统锣鼓之一,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2500年前古酂阳战争频繁,为了鼓舞士气,大败敌方,锣鼓在阵前大派用场,锣鼓的多少,鼓声的大小,直接影响军队士气,著名的《曹刿论战》就说明了锣鼓可以导致战争胜败。后来经过古代军事家孙武、伍子胥的战场运用及楚汉战争和民间的不断演变,形成了自成体系具有一定风格的百余人演练的赞阳锣鼓,赞阳锣鼓古朴、典雅、雄壮、庄重,鼓点轻如漂、重如……[详细]
  斤秤锣鼓原名斤称歌,流行于长治武乡丰州镇富庄村、东村、城关村、魏家窑村一带,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这种锣鼓以旧式度量衡制十六两一斤的换算口诀进行演奏,整套锣鼓分十五遍连续演奏,每遍口诀都不同,故既不能一锣到底,也不能反复重叠,更不同于一般的曲牌连奏。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延用了十六两进位制的重量计量方法。南宋杨辉创“两价化斤价”歌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即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三两等于0.1……[详细]
  十番锣鼓在石台县境内属民间吹打乐,是一种利用皮鼓、铜锣、铙钹(大小两种)响板、云板、笛子、二胡、嗽叭等乐器配合演奏,节拍明快,音韵优美。石台十番锣鼓,根据县志记载及民间的流传,确证该打击乐在境内的历史十分悠久。新农村唐家班传下来的十番锣鼓中有一乐曲名《昭君》,该曲记录的是汉代王昭君公主出塞的故事,明吴应箕在《卷园集·序》中说:“吾邑民歌乐诵之十年如一日”,充分说明了本境民歌、乐曲之多之美。同时,十番锣鼓也广泛运用到婚丧喜事之中,至今仍是沿袭,由此可见,十番锣鼓在境内是广境内流传的十番锣鼓内容丰富……[详细]
  锣鼓曲流行于淅川县。因用锣鼓伴奏得名。又称“地灯曲”。是用民歌连缀说唱故事的形式。曲调多是流行于当地的民间小调、山歌、田歌、号子。有[四六句]、[下河调]、[哭五更]等60多种。曲目多为劳动生活及爱情故事内容。如《小寡妇上坟》、《石榴烧火》、《打牙牌》、锣鼓曲流行于淅川县。因用锣鼓伴奏得名。又称“地灯曲”。是用民歌连缀说唱故事的形式。曲调多是流行于当地的民间小调、山歌、田歌、号子。有[四六句]、[下河调]、[哭五更]等60多种。曲目多为劳动生活及爱情故事内容。如《小寡妇上坟》、《石榴烧火》、《打……[详细]
  武德镇抬鼓又名吉祥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创立于清乾隆年间,并融入当地流行的武术套路,使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演奏乐器增多。其鼓谱共十路,演奏人员多达160人;场面宏伟壮观,艺术风格古朴典雅,威武雄壮。旋律多变,扣人心弦。乐队仪仗龙凤锦旗有序,大红纱灯绚丽夺目,具有鲜明的中原民俗特色。传承谱系清楚,至今家传有11队之多。基本特征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文化内涵厚重,乐谱有地域特色,旋律豪放优美,民众参与性强,具有音乐学术研究,群众民俗文化价值。但目前,艺人青黄不接,经费欠缺,演出陷入困境。武德镇……[详细]
  荡腔锣鼓的乐器有三吹七打10种。三吹即:长号、两只锁呐;七打即:锣、钹、鼓、马锣、车官(小钹)、小锣、铛锣。表演时吹、打、唱俱全。解放前属红安地方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当时全县表演班子不下百套。荡腔锣鼓有如下艺术特色。一、源远流长:初步认定系元朝由鞑靼人传入红安,流传至今。二、表演形式有别于任何地方的吹打乐:大锣、大鼓、大钹、长号伴随10名男子汉边吹边打边唱,气势雄浑、其唱词描述古代战场的居多。描述民间生活的也最俱红安山区的生活区气息。三、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唱词的格律多属乐府词牌及宋、……[详细]
  房陵锣鼓歌遍布在千里房县的20多个乡镇300多个村庄,尤其是在门古寺镇、桥上乡、上龛乡、九道乡等高山地区,流传的房陵锣鼓歌最为历史悠久。房陵锣鼓歌的种类繁多,曲目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房陵锣鼓歌包括阳锣鼓、阴锣鼓、喜庆锣鼓和庙会锣鼓四大类。锣鼓歌是房陵民歌的主题歌。由于大部分民歌是以锣鼓为伴奏乐器,所以唱起来声震山野,给人一种粗犷豪迈、气壮山河的感觉!房陵锣鼓歌堪称鄂西北生活的百科全书,基本涵盖了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神话故事、花鸟鱼虫、山川河流、民间传说、风土人情、道德伦理、忠……[详细]
