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客家酸酒鸭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具有食用、药用、瘦身、可预防常见疾病价值、定南客家“第一菜”美誉的“定南客家酸酒鸭”(又名酸辣鸭),其制作技艺在定南县域内传承了800多年历史,成为了定南客家民间手工技艺的一枝独秀。定南客家酸酒鸭的制作技艺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选取当地饲养的瘦肉型菜鸭,杀后净毛清膛洗净;2、将鸭放入锅里煮熟,但不得蒸煮太久,以保其色、香、味俱全;3、起锅后,将熟鸭切成块状,摆放于盘中;4、将准备好的姜末、辣椒末、蒜末、食盐和当地盛产的纯正糯米酸酒等佐料放之碗中(俗称酸辣碗)搅……[详细] |
定南客家酸菜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定南客家酸菜(俗称‘擦菜’)的制作技艺”始于南宋。由于定南气候因素,决定了当地人喜吃碱性米制食品,而定南客家酸菜具有开胃、消食、生津止渴、价廉味美、经济实惠价值等特征,故对人体肠胃能起到酸碱中和作用,有利于健康。因此,客家酸菜早已成为了定南客家人一日三餐的主要小吃精品。该制作技艺在当地祖辈相传了800多年历史,早已成为了当地民俗。如今远销赣、粤、闽、港、澳、台等地区的定“南客家酸菜王”就是将定南客家酸菜倒进锅里,加上适量的高级植物食用油—茶油,按比例配以适量的……[详细] |
吉州位于赣江中游、吉泰盆地中心,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盛产大米,酿酒业自古兴盛。《吉安府志》载:吉州自古“蒸酿成风”,酿酒作坊遍布城中,民间娶亲嫁女都要宴请宾客,“会饮而别”。旧时吉州蒸酿的酒,俗称“谷烧”“烧酒”,也就是白酒。堆花酒,相传因民族英雄文天祥赞誉而得名。南宋宝祐初年,青年文天祥在白鹭洲书院求学。一日,他被学友邀去县前街一酒家喝酒。酒保斟酒时,杯中白花层层叠起,醇香四溢。文天祥禁不住连连称赞:“真是好烧酒啊!香气扑鼻,层层堆花!”。后来,文天祥领兵抗元,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兵败被俘……[详细] |
李渡镇,自古就是商贾重镇,也是江西的粮仓,更因精湛的烧酒酿造技艺扬名四方,享有“江南酒乡”的美誉。史载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邓金林、娄宝清二人来李渡办起了第一个前店后坊式的酒作坊。元代,李渡周边乡镇相继出现了一些酒作坊。明代,有建昌和东乡商人梅焕荪、黄德昌联袂来李渡开酒店。清初,酒作坊增至28家。清中叶,邓金林27世孙实现了小粬酿酒向大粬酿酒的突破。李渡烧酒色泽清亮、酒质醇厚、清香四溢、进口甜美、药用价值高,是酒中佳品。早在宋代便以“味醇香清”名噪一时,留下了“王安石闻香下马,晏同叔知味拢船”的千古……[详细] |
中国烹饪,由于原材料生产、烹调方法、风味特点的差别,历史上形成“四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和淮扬菜(苏菜)。黄河流域产生了北方的代表菜“鲁菜”;长江流域产生了长江上游的“川菜”和下游的“淮扬菜”;珠江流域产生了南方的代表菜“粤菜”。四大菜系中,形成最早和影响最大的当属“鲁菜”。鲁菜是山东菜的简称,是胶东福山菜与济南历下菜、曲阜孔府菜的合璧,其重要支柱是以烹饪海鲜为代表的福山风味菜肴。在今邱家庄遗址所遗留下来的锅灶及食用陶器证明,远古“福山人”已经进入烹饪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兴渔盐……[详细] |
寿县八公山乡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八公山南麓,西汉时为淮南国都。山下泉水流光溢彩,清冽甘甜。自古其地盛产大豆,山民就有用山中泉水磨豆、喝豆浆的习惯。淮南王刘安入乡随俗,并在长期的修道炼丹中,发明了豆腐。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谢绰拾遗》也记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刘安,始传其术于世。”陆游诗云:“拭盘推连展,洗釜煮黎祁”。描述了当时做豆腐的技艺流程。寿县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艺,经汉淮南王刘安宫廷流传于民间后,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经技师……[详细] |
绍兴石桥营造技艺是杭州省绍兴市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之一。绍兴最早的桥梁,见之于史籍记载的为灵汜桥,始建于越王勾践之时。此后,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至清,代有新建,代有重建。绍兴桥梁量多面广,据1993年底统计,全市有桥10610座,誉为“万桥市”。绍兴古桥营造技艺高超。绍兴的古桥营造技艺应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的浮桥和木梁桥,越国时期,因铁质工具的出现,使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运用到古桥营造中。至汉代,石拱建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唐宋时期桥梁营造技艺不断提高。清……[详细] |
