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鼓篇

廊坊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起源于京东三河、宝坻、香河一带的农村。自清乾隆中叶,木板大鼓名家李文通从家乡逃荒来京东行艺,在京东广为流行的民歌小调“靠山调”基础上,革新加工,又经过邓殿奎、陈连登、于七、王宪章、于景元、陈怀德、魏西庚等传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京东大鼓这种北方特有的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曲艺形式。京东大鼓是一种用京东方言演唱的鼓曲。演唱形式为一人站唱,击鼓为节,旁有伴奏,与铁片大鼓、单琴大鼓表演基本相同。过去,在撂地说书阶段,还曾有一种自弹自唱的演唱形式,演员坐抱三弦,边弹边唱,其右脚踩一箭击鼓(以矮鼓架支撑……[详细]
会昌踩鼓
  会昌踩鼓(第四批省级)会昌踩鼓(俗称脚鼓)是典型的道教音乐,其特色是演奏时手脚并用,用脚控制鼓的声音、节奏、轻重,以表现道教音乐的神秘色彩。演奏者把脚放在鼓面侧边,手拿鼓槌开始演奏,通过手脚配合表现节奏、轻重、音色等艺术特色。脚抬起,右手鼓槌敲鼓为“咚”,脚放在鼓面上,左手鼓槌敲鼓为“沽”,脚沿着鼓面中心游动,鼓槌轮敲鼓则是“长沽”。节奏类型多样化,如(备注:省略号是指延长、渐强、渐弱符号):沽沽|沽咚|沽沽|沽咚║沽咚|沽咚|沽咚|沽O║沽…咚║咚咚咚|沽O║咚咚咚咚|沽……║会昌踩鼓有一套基……[详细]
新建得胜鼓
  新建得胜鼓是新建民间演奏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建地方民间音乐的重要组组成部分。其长期隐匿于新建民间,在历史上是以一种礼器出现,起始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原名长寿鼓,寓樟树古老之意,当时,商议族中大事、喜事、节日祭祀活动、大旱祈雨、大涝御水都要演奏得胜鼓。因鼓声洪亮,后被军中仿制所用,起到“振奋士气”的功效,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湖大战十八年胜利后,便改名为得胜鼓。其制作独特、鼓点丰富、声势浩大、阵容壮观、用途广泛,与北方“威风锣鼓”齐名,二者遥相呼应,各具风格,素有“北锣南鼓”之称。……[详细]
新余花鼓戏
  新余花鼓戏是江西的大剧种,新余花鼓班所拥有的剧目近二百多出之多,其中,处于花鼓灯早期,带着生活水露、原始活力的小戏剧目有一百六十多出。人们向来只知有赣剧、采茶,其实,以新余市为中心的新余花鼓戏,呈辐射状,向东流入清江、新干、丰城,向南蔓延至峡江、吉水、吉安,向北衍至上高、高安,向西倒流万载,存在着历史久远、师承清晰、剧目繁多、声腔强大的一路花鼓,其势荡荡若渝河之水,播洒所至,远在抚州的乐安亦有其浪迹。早在清康熙年间,“花鼓灯”随赣南和闽西的移民传入赣中一带,同治至光绪年间,与新余灯彩及传之当地的……[详细]
靖安南山花鼓
  靖安南山花鼓(第四批省级)靖安南山花鼓主要存在于靖安县城西北方向约37公里的都镇茶子山村的南山自然村,这里山岭连绵,地处偏僻。清朝康熙年间,杨、何姓等客家人自广东迁移至此,南山花鼓究竟是从原居地带入,还是定居后从当地客家人中学取形成,已无从查考。南山花鼓以客家文化特色为主,融入凤阳花鼓元素,由“打花鼓”和“参花”、“唱花灯歌”等内容组成。一只“花鼓笼”、4只“花盆”、2盏“牌灯”为篾扎纸糊。其中“花鼓笼”象征鼓,两头小,中间大,内点腊烛,外加一对意为鼓槌的花鞭。车仔灯为附加灯彩。“打花鼓”由花……[详细]
鄱阳渔鼓
  鄱阳渔鼓(第二批省级)说唱形态。鄱阳渔鼓的说唱形态分坐唱和走唱两种。“二下响”渔鼓为“坐唱”形式;“三下响”渔鼓,因其保留了旧时沿门乞讨的形态,所以既可“走唱”也可“坐唱”。无论坐唱与走唱,都不受时间与场地的限制,说唱时主要靠面部和眼神的表情,说表时可用右手适当比划,以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内容的需要。新编渔鼓则对传统表现形态有所突破,加上了乐队伴奏,说唱者由一人增至数人,可载歌载舞,渔鼓筒由乐器转变成道具。说唱道具。鄱阳渔鼓的道具主要有:渔鼓筒、简板和小钹。操作姿式及演奏技巧:说唱者左臂抱渔鼓筒,鼓……[详细]
湘西三棒鼓
  三棒鼓又名花鼓,是流行在湘鄂西龙山,来凤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地方曲艺。表演一般只3人,1人打鼓,1人敲锣,1人抛刀耍棍,亦有两个队或三、五个队联合演唱的。其内容丰富,道具轻便、不择场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茶楼酒肆,随时随处皆可演唱,深受群众欢迎。三棒鼓历史悠久,相传为凤阳花鼓演变而成。明代田艺蘅的《留青日扎》就有这样的记述:“吴越间妇女用三棒鼓上下击鼓,谓之三棒鼓,江北凤阳男子尤善,即唐三杖鼓也。以表演者轮翻抛动三根嵌有铜钱的棒子击鼓,边击边唱而得名。”清代传入龙山后,逐渐形成以西南官话为语言工具……[详细]
永修建昌锣鼓
  永修建昌锣鼓(第四批省级)建昌锣鼓起源于清朝。系永修民间用于正月祭神祭祖、打龙灯、出谱、打醮等。建昌锣鼓由天官头、长槌、撮子头变奏系列、双五槌、单五槌、双凤点、单凤点、一槌、二槌、串槌、水点鱼、报槌、欧槌、跑马头、半边瞧等近二十支曲牌组成。由天官头、撮子头勾挂按场景择其部分适度连接。现编制为九人打:司鼓(一人操板鼓、堂鼓各一面)、川钗(2)、饶钗(1)、马锣(2)、小锣(1)、大锣(2)。鼓为核心,大锣和川钗为骨架,饶钗和马锣与川钗对应,小锣明亮活泼,起调和作用。……[详细]
