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文化--节日篇

豆腐节
  “豆腐节”是佛冈县高岗镇社岗下村林氏族人元宵上灯习俗中独具特色的一项民间活动。据林氏族中长辈介绍,豆腐节的起源大约在公元1609年。那年正月十三林氏村民在祠堂上灯吃斋时,一位村民无意中将豆腐弄到另一位村民身上,引起了一场豆腐仗。第二年参加上年豆腐仗的村民又喜添男丁,村民们认为是豆腐仗带来的人丁兴旺,此后每年正月十三给祠堂上灯时都由丁头组织打豆腐仗,至今已经发展成全村老少全部参与的豆腐节。“豆腐节”首先于年初八或初九开新丁会,由丁头(这一年最先出生的男丁是头丁,其父亲就是丁头)组织。农历正月十三之……[详细]
牛节
  牛节汉族多数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节。这天,用枫树叶煮乌色糯火饭,先用菜叶包一团喂牛,同时念诵:“牛呀牛,你幸苦,好好吃饱肚;牛呀牛,你能干,犁田粑地是硬汉。”待牛吃饭后,主人牵牛下河洗澡,之后放到预先选好的草地上让牛饱食一天。这天,决不用牛劳作。南乡壮族以四月八日为“牛王节”,这天打扫牛栏,并在住房大门头和牛栏门头插枫树枝,在牛栏门口祭奉牛王。养水牛的以枫树蕊作汁蒸黑色糯米饭,养黄牛的则以山羌根块捶烂取汁蒸黄色糯米饭,除用菜叶包糯米饭喂牛外,还灌一杯糯米洒给牛吃。水口乡汉族四月八日除吃“乌米饭”外……[详细]
潮州凤凰山畲族招兵节
  潮州凤凰山是粤外所有畲族公认的民族发祥地和始祖居住地。潮州凤凰山畲族招兵节是畲族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一个以祭祀、祈祷为主要形式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民俗活动。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较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潮州凤凰山的畲族“招兵节”和图腾文化是畲族文化的结晶,是组成整个畲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历史上“招兵节”是位于凤凰山各畲族村每隔三至五年举行一次,于冬至前后三天请法师择吉日举行。据了解,这个活动现仅存于潮州的凤凰山区的畲族。整个活动头尾三天连续,共有二十八个项目……[详细]
苗族杀鱼节
  苗胞独特的盛大节日。每年清明节前后,由苗胞扑克发组织的有上万人参加的杀鱼活动。活动在开阳、贵定、龙里、福泉四县交界的清水江约10公里的河段举行。是日,四县沿江各寨苗胞由“渔头”(领头人)率领举寨出动,男子找叉背药(春好的化香树叶),妇女身着盛装,肩挑“亚米”(鱼饭)、米洒齐集于江岸,形成数公里长的人墙。渔头一声令下,投药人便将包一齐投入江中。不一会儿,只见钢叉飞刺,一条条大鱼被杀起,欢呼声此起彼伏。夜幕降临,苗胞们架火煮钎,相互在歌声中名敬酒,预祝当年吉祥顺利和取得好收成。未婚男女双双藏入夜幕,……[详细]
  在榕江县北部的,两汪乡的空伸、空烈一带居住着数百户苗族同胞,这支苗族,妇女头裹锥形头帕,身着百褶裙,长仅有16厘米左右,被誉为世界超短裙故乡。这支苗族勤劳手巧,她们所做的裙子,除绣花丝线和衬底用的绸缎外,均为自种的棉花,自纺成纱、自织成布,白染自缝而成。所穿的衣服袖口大而短,领口满襟,多数镶有色彩艳丽的栏干和绣有精美的图案,穿着古朴、大方、潇洒。青年妇女还配上一副绣有精巧鲜活的鱼、虫、花、草等图案的围腰布,抄上腰间,风姿绰约,犹如天鹅秀态、芙蓉出水、天仙玉女,与世争奇斗艳,加上银核,银花鬓夹,银……[详细]
  恩施“社节”社祭,是我国古代最重要和最隆重的农事祭日,秋社衰微很早,春社遗风只在湖北恩施等部分少数民族行区残存。“恩施社节”,恩施人称为”过社”,是每年必过的岁令节日,主要有”吃社饭”和”拦社”两大内容,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社日前,即社期内进行,具有原始性、神秘性、民族性、地域性,完全自然传承。“吃社饭”,即采摘野生香蒿,经切碎、搓揉去苦水、焙干成社菜,与腊肉丁、豆干丁、野葱、大蒜苗、糯米、粘米等混合蒸熟成社饭,请亲朋好友合聚品食,并相互馈赠,此俗源自古人社祭,社饭原是敬祀土地神的饭,现演变……[详细]
  拉扎”节在甘肃省莲花山地域的方言中简称“拉扎”,也叫节令,“拉扎节”流行于康乐、临洮、渭源等地的部分乡镇村寨,这是一个仅次于春节的又一个隆重的节日。“拉扎”实际上是藏传节日,在藏语里就是“山神”的意思。是祭祀山神、祈求风调雨顺、避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节日。这一天各村各庄的人们要宰杀牛羊、摆上新面盘馍等供品来祭祀山神,也叫“攒拉扎”。其主要活动就是“跳神”,感谢山神一年来对其“管辖”范围内五谷和生灵的保护。由于气候的不同,庄稼收获的前后时间不同,各县各庄各村的“拉扎节”时间也不一样。从农历的八月……[详细]
  “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嫩竹长,我和嫩竹一样长……”“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这首童谣描述的是西充正月十四日夜孩子们摇嫩竹和送蛴蟆的风俗。按老一辈人说,很久很久以前,川北一带春夏时节常闹“蛴蟆瘟”,大人小孩咳嗽不止,甚至咳得喉咙出血。祖辈们为了祈求平安就兴起了十四夜送蛴蟆这个习俗,年年如是,成了传统习俗。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五十年代,正月十四那天不仅是小年,还是孩子们的欢乐节日。早饭后,同院子的小伙伴相邀去竹林选竹子做蛴蟆灯。选竹得有讲究,专选不粗也不大的一年青嫩竹,好……[详细]
  月半节恩施土家人十分重视过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月半又称“中元节”、“鬼节”、“亡人节”,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以纸钱封包,写上已故亲人的名字,在屋外烧掉,并大声呼喊亲人,表示哀悼,以示敬送银钱。当然这是迷信活动。月半原为农历七月十二,但因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所以在时间上造成“婆家过月半走不开,娘家过月半必须去”的矛盾,于是把七月初一到十二均定为过月半。但大部分人家还是在七月十二这天过月半。你信吗?在乡村月半期间,常有一种类似蝗虫的蚂蚱从外面飞过屋内,那些老人们会说:“……[详细]
