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阵鼓是一种古老的社火表演形式,盛行于陕西韩城南部,尤以南塬的城北村最具代表性。韩城阵鼓起源无详实可考。城北村始建于周朝梁惠王十九年,周朝人尊崇礼仪,民间仿照朝阁礼乐“钟鼓乐之”,有文字记载的韩城阵鼓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韩城阵鼓是一种宫廷式锣鼓,表演时气势宏大,队伍严整有序。虽为宫廷式锣鼓,其严谨表演形式却融入了喜庆的因素。群众将其用于自娱自乐,庆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颂扬公德。整个表演队伍喜用百面锣鼓出现,增添其大气磅礴的喜庆气氛。正式表演时凡进入表演的击打乐器各有位置,不可随意更换。阵容……[详细] |
黄龙猎鼓是一种打击乐与舞蹈相拍互应的广场表演艺术。经我县文化部门专业人员多年的挖掘、整理、编排、完善,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到现在的高品位鼓舞艺术。黄龙猎鼓同外地姊妹艺术一样,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富的结晶。黄龙猎鼓情节内涵形象化,表演场面壮观威武,粗犷豪放,鼓点深沉,节奏明快,动作优美大方,鼓点奏曲充满神韵,舞蹈艺术,表演造型令人耳目一新,倍受世人欢迎。曾在陕西西安古文化艺术节上获表演二等奖,导演一等奖,黄龙县政府优秀组织奖。黄龙猎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公元六世纪……[详细] |
洛川塬是世界上最大最厚的黄土塬,因为地处陕北与关中之间这块特殊区域,使它成为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艺术家们将这片神奇而诱人的黄土地称之为是生长民间艺术的佳壤沃土。洛川自春秋战国时期为上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洛川民间舞蹈独有的风格。“燕王职剑”的出土,填补了秦地发现燕国器物的空白,正是在这片深厚的黄土塬上,不但保留着一大批古老的民俗遗风,而且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对面锣鼓”也叫“百面锣鼓”,就起源于洛川南塬村。洛川“对面锣鼓”历史悠久,据有关专家考证,其萌生于春秋战……[详细] |
人祖山又名庖山、风山,位于山西临汾地区吉县县城西北,山中历代庙宇约达200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建有“娲皇宫”和“伏羲皇帝正庙”的人祖庙。每年农历七月十九,当地民众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而鼓乐便成为贯穿活动始终的祭祀器乐。据民众传言,人祖山祭祀鼓乐源于宫廷,明嘉靖时期流落到黄河岸畔的文城乡同乐村,因此又称“同乐鼓乐”。参与祭祖活动的组织主要分四社, 蔡家川,西社文城,南社东城,北社王家垣青村。七月十八日,各社抬着供奉女娲的花轿上人祖山集合。当天晚上四社民众在歇马店唱大戏至清晨。第二日,大家就抬着……[详细] |
曾庄大鼓流传于顺义区杨镇一带,为曾庄村传统的民间花会。曾庄大鼓原名大鼓,是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相传于明、清时随山西、河南的移民传入本地。源、流已不可考。平谷的万庄子村、杨桥村、兴隆庄村和顺义的曾庄村等均有大鼓会,且有交流。曾庄的大鼓以鼓型大、分量重而有别于平谷的大鼓,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数百年来,曾庄的大鼓以鼓形古朴大方,声音浑厚宏亮,套路花样繁多,鼓队声势浩大等独特风格而久负盛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历史上,曾庄大鼓声名远振。每年的三河庙会(农历三月十五)、丫髻山庙会(农历四月初一……[详细] |
薅草锣鼓,又名打闹歌,俗称打闹,主要流行于土家族部落中。打闹歌是土家人在薅草(就是用锄头给地里的庄稼除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在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薅草锣鼓乃是大户人家才能请得起的,因为小户人家是不会请数十甚至数百人为其薅草劳动的。薅草锣鼓的锣鼓声节奏鲜明,深沉浑厚,其打法为│ХΧ○│,歌词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其具体作法为:歌手站在薅草人的后面,一边敲打锣鼓,一边吼唱。歌手或……[详细] |
每当遇到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的特殊日子,在乡间,老百姓都要请上一个鼓乐班子。这个习俗延续到现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说起丹东鼓乐,丹东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吉武娓娓道来。“如此宝贵的民间艺术,不仅要加紧搜集、整理,更要传承下去。”鼓乐在丹东地区流传至少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安东县志·婚礼》、《凤城县志·丧葬》、《凤城县志·岁事》等丹东早年的各县县志中,均有记载。丹东鼓乐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鼓吹乐”,器乐名目繁多,曲牌更是丰富多样,是一种以民族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传统器乐演……[详细] |
一、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安康娱乐门户网安康市位于陕西东南部,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面积23529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11.4%。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汉江由西向东横贯,构成“两山夹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最高海拔2964.60米(秦岭东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县汉江出境处),海拔高低相对差为2794.6米。安康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在省际之间,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即东与……[详细] |
“花鼓锣子”为莱芜市颜庄村所独有。颜庄位于莱(芜)、新(泰)路之要冲,既是商贾来往、匠人聚散的重要集镇,又是迎神赛会、焚香祭祀的主要场所。经济的繁荣,民间艺术的活跃,是“花鼓锣子”形成的重要基础。清末民初时期,本村的老艺人张凤旨、苗传美、刘俊田、杨春庆、吴庆乾等人十分要好,又都怀有一技之长,他们时时聚在一起,自娱自乐,成为本村春节年关、迎神赛会活动的中心人物。经过多年的试演,他们逐步将乞丐的敲花鼓、打铜锣,卖鼠药的耍旱伞,磨刀人的打夹板等技艺巧妙地融为一体,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歌舞说唱表演形式。由于……[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