广州彩瓷又称织金彩瓷,简称广彩,是在白瓷胎面绘制色彩斑斓的图案,烧烘而成的瓷器艺术。广彩瓷烧制技艺始于清康熙中晚期,雍正时已初具风貌,成熟于乾嘉年间,此后至清末更显繁盛。清中叶以后,因融入了西洋工艺,广彩尤受西方青睐。广州彩瓷始为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广彩初露峥嵘,就成为清宫贡品,现北京故宫仍藏有乾隆时的作品《品碗》《凸珠琵琶瓶》。广州彩瓷制作工艺包括选瓷、设计、描线、填色、织金、封金斗彩、烧烘7个环节,其中有许多特殊要求和独特技艺。……[详细] |
走马灯又称“跑马灯”,有的地方称为“转灯”。是古代节庆活动的一种比较高雅别致的灯彩类型。常见于元旦、元宵、中秋等节日庆贺活动场所。此灯彩虽然历史悠久,但能够制作的工艺人为数不多。在江西新建县昌邑乡、联圩乡及鄱湖地区一带,“走马灯”虽谈不止盛行,但颇受民众喜爱和青睐。“新建走马灯”地域特色比较浓厚,其造型呈圆柱形,多棱多面,其表一般用白纸糊成,点燃灯笼内蜡烛或油灯,由于热气流的冲击产生动力,从而带动轮轴,致使轮轴下的各类剪纸动物(以马为主)旋转起来,同时在灯光的映照下,外表呈现“骏马奔腾”的阴影图……[详细] |
有“绿色黄金”之誉的屯溪绿茶,以“叶绿、汤清、香醇、味厚”四绝闻名天下。“屯绿”主要分布在古徽州,因为当时休、歙、婺茶商大部集中在屯溪开设茶号,毛茶都集中在屯溪精制,由新安江运往上海出口国外,故称“屯溪绿茶”,简称“屯绿”。屯绿制作可分三十七道工序,有几百种变化,须经十四天方可制成。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难为现代技术所代替,是一份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清末民初,“屯绿”工艺为全国绿茶之最。茶工们必须掌握好“好茶粗做,粗茶细做”的原则,配置好紧门筛(取料规格的号头筛),才能做到“不屈料、……[详细] |
四川盆地西北部向藏东高原过度的高山峡谷地带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羌族最主要的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详细] |
徽州地区自古以来不仅文风昌盛,而且盛产文房四宝。徽笔,又名“汪伯立笔”“新安笔”徽州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徽州(今黄山市)而得名。始创于北宋年间,据《新安志》记载:北宋年间,汪伯立在歙州府治创办“四宝堂”,四宝俱产,尤以毛笔著称于世。至南宋理宗时,谢暨知徽州,又曾以汪伯立笔与澄心堂纸、李廷珪墨和婺源枣心砚一同入贡。至此,徽笔多以上供,历代产量极少,虽然曾有多种套笔,但均深藏于宫廷内府,鲜为人知,流传至今的实物甚少。徽笔制作过程中讲究选料上乘,制作精细。选料大至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笔头材料的选择,一个……[详细] |
锡器制作在岱山当地称“打鑞”,制品称“鑞器”。锡器多用于庙宇佛寺、民间祭祀、婚嫁用品等。也有用高纯度的锡制成茶具、锡瓶、酒壶等生活用品类的器皿。桥头锡器在舟山整个地区享有盛名。有百年老店之称的“刘新茂锡店”创建于清末民国初期,其技艺家传至今,现有其孙刘小谜、刘永久及其徒刘生平仍从事“打鑞”。桥头锡器制作工艺流程复杂,一件成品制作要经过熔锡、压片、裁料、造型、焊接、锉磨、刮光、雕刻、擦亮等近十道工序。锡器制作的原材料有:锡饼、锡条、铅、焊条等。制作的工具有:尺、圆规、焊枪、土车床、抛光机、钢片、挫……[详细] |
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古时统属越州管辖,故名越窑青瓷。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自东汉开始至宋,延续千余年,有10多道工序,从选土、拉坯、修坯、上釉到烧制,全凭手工艺人长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手感。为了保护和光大越窑青瓷传统烧制工艺,2011年5月国务院并将其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详细] |
早在宋代,泉州民间就已有酿酒。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九“物产”记载:“泉中常饮,唯醇酒,即宋之醇酬及今老酝,其酿法极多,名果佳花皆供糟,最胜者为金蒲五月春。”《泉州市志》载:道光年间(1821~1850),永春人郭信春秘制“春生堂”药酒。清代,春生堂秘制酒成为闽南地区著名的药酒,至今已180多年。“春生堂”秘制酒采用党参、川芎、沉香、原豆叩、砂仁、肉桂、当归、熟地等三十余味名贵药材经浸、熬、煮提炼组合,配以陈年高粱酒、优质米酒精制而成。其传统酿制流程为:用刀把药材破碎,用白酒在缸中浸药,用水火君药……[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