  居住在群山起伏,重峦叠嶂的榕江县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许许多多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这些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当独特,且很多,但最隆重、最古朴独特的要算是苗族“牯脏节”了。关于苗族牯脏节(有的亦称为“祭祖节”、“祭鼓节”、“鼓社节”等),还有个神奇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居住在“嘎良”(苗族称现在的榕江县古州城关、车江一带为“嘎良”)的一对苗族夫妇,男的叫固曦,女的叫务欧。有年冬天,寨上吃“牯脏”祭祖时,固曦和务欧两夫妇为使人们欢乐,专门叫自己的女儿阿蓉和寨上的小伙子老拱跳芦笙舞。阿蓉是个非常……[详细]
  元宵节,古时也叫“上元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我国古人曾用正月十五的夜月、风云来占测雨水,预卜庄稼的丰歉,占测的同时对主管雨水的神祗要进行祭祀。点灯燃薪是祭祀中必不可少的仪式。人们还把这几天挂出的灯叫“占岁灯”。这种民俗至今仍沿袭在民间。有些史料记载,元宵张灯始于东汉佛教的传入。佛信者把火光比作佛的神威,灯也就成了佛前的供具之一。据传说,释迦牟尼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十二月三十日,即东土正月十五,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燃灯法会。于是,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开始,燃灯之风大兴。民间传说,正……[详细]
  “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是兴仁县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初八,下值稻谷黄熟收割季节,县境及周边的苗族同胞,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家家户户杀鸡宰鸭,烤一锅热腾腾新糯米酒,煮一甑香喷喷花糯为饭,或邀请客人,或走亲访友。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佩带华丽首饰,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源于一个美丽的苗族民间传说。相传远古时代,天降大雨,百日不绝,大地一片1,生灵涂炭。唯有勤劳勇敢的苗家少年阿衣和美丽善良的阿兰姑娘带着忠实的猎狗阿嘎寄身于一只大木盆里,随波漂泊......洪水退了……[详细]
  青岛国际啤酒节始创于1991年,每年在青岛的黄金旅游季节8月的第二个周末开幕,为期16天。节日由国家有关部委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融旅游、文化、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节庆活动。青岛国际啤酒节是以啤酒为媒介,融经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大型节庆活动。是亚洲最大的啤酒盛会。自举办以来,历届都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的啤酒厂家参加,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达百余万人。1994年,坐落在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的青岛国际啤酒城建成,占地35公顷,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成为青岛国际啤酒节的永久性场所。……[详细]
  墨西哥的土著居民为纪念去世的亲人与至爱,每年十月末到十一月初举办亡灵节,此时亡灵短暂地返回人间,也是墨西哥最重要的农作物玉米成熟的季节。家人将花瓣、蜡烛和供品放在从墓地通往家里的路上,以方便死者灵魂回归的旅程。墓地和家庭祭坛装点着各种手工艺品、鲜花,及纸人,摆放着精心烹制的死者喜爱的菜肴。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得非常精细,因为老百姓相信,根据祭祀办得是否认真,死者会给家人带来繁荣(如玉米丰收),也可能带来不幸(疾病、事故、经济困难等)。死者按照死亡原因、年龄、性别,和生前职业的不同,被分为若干类别,……[详细]
  渔灯节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蓬莱沿海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流传于辖区内十几个渔村。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在庙前搭台唱戏及锣鼓、秧歌、舞龙等亦是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渔灯节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而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灯节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渔民特有的传统民俗节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辖区内有山后初家、芦洋、八角等十几个渔村。渔灯节是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出来的一个专属渔民的节日。每年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