曹屯排鼓
  曹屯排鼓自明代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排鼓伴随社会民俗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对社会形式与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最初,曹屯排鼓主要用于祭典、朝拜神灵,除参与祭典隆重的庆典活动外,概不参与其它活动,以示神社的神圣。伴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曹屯排鼓已走入民众的生活当中。目前曹屯排鼓所演习的鼓舞套路、曲牌多为300多年前形成,并经历代艺人传承下来。表演中所用道具如:排鼓、铜器、火铳等,极富民族传统特色。曹屯排鼓分为演员(狮舞、鼓舞)、仪仗、后勤三类,分工明确,表演时,人员众多、出……[详细]
延长梆子鼓
  延长梆子鼓的发祥地在本县张家滩镇的下磐石村和黄河古渡马头关一带。下磐石村有一座建于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的回音寺,它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了,还有一棵与回音寺同龄的老槐树,村人多为郝姓,老槐树所在地是郝姓人家的祖坟;众所周知,马头关是千年古渡,那雄浑壮观的黄河水,那荡气回肠的船夫调,那女神曹娘娘的动人传说,一一这些,足可把马头关撰写成一部神奇的大书……其余不论,仅从下磐石村历经苍桑的回音寺、老槐树和千年古渡马头关,便可铨释延长梆子鼓的发祥地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初,延长县……[详细]
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流行于苏、皖北部边界以内,至宿州、浍河以北这一较小区域,是极具风格的稀有剧种之一。淮北花鼓戏源于明初,50年代初期,淮北及丰、沛、萧、砀地区的民间花鼓班达百余家。淮北花鼓戏主要曲调有宿州调、浍北调、口子调平板、寒板等;舞蹈为“压花场”和“大小武场”两种,有文有武;说唱和咏唱融于一体;角色行当齐全,剧目丰富,计170余出,其中大戏110出,小戏60余出,另有段子72篇。淮北花鼓戏的唱腔哀婉缠绵,低徊流转,尤其“寒调”具有代表性,唱来如泣如诉,如哀如叹,别具一格,极富个性。淮北花鼓戏的舞台……[详细]
花鼓戏(宣城市)
  皖南花鼓戏流行于皖南、苏浙江相毗邻地区,而以皖南宣州、郎溪、广德、宁国一带最为盛行,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湖北花鼓调及河南灯曲随移民传入皖南,与当地民间歌舞合流形成“皖南花鼓戏”。皖南花鼓戏成长过程,大致经历了灯会歌舞、“打五件”“地摊子”“四季班”与“草台班”四个阶段,并吸收了高腔、徽剧、京剧艺术的有益成分,经过百年的演化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粗犷、质朴、明快的艺术风格和鲜明乡土色彩的民间剧种。该剧种语言保存着民歌和民间说唱的特色,以中州音韵系统为基础,融入地方语音;表演艺术保存着灯会时期的……[详细]
岐山转鼓
  岐山古称西岐,因箭括岭山有两岐而得名。公元前12世纪末,周部族在太王古公亶父率领下因避戎狄,翻梁山,渡漆沮,来到岐山之下,后世称为周原。历经王季、文王和武王100余年经营,推翻殷商,建立西周王朝。分封后,岐地属王畿的周、召两国,由周王朝直接管辖。至北周武帝天和四年置三龙县,以山得名,治岐阳镇。隋开皇十六年移三龙县治于西40里(今凤鸣镇),改名岐山县至今。全县11个镇,3个乡,总面积856.45平方公里,人口47万。岐山县位于陕西关中盆地和渭北黄土高原西部。北纬34°07′~34°37′,东经10……[详细]
九江丝弦锣鼓
  九江丝弦锣鼓(第四批省级)丝弦锣鼓在九江县境内的流传历史悠久。永安、港口、城子、江洲、马回岭、黄老门等地都曾活跃着众多的丝弦锣鼓队伍,如港口街镇白华寺村,从清末至今,有五代传人,代代有群体,百余年来,久传不衰。九江县港口街镇白华寺一带流传的丝弦锣鼓,除常用的打击乐器外,管弦乐器也保留得较为完整。其演奏形式和内容,汲取了汉剧的戏剧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曲牌不断完善,表现力和演奏技巧日渐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九江丝弦锣鼓中的打击乐,鼓为发号施令,大锣为魂,镲为对应,马锣、小锣起点缀和协调作用……[详细]
泗泾十锦细锣鼓
  泗泾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汉族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泗泾十锦细锣鼓的历史,要追溯很远。古镇泗泾于北宋形成村落,名为会波村,元朝中叶建镇。南宋末泗泾里人孙道明由县城东迁泗泾之北。元至元年间,陶宗仪为避兵乱,隐居于泗水南村,并常与一班文人共聚,留下不少佳作,泗泾文化由此中兴。清朝顺治以后,人口陡增,市容日趋发达,汉族民间艺术大兴。元宵灯会、清明社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