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兴国鱼丝制作技艺
  兴国鱼丝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兴国这片古老的土地,青山连绵,河网密布,“七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馈赠我们丰富的山珍水产。中国有名的珍贵鱼种“金狮红鲤”即产在兴国。兴国红鲤体型大、全身红色,背部鲜艳美观,两则金黄,肉厚骨细,食味鲜美,营养丰富,即可食用、药用,也可观赏。兴国的草鱼同样产量丰富,肉质鲜美。“兴国鱼丝”即是以草鱼和鲤鱼为主要原料。兴国鱼丝有个别名—“与你相思”。很久很久以前,兴国县有位聪明的女子,嫁给了一位船工为妻。因为丈夫经常出门在外,为让他不贪恋外面的繁华世界,不忘家,便仿效制……[详细]
吉安窑木叶纹黑釉瓷制作技艺
  木叶纹黑釉瓷制作技艺是古吉州窑独创的传统制瓷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工序复杂,其成品形态各异,质朴天成,自古享有“木叶无双”“世之神器”之美誉。该项技艺师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代表了我国古代陶瓷釉面装饰工艺的高超水平,在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木叶纹黑釉瓷的烧制工艺独具匠心,严密科学,堪称陶瓷釉面装饰的一大绝技。原料开采及炼制瓷土经采掘、淘洗、沉淀、炼泥等过程,釉灰用石灰石和植物枝叶迭烧炼制,然后水淘,釉浆用釉灰和含有特殊矿物质成分的陶泥、页岩、风化土等按比例调配而成。坯胎成形后,采用本地原……[详细]
临川篾编技艺
  临川篾编技艺(第三批省级)临川篾编技艺是源自民间竹编技术的民间手工技艺。它集传统的的竹编技术和工艺美术为一体,制作工艺复杂,编织技术要求高,因画面多以吉祥的文字或图案为主,深受群众喜爱;且篾编作品以独特的竹编用具为载体,以独特的手法编织文字图画,是非常珍贵的工艺美术品。临川篾编技艺作品的画面以吉祥的文字(如;福、禄、寿、禧等)和传说故事(如桃园结义、八仙过海、老子对弈、蟠桃献寿等)为内容,色调以竹篾的黄色为基调,或配以红色以表现吉祥喜庆,或配以黑色以表现古朴凝重,字体方圆有致、粗细合体,人物则形……[详细]
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
  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历史久远。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制作食用灰水粄的习俗。由于其香脆可口,柔软而有韧性,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韭菜、大蒜,食用时佐以米酸酒、姜末、辣椒,因而吃后能起到壮阳补肾、健胃消食、软化血管、驱除风寒感冒之功效。故成为定南客家民间最常食用的特色小吃及走亲访友馈赠之佳品。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源自南宋时期。当时,中原地区战火连天,大批北方、江淮难民迁徙赣南,到达定南后,发现这里气候四季阴湿多雨、瘴气袭人,很容易得伤风减冒和风湿类等疾病。而由于当时医疗……[详细]
东山黄金漆画技艺
  黄金漆画,俗称溜金画,乃选取福建闻名的漆料和上等的金箔作为基本材料,在被装饰的木板或竹器上多次上大漆,再上退光漆,反复磨光之后,再用退光漆在其表面描绘出人物、动物、花卉、山水等各种图画,最后用金箔施行贴金。它多用于寺庙宫观木构件、古式木质家具的装饰,具有光彩夺人、久不褪色的特点。由于漆料优良,漆艺高超,对被漆的物件具有良好的保护和装饰作用。……[详细]
广昌白莲生产技艺与习俗
  广昌白莲生产技艺与习俗(第二批省级)莲,属睡莲科,又称荷花,古代亦称芙蓉、芙蕖、菡萏等。广昌白莲种植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始于唐代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明正德《建昌府志》载:“白莲池在广昌县西南五十里,唐仪凤间居民曾延种红莲,其中数年变为白,于白莲中得金范观音像,后一年,白莲又变为碧”。清同治《广昌县志》也载有“满县花枝放呈祥”的描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境,每年的夏秋之际在广昌随处可见。广昌白莲传统生产技艺自隋唐起源,经历代传承与发展,逐步形成……[详细]
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
  陶瓷红色釉的生产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成熟于明代,永乐时红釉有鲜红为宝之称,宣德红釉更为盛名,被列为皇室用品。“满堂红”陶瓷高温颜色釉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有史料记载的传承关系可追溯到清朝末年。根据<<九村刘氏族谱>>记载,清末刘氏家族人员运用当地资源和当时引进的进口化工颜料,开发出第一代“满堂红”高温颜色釉陶瓷,其颜色鲜红、色相纯正,釉面光润、细腻,产品的品质是古代的红色釉瓷和当时市上的红色釉瓷器不能相比的。它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如今刘权辉传承家族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成果,结合新的……[详细]
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
  客家人戴凉帽的习俗,从北宋年间就有苏东坡的“苏公笠”记载,至今近一千年。甘坑凉帽的制作从清朝嘉庆年开始也有两百年历史。早年甘坑凉帽村始祖张锦超学到从福建长汀府张太婆承传过来的凉帽手艺后,传给子子孙孙以织凉帽为生。甘坑,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往北十公里的山区小山村,村中有座凉帽山。此山种有几百亩“单竹”,该竹很特别,竹头竹尾一样粗大,节间长1米多,易开蔑。甘坑村祖传绝活是师傅用牙“撕蔑”,而且竹蔑需多薄就能“牙咬”撕出多薄,织出的“凉帽顶”竹蔑均匀、轻巧,竹的原色好,花纹图案多变。深圳、香港新界……[详细]
