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唐吊丝灯是活跃在永丰县陶唐乡民间灯彩的一种。所谓吊丝灯,是指灯内各种故事人偶造型,用少女头发丝悬吊在灯内支架上并能灵动旋转而得名。随着时间的推移,陶唐吊丝灯逐渐从静观灯向耍灯功能转移。在灯彩活动中,每每和龙灯、狮灯、彩船灯同台表演、同巷1,而且往往作为农村社火灯会的前导灯。出灯之时,吊丝灯在前,狮灯、龙灯和其他灯彩鱼贯而行。这时鼓乐齐鸣、鞭炮轰响,龙腾虎跃、载歌载舞,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吊丝灯能灵活的利用少女的发丝带动悬挂在六角台面里的人偶,能演绎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故事人偶形象大都取材于我国的……[详细] |
据《峡江严氏族谱》记载:浙江桐庐严氏第二十二世严陶为峡江米粉的创始人,1368年,陶公的曾孙严日勤移居峡江龙下村,以制米粉为业,600余年来,这一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一直在龙下严氏一族以家传或师承方式世代传承,至今仍有12户龙下严氏第三十四世族人承袭祖业,坚持用传统方法生产米粉。龙下村也成为峡江传统米粉的主要产地。在《峡江县志》第十五篇“土特产”第一章“农副产品”第一节中有记载。峡江米粉洁白细嫩、柔滑爽口、久煮不糊、久炒不碎、余香绵绵,以其独特的食品风格而久负盛名。……[详细] |
安福火腿是与金华火腿并称的著名火腿品牌。据《辞海》记载,与金华火腿相比,安福火腿生产制作的历史更为久远。安福火腿源于先秦祭祀的“胙肉”。安福武功山历来为道教胜地,受故楚巫风影响,乡民常用猪蹄“胙肉”作供品敬献神灵。祭神后,习惯将“胙肉”加盐腌制,挂在灶前熏燎,以备来客之需,这样“胙肉”便成了“火肘”,俗称“烟熏腿”。至今安福老俵仍称“火腿”为“火肘”。安福四乡腌制火腿的技艺,代代传承,相沿成俗。传统制作技艺主要流传在泸水河和陈山河流域一带,以东乡的枫田,南乡的洲湖、金田,西乡的严田、洋溪,北乡的……[详细] |
横峰葛粉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葛源葛粉加工技艺历史悠久,系采自山中豆科藤本植物葛的根茎,经水磨而澄取的淀粉。根据《横峰县志》记载:“隋末唐初,苏、冯二姓定居于盛产野葛的溪水源头,就开始采掘葛粉。”因横峰葛粉具有洁白晶莹、消暑祛火、润喉清肺、清热解毒等特点,明、清两朝葛源葛粉曾作为贡品贡奉朝廷。葛根易种,易加工,又是纳凉佳品,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卷七记载:“(葛根)味甘、辛,性平无毒。主消渴、大热,哎吐,诸痹,起阴风,解诸毒。”具有升阳解饥、透疹止泻、除烦止渴、增加脑及冠动脉的血流量、……[详细] |
贵溪錾铜雕刻技艺(第四批省级)铜雕工艺是我国流传甚早且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长期以来,经过各代艺人们的不懈努力,精湛的铜錾技艺的结晶尽情发挥在饰满层层叠叠繁缛历美感图放的铜器上,在享受美的艺术中充分彰显其古色古韵,纹饰清晰、形象传神、新颖别致集为一体的艺术魅力。现代铜雕工艺是优秀的文化结合现代艺术风格的一种延续和发挥。它即传承了古典金属装饰艺术的时代风格而又体现了当今社会文化的美学追求,是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完美融合的一种纯手工技艺。贵溪铜之道工艺有限公司在吸收、发挥传统铜雕技术的基础上,经……[详细] |
莲花血鸭烹调技艺(第三批省级)“莲花炒血鸭”始于南宋末年,数百年来,一直为县民所喜食。“莲花血鸭”对原料要求高,烹调技术独特精湛,因而代代相传,并流传至各地。“莲花血鸭”作为江西省民间特色菜之一,声名远播,是莲花唯一上了国宴的佳肴。“莲花血鸭”店遍及祖国大江南北,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既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也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详细] |
安源灯彩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安源灯彩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工艺起源于明代,清乾隆年间以后,境内已经盛行灯彩表演活动,民间灯彩多姿多彩,有龙灯、狮灯、牛带茶灯龙、凤花灯、蚌壳灯、鲤鱼灯、走马灯等。……[详细] |
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婺源纸伞制作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其尤以婺源甲路所产纸伞最为有名,素有“金溪斗笠甲路伞”之誉。康熙年间所修《县志》即已将甲路伞列入《货属篇》。民国二十五年(1936),“甲路纸伞”被选为国际博览会展品。婺源纸伞制作工序全为手工,取材用料考究、独特,综合应用了力学、材料学、机构学原理。制作技艺古朴,造型美观大方,运用活动的节点替代固定的节点结构,钻孔穿线的连接与竹销钉连接配合,并应用楔配合自锁机构来锁定展开结构。伞面皮纸吸墨性强,类似书画宣纸,艺人于其上题……[详细] |
