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文化欣赏--花灯篇

思南花灯戏
  思南花灯,是贵州东路花灯的代表和发源地。主要分布于思南县及邻近的石阡、德江、遵义等地。思南位于贵州东部的铜仁地区,地处武陵山脉向大娄山脉的斜坡地带,东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倚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南靠泉都石阡,北经乌江达涪陵长江。县域总而积为2230.5平方公里,近64万人口。这里居住着汉、苗、土家、蒙古、仡佬等17个民族,乌江穿境而过。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孕育了思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思南花灯更是一朵民间艺术奇葩。思南花灯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由于历史原因,思……[详细]
秀山花灯
  秀山花灯流传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它起源于唐宋,延续于元明,兴盛于清代,发展于民国,辉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是一种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的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秀山花灯有两人表演的单花灯、四人表演的双花灯、多人表演的群花灯,音乐包括曲调和打击乐两部分,曲调有“正调”、“杂调”之分,传统曲目有“黄杨扁担”等五百余首,打击乐曲牌有【懒龙过江】、【猛虎下山】等四十余个,花灯戏又名单边戏,有《花子醉酒》等三十多个剧目。秀山花灯表演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详细]
嘉禾花灯戏
  嘉禾花灯戏,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嘉禾花灯戏,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地方小戏剧种。它流传于湘南以及广西梧州、粤北地区。因别具特色的嘉禾民歌、伴嫁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对湘南花灯戏的形成影响颇大,故以嘉禾花灯戏为湘南花灯戏的主要代表。湘南花灯戏流布于舂陵河流域的嘉禾、桂阳、宁远、蓝山、新田、临武、郴等县市的广大城乡。2008年,嘉禾花灯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嘉禾花灯戏的历史】嘉禾花灯戏最早起源于田间歌舞,与农耕文化有着……[详细]
麻阳花灯戏
  麻阳花灯戏艺术风格兼融,形成了麻阳上山区、下山区花灯表演的风格差异。“跳花灯”,又称“武花灯”。分布于麻阳上山区,多为大人唱大人跳,侧重于舞蹈表演,动作跳跃性强,表演灵活,唱词以爱情、社会生活为主,表现为快节奏的粗犷风格。下麻阳“摆花灯”,又称“文花灯”。分布于麻阳下山区,多为小孩唱小孩跳,侧重演唱,舞蹈动作柔和细腻,较为抒情,唱词以唱古人、风俗生活、婚姻为主,表现为慢节奏的柔美风格。光绪二十七年(1901),麻阳花灯艺人聂榜榜用阳戏《刘海砍樵》的套路,表演花灯曲目《癞1拜年》,开倡了湘西花灯戏……[详细]
英德闹花灯
  “闹花灯”是流行于英德市沙口镇的民间舞蹈。据传从中原地区传入,沙口镇的清溪、红峰等村均有此习俗,其中又以清溪村为最。清溪闹花灯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代初期,从福建迁居于此就开始有闹花灯的习俗,黄氏家庙碑记载“明成化癸卯年”。英德县曾在清溪建立司都,清溪墟镇几姓人盛兴闹花灯。解放前,表演闹花灯的时间定在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之后,关于这个活动,英德县志(道光版)对此也有所记载:“元宵火树银灯,通宵达旦,笙歌管弦遍于城市村落。”参与闹花灯表演者都是男人,不过往往要男扮女装进行,村中的老人说,这是因为当时……[详细]
雁塔花灯
  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起源自汉武帝於农历正月十五日於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於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我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详细]
彝族花灯舞蹈
  蒙自为历代兵防重镇。明、清以来,屯垦戌边将士与土著民族的不断结合,使得中原文化渐开蛮荒之地。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和中央王朝权力的不断深入,蒙自社会经济从土司奴隶迅速转入封建地主制。兴盛的科举制度又造就了一批批土著民族的知识分子,由此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全面文化交流。蒙自彝族花灯就是渊源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产生的。蒙自彝族花灯发祥长桥海边的彝乡辛乙孔村(即今雨过铺镇永宁村),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早在清同治年间,辛乙孔村就有了花灯演唱活动,并在本村秀才杨鸿仪的倡导和参与下,取当地民间素材编剧入戏,嘲……[详细]