  由古代的鼓吹乐演绎发展而来。唐明皇(玄宗李隆基)将民间锣鼓音乐引入宫廷,依宫廷诗词歌赋作曲,书于木牌,供演奏时对照,故名“牌子锣鼓”。后来唐明皇封作曲者为“老郎”,并规定农历3月18日为“老郎”纪念日。此后牌子锣鼓又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多用于婚丧、祝寿、祭祀等仪式上。牌子锣鼓由大锣、大鼓、大钹、小锣、马锣各一、唢呐2只组成,7人演奏。后将大锣、大鼓、大钹改为京锣、小堂鼓、京钹,增添大喇叭、垫钹和击铃,10人演奏。演奏时配上唱词,声腔抑扬顿挫,层次严谨,悦耳动听。新洲区现拥有牌子锣鼓200余套,从艺……[详细]
  咸宁地区通山县通山山鼓: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通山山鼓,是农民在野外劳动时,边劳动边以山鼓伴奏、唱歌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山鼓的形状如戏曲中所用的小堂鼓,尺寸形制略小,鼓身两边安铁环,系有牛皮带或缎带,便于鼓匠挂在胸前。演唱时,鼓匠右手执扦击鼓,左手托着鼓的底部,配合用手指调节出不同的音色。一名技艺出色的鼓匠,一般能够打出数十种节奏迥然不同、情绪各异的鼓点子。山鼓之音响亮清脆,数里之外能闻其声通山山鼓主要分《挖山鼓》和《栽田鼓》两大类此外还有一种《山锣鼓》。这种《山锣鼓》除鼓匠身背一面山鼓外,腰……[详细]
  所谓“锣鼓经”是指京剧打击乐各种不同型式打法的通称,也称为“锣经”,主要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惶的不同的情绪及气氛。为了让各个演奏者在正确的时候打击正确的乐器,并让演员清楚知道什么时候一定有什么样的锣鼓,于是把每一种打法都取一个名字,例如【四击头】、【慢长锤】、【急急风】等,而且每一种锣鼓经都有特定的念法及记谱法,例如“台”代表小锣、“匡”代表大锣、“七”代表铙钹等,所以【慢长锤】的念法就是“匡七台七匡七……[详细]
  浒澪花鼓,又称下洋花鼓,流传在江苏如东西北浒澪一带。浒澪花鼓是一种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舞结合的民间艺术。相传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一批安徽移民随太平军沿长江东下来到江苏沿海的西下洋地区(今如东浒澪),他们带来了安徽的民间花鼓艺术,当地的民间艺人把安徽花鼓和当地的民间小调结合起来,形成了浒澪花鼓。浒澪花鼓的演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民间艺人们到富人家门上演出(堂会),二是逢年过节时乡民们1时,民间艺人们集中在一起,各自献演,比拼才艺。浒澪花鼓艺术中有“生”、“旦”、“丑”等角色,是典型的三人花鼓,花……[详细]
  距离古鸿门遗址不远处的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办长条村里,失传多年的“十面锣鼓”古调,在现年已70岁的金炳文(右三)老先生的传授下,又重新敲响了。村民们用这种方式庆祝村里的“长条十面锣鼓古调搜集委员会”成立一周年。长条村原名朝阳寨村,年久取其谐音,朝念做了长;加上村子曾因古时避战乱迁居了一次,村形逐渐变成长条状,所以改称为现名。长条村距离秦朝末年项羽军营驻扎的古鸿门只有二三公里,当年各个军寨都有助阵锣鼓队,两军对垒时,这种历史上最早的军乐队则敲锣打鼓,以示助威。长条村现今流传的“十面锣鼓”古调相传就起……[详细]
  渭旗锣鼓是周至县二曲镇渭旗村的传统保留节目,源远流长,俗称“威风锣鼓”,古称“击鼓刺秦”。关于“击鼓刺秦”的传说,现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来自“荆坷刺秦”的典故,据说是为了纪念不畏凶险,敢于拼搏的英雄荆坷而编排的鼓谱。另一种说法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征战,秦王每每出兵时,即击鼓助威,鼓舞士气,从而战无不胜,力挫群雄,一统中原。据渭旗村老一辈人讲,渭旗村原名边墙号,村子分南北两头,建有关公庙一座,每逢庙会必耍社火、敲锣鼓,鼓谱带有武功风格,当时锣鼓队只有十余人。自今二十多年,阵容由原来的……[详细]
  丁樊锣鼓是流传于山西省万荣县丁樊村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发轫于敬神、祈雨等民俗祭祀活动,后与隋唐时期的燕乐、吹打乐结合而成。据万荣县志记载,隋末李世民东渡黄河曾屯兵于万荣,现万荣境内孤峰山存其多处遗址和相关传说,其随军鼓乐《秦王点兵》更是流传至今的名曲,丁樊锣鼓即脱胎于此。丁樊锣鼓除春节、元宵做迎神赛社、镇邪驱魔闹社火外,平常还做葬礼用之。传统锣鼓曲牌有[一条龙]、[老虎拔牙]、[路径鼓]、[闹元宵]、[祭神鼓]、[芝麻开花节节高]、[祭灵]、[二进宫]、[秦王点兵]、[穆桂英挂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