浮梁功夫红茶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严台村天祥茶号工夫红茶制作技艺,随着红茶生产的发展而传承和改进。严台村是位于浮梁县东北部的一个自然村,它的东、北、西三面都与安徽省祁门县境毗邻,村周高山重叠,森林茂密,其地形、地貌和良好的气候、土壤最宜于茶叶种植。据资料载,清道光年间,这里有优质茶园4000余亩,为这里红茶生产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使这里的茶叶生产一百余年久盛不衰。它的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在当时整个祁红茶区是手屈一指的。严台天祥茶号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以它技艺的独创性、技艺的科学性和技艺规程的严谨性形成……[详细] |
鄱阳灌芯糖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鄱阳草本灌芯糖是一种经手工技艺精制而成的传统食品,外形为圆柱形,长短可自由截取,形似香烟。外层为一层薄薄的麦芽糖皮,里层包着主要由:糯米、小麦、植物油、黑芝麻以及姜、陈皮、桂花、茴香等多种材料制作而成的芯料,是一种古老传统低糖生态食品。鄱阳灌芯糖自西汉创制以来,在历代传承演变过程中,漫长时期的家家户户制作,制作艺人的不断创作改进和发展,工艺逐步趋于完善,并流传到鄱阳周边的乐平、万年、余干、弋阳等县市的部分乡村,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传统食品。2010年6月,鄱……[详细] |
余干县古埠镇盆栽烟花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余干县古埠镇“盆栽烟花”是一种大型烟花组合,综合了炮竹与烟花的多种技术精华。古埠盆栽烟花系清末民初由第一代传人黄启明发掘传承,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二代传人黄启明之子黄科喜曾被请到南昌燃放,轰动省城。后来第三代传人黄深泉又进行了改进,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独树一帜的烟花。盆栽烟花制作融合了建筑造型、扎架工艺、雕刻美术、化工火烟等多门工艺技巧。将众多设计有不同戏剧故事和人物的烟花塔架,码放在一个直径一米多、高度一米的圆柱状篾盆里,制作极其精细……[详细] |
井冈翠绿茶制作技艺主要在井冈山桐木岭,茨坪、黄坳、下七等地流传。其制作工艺传统,流程复杂,标准精细,是传统手工制茶的典型之一。井冈翠绿茶生产约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是“石姬茶”。在井冈山一带,流传着一个《石姬茶》的美丽传说,说是石姬本玉帝身旁的小侍女,因失手打碎玉帝一个玉杯而被贬下凡间,降临到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的井冈山,并种植茶树,制作出了石姬茶。据《龙泉县志·风物》记载,石姬乃广东人,于元末明初时从广东迁至井冈山桐木岭一带,以制作茶叶为生。石姬制茶经验丰富、技艺精湛,从茶叶采摘到加工成品全……[详细] |
横峰兴安酥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兴安酥(历史上横峰称兴安县),又名芋头糖。最早明朝就生产于葛源,是葛源的传统食品,故又名葛源芋头糖。是一种用上等糯米掺和芋头,外裹芝麻、白糖、茶油等原料制成的食品。因为其选料精致、糯甜可口、酥松香脆而久负盛名,而且葛源的芋头糖,别处无法效仿,即使用同样的原料、同样的方法,制出来也及不上葛源芋头糖。原因是葛源的糯米好,葛源前山村一带山高水冷,生产时间长,种植的糯谷具有质白、软粘的特点。所以葛源生产的兴安酥具有酥、香、脆等特点,进口消融即化,故又名料化糖。《横峰县志》……[详细] |
永修杨氏弹花技艺(第三批省级)弹花,又称弹棉、弹棉花、弹棉絮,是一门传统的谋生手艺。我国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此行业。弹花师傅俗称弹匠,弹匠使用的工具很简单,主要有木质弹弓(上面蹦着一根牛筋做的弦),木槌、铲头和磨盘等。据元代王桢《农书、农器、纩絮门》记载,当时弹棉用的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悬弓来弹皮棉。杨氏弹花在城乡尤其是农村市场潜力很大,是人们冬季御寒保暖的必需品,手工弹出的棉絮属于天然材质,生态环保,并且可经多次弹制翻新使用,节约资源。同时为音乐舞蹈提供良好的艺术编创素材……[详细] |
铅山柳木蒸笼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河口镇历史上被称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素有“八省码头”之称,先人曾用“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来描述河口镇当年经济之发达、市场之繁荣的盛况。河口镇在历史上,曾对江西乃至江西诸省的工商业产生过广泛影响。河口镇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四面八方有传统手工艺技能的手艺人前来落脚谋生。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星村,有一帮会制作柳木蒸笼的、有传统手工艺技能的人来到河口落脚谋生,有的在镇上娶妻生子,于是,制作柳……[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