芦山花灯
  芦山花灯,是从古老的傩戏中脱胎出来的民间戏种,2006年11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现存雅安芦山县的国家重点文物汉碑《樊敏碑》所记,“季世不祥,米巫凶虐。续蠢青羌,奸狡并起,谄附者众”。由于汉代该地区的巫风很甚,与祭祀礼仪相伴生的傩戏(庆坛)应运而生。另据清朝乾隆年间《芦山县志》记载,芦山花灯在北宋时期就已兴盛。有民俗专家认为,芦山花灯兴起于汉,盛行于宋,由此可以推断,芦山花灯的存在约有2000年了。庆坛活动在芦山历来十分盛行,单调乏味的法事旷日持久,很难吸引人们的兴趣,于是……[详细]
乐安花灯会
  早在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在西隆堡(乐安)内设立黄鼎都(司)治所后,这里的村民便有正月十五“庆灯”的习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庆贺一番。每年正月初十为“开灯”,正月初九为乐安圩期,人们纷纷来乐安买灯,慢慢便形成灯地(市),专门摆卖花灯。卖灯的人多,造灯的人也不少。邻近的岗头村,几乎家家有人造花灯。曾有“工艺之乡”的美誉。到了清代的“康、雍、乾”年间,这里的花灯更为兴旺,出现万人空巷看花灯的欢乐场面。清光绪元年(1875年),一位姓麦的男子,婚后8年没有生育儿女,这一年正月初九,他陪同妻子去看花灯。在……[详细]
王氏大花灯
  王氏大花灯制作是分布在石桥头镇上王村的一种特大型彩灯扎制技艺,大花灯主要用于元宵迎灯活动,早在清末民国初就以“高、大、精”而名闻台州六县。王氏大花灯制作历史悠久,据传始于康熙二十年。现存石碑《两保碑文》有“嘉庆十六年”“迎灯”等字样。当地民间长期流传的“上王桥头迎大灯,小家桥头雪流星,杨家桥头芥菜剥见茎,下黄桥头姑娘抢走无处寻”民谣,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迎灯之盛况。王氏大花灯分为龙、凤两盏宝塔式的大花灯,形似宝塔,塔身有七层,每一层的蚤檐上下和灯壁四周都贴有各色各样的凿纸作品和人物花鸟画,灯顶……[详细]
皤滩花灯
  皤滩花灯以其独特的造型与精美的工艺闻名遐迩。花灯不论大小,灯身都没有骨架,由十多片刺有各种花纹图案的纸花粘贴而成(最多达58片),人们俗称它为无骨花灯。有一种叫作珠蓝灯的,是用一种称作水上浮的极细的绣花针刺绣,是敬献给皇帝的贡品。……[详细]
建水花灯
  云南花灯是由明清小曲和云南民间音乐、歌舞、方言音调结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汉族地方戏曲剧种。在云南由于各民族共居,形成了云南花灯的多支派特色。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岔科乡白云村、普雄乡塔瓦、南庄羊街为代表的彝族花灯,是云南花灯中一个有特色的支派。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白云成立第一个灯会算起,已经历了五代传承。当地花灯的演唱已有百余年历史。建水县彝族花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进了许多彝族音乐、舞蹈、语言及服饰元素,在剧本、音乐、念白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彝族四大腔中白话部分常用的五言句……[详细]
姚安花灯
  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的花灯有史可查的最早时间为明代,流传较广。无特定的传人和编创,靠父母辈的言传身教、年轻人耳濡目染,代代相传至今。花灯演出通常在春节期间,由农民组织玩灯班子前往各村各户去表演。姚安花灯以“拉花”和“牛歌”为主要内容。“拉花”是姚安花灯中流传至今比较完整的歌舞节目,基本队形为圆圈,也称“簸箕灯”、“团场子戏”。舞中以打岔佬为中心,男女舞者各四五人。拉花在圆场舞蹈中有小鱼抢水、扭麻花、大穿花、老牛擦背、喜鹊登枝、苍蝇搓腿等动作,采用崴步、颠步、提步、四方步等步法,身段有老鹰晒翅、海……[详细]
洒河桥花灯
  洒河桥花灯会是由古老的河灯演变而来。洒河桥花灯集绘画、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以优美的姿态而闻名。花会以优美的舞姿,独特的演技套路,百看不厌,久演不衰,深受观众喜爱。洒河桥花灯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繁夺目的色彩和灯光,构成了绚丽多姿的艺术品。每逢元宵佳节,男女老幼争相观看跑花灯,是迁西人民文化先进、生活幸福的美好盛景。整个花灯制作过程非常复杂,每年的春节前就必须将制作各种花的纸、颜料及各种材料预备齐全,然后由老艺人时建华的传承人刘玉环、鲁金海2人带领家里人从腊月二十六至正月初十半个……[详细]
元谋花灯
  元谋花灯是以民间歌舞为基础,吸收外来剧种、剧目、音乐、表演形式,融合地方山歌、小调和民间舞蹈而逐渐形成的地方剧种。元谋花灯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民国时期,全县有39个灯社,每年春节都在邻近村社巡回演出,演出剧目达111个。1958年,元谋县成立了元谋县花灯团,上演了众多改编的传统花灯和移植的现代花灯。元谋传统花灯有传统剧目101个,分文戏、武戏、庙会戏,其中又分袍带戏和三小戏。袍带戏场面大、人物多,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多为大中型戏。三小戏突出小的特点,即小生、小旦、小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