粽子制作技艺(肇庆裹蒸制作技艺)
  裹蒸是肇庆地区著名的传统特产,系历史久远的春节食物。早在汉代,西江两岸城乡居民已有春节包裹蒸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道光《肇庆府志》载:“端州本邑民俗,乡民每于年岁晚,粜新糯,磨新绿豆,猪肉为馅,以冬叶裹之,于宅前垒砖为灶,置宽肚瓦缸于上,用年来积聚之松根树头为薪,火不得间,通宵达旦以为炊。天明,呼儿以尝新。新正携之拜年相馈赠之物。此俗为外邑罕见。”每到春节前夕,肇庆家家户户舂糯米、磨绿豆、洗冬叶包裹蒸,大街小巷都砌起炉灶,火光烛天,极为壮观。清代诗人王仕祯有诗赞肇庆城乡除夕熬煮裹蒸的盛况:“除夕……[详细]
洛阳陈家制鼓技艺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制鼓技艺伴随着我们的祖先最早的狩猎、战争、祭祀等活动,诞生于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洛阳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心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洛阳陈家制鼓技艺与文化,对研究我国鼓文化的起源及发展演变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洛阳陈家制鼓技艺历史悠久,据不完整的陈氏家谱记载,陈家制鼓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明代,其制鼓传人至今已至第十九代。经过历代传人的研究探索,形成了纯手工制作、用料讲究、工序精细、技术独特,制鼓品种多、鼓音纯正、美观耐用等特点,是我国北派制鼓技艺的典型代表。特别是陈家制作的特大型……[详细]
果馔盘盒制作技艺
  荔城区后洋果馔盘盒制作技艺,是指黄石镇后洋吴氏家传的特种技艺。清代乾隆初年,著名艺人吴贤制作的贴金透雕花篮被兴化知府选为贡品,至今还完好保存于故宫博物馆。从清代中叶起,后洋果馔盘盒技艺名播遐迩。其作品以选材考究、造型奇妙、雕工精细为特征,综合运用镂通雕、圆雕、上漆贴金、金漆线描等工艺,成为一种极其珍贵的艺术品。其用途广泛,即可作为传统祭祀活动中用于盛放祭品的器物,又可作为富裕之家置放水果和干点的器具,还被艺术品收藏家视为宝物。2010年11月,《后洋果馔盘盒制作技艺》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详细]
诏安彩扎技艺
  彩扎技艺是诏安县的传统民间工艺,源于清朝末年。清末彩扎技艺传承人林裕后在诏安县东关街创办有彩绸庄,其彩扎技艺不仅传承了清代民间工艺特色,而且吸收了历代名师、名匠的制作技艺精髓,同时还吸纳了广东潮汕一带的工艺风格。庆源号彩绸庄的第二代传承人林仕恩、第三代传承人林福经、第四代传承人林养生均对彩扎技艺有扎实的传承和苦心的经营,使彩绸庄老字号传承百年而继有发展。诏安彩扎拥有繁复的工艺,用料考究,工艺流程也较复杂。其根据不同的彩扎对象选用竹、木、藤、篾片、铜、铁、铝片条等为工艺品的骨骼,扎出物体的骨骼构架……[详细]
章贡区客家菜制作技艺
  章贡区客家菜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赣州是客家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章贡区作为赣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赣州客家菜主要代表性地区,历史上餐饮业就很发达,唐、宋设有驿站、伙店,清末民国时期发展很快。赣州市章贡区客家菜源远流长,它源于中原,更是中原传统文化与赣州当地土著文化交融的结果,还有着在借鉴中创新的时代特征。史料证明,春秋战国时为赣州饮食文化的萌芽期,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中原饮食习惯与百越土著习俗的长期融合中,特别是随着客家地区(赣南、闽西、粤东)内部文化交流的增加,赣州章贡区客家菜逐……[详细]
南昌塔城豆鼓制作技艺
  豆豉是江南百姓十分喜爱的传统食品,出产地众多,南昌地区中首推南昌县塔城乡豆豉品质量佳。《楚辞·招魂》中有“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的诗句。这里的“大苦”,据说就是豆豉。至今,江西人还有爱吃豆豉的习惯,如“稻香园豆豉”,就是地方名优特产之一。塔城豆豉手工精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塔城豆豉第二十一代传人李保根介绍:宋末元初始创制豆豉为业,经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方风味特产“塔城豆豉”。工艺考究细致,不含任何人工防腐剂,具有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口感宜人、风味独特的显著特点,豆豉一直……[详细]
汀溪珠光青瓷烧制技艺
  厦门同安汀溪窑,又称“同安窑”,以烧造“珠光青瓷”而闻名于世。汀溪窑址发现于1956年,位于厦门同安区汀溪水库,烧造时期为北宋直至元代末期,是宋元时期南方青瓷窑址的重要代表。同安汀溪窑所产之珠光青瓷还是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的外销瓷,其销往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以及南亚、西亚甚至远达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地中海沿岸都能见到“同安窑系青瓷”的踪迹,而其中,同安窑系青瓷以流传日本数量为最多。同安汀溪窑珠光青瓷的器形有碗、碟、瓶、罐、洗、钵等,其制品胎体为灰白或白色,釉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