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蜜桔栽培技艺(第一批省级) 南丰蜜桔源出乳桔,因南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雨量丰沛,土质松软,是南丰蜜桔栽培得以周而复始的理想地理条件。唐代以前,南丰已出产朱桔。唐宋以来,南丰蜜桔被历代朝廷列为贡品,故有“贡桔”之称。经过千年培育,虽出自乳桔,南丰蜜桔却具有新的性状,味更甜美,高糖低酸,香气浓郁,在桔中独具特色,因此称为“蜜桔””。作为一种优良的柑桔品种,南丰蜜桔长势强劲,树高3.5—4.5米,冠径5-6米,一般成年树株产75-125公斤,最高株产达625公斤,经济寿命可达70年以上……[详细] |
六安瓜片的外形似瓜子表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根据六安史志记载和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所列名品,六安瓜片出现在清中叶,是由六安茶中的“绿大茶”演变而来。清朝,六安瓜片列为名品入贡。六安瓜片采制过程分为采摘、扳片、炒生锅、炒熟锅、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七道工艺,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拉老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对形成六安瓜片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最大。……[详细] |
黄泽镇的戏剧服装制作,与150多年前流入该地的“目莲戏”有着历史渊源。早在上世纪30年代,黄泽镇前良村已有目莲戏戏班,镇上有位叫田舍旺(已故)的,为适应目莲戏班办起一家自己姓名为店号的“田舍旺”戏剧服装作坊兼商店,40多年来(至“文革”破四旧停业),产品销往上海等地,受戏班班主的欢迎。“文革”时,“田舍旺”作坊停业后,技工流散社会。自“古装戏”重新登台后,黄泽镇渔溪村李伯汀、李梅庆看准传统手工技艺(戏服)大量需求的市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邀了原戏服盔头技工在渔溪村办起村办戏剧服装厂,由于经营不……[详细] |
宣笔乃文房四宝之首,其制作技艺始于秦代,盛于唐宋,传承至今已有逾两千年的历史。宣笔原产地为安徽省宣城市,选毫精良、制作精密、装模雅致、毛纯耐用,聚齐毛笔尖圆齐健四德之美,自古至今,深厚文人墨客赞誉。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大将蒙恬和王翦南下伐楚时,路过中山地区(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载,中山地区,宣州区、泾县一带),得到毛纯质佳的兔毫,用它制造第一批改良的秦笔,即紫毫笔。这种以中山兔毫所制秦笔,就是今天宣笔的祖先,所以蒙恬也……[详细] |
羌笛是秦汉战乱年间,由南迁的羌族人民从西部地区携带而来的。据史载,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一世纪由京房加一高音按孔,为五孔。东汉马融在《长笛赋》就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由此推之,羌笛的存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羌笛是一种由两根长约15—20厘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管头插着竹簧的民间竖吹乐器。它最常见为独奏的形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表达的内容广泛,主要传递着人们的思念、向往之情。羌笛的声音常给人以虚幻迷离、动人心魄的感觉。羌族人民常用它……[详细] |
乐石砚产于宿州市。以乐石制砚始于南唐,兴盛于宋代,历来受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所青睐。宋徽宗在一乐石砚上御题“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代大书法家苏轼曾珍藏两方瓦形玉蓉乐石砚其铭曰:“金声玉振,世垂于珍”。宋代米芾《砚史》、高似孙《砚笺》、《四库全书》等对乐石砚均有记载。由于诸多原因,乐石砚雕刻技艺失传数百年之久,80年代初得以再现。乐石砚石质稍硬,刚柔并济,疏密相承,发墨良好,涩而不费笔,滑而不拒墨,“二德兼备”;其声圆润清脆,叩之铮铮,声清如玉;雕刻精湛,因形构图,因色取艺,因纹施技,因质状物,构……[详细] |
奉新土纸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奉新县地属赣西北,自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开始建县,已有2161年的历史,一直以来是一个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业县。自汉晋时期由于当时中原战乱频频,不少北人南迁至奉新,也把当时的农业生产技艺带到了这里。奉新相对较封闭的环境和有效的保护了中国古代千年来的农耕技艺。土纸制作技艺是千余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奉新土纸以嫩竹为主要原料,经过产麻、浸麻、舂麻、抄纸、晒纸这五个步骤制作而成。地处江南的奉新山区竹木资源丰富,为土纸的生产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澡溪、百丈山、柳……[详细] |
马陆篾编竹器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为嘉定一宗特产工艺品。清末民国初,嘉定县城南门至石冈一带不少村民以竹编为业,世代相袭。城南的白墙、周家村、泥桥、棕坊桥、庙前等五个自然村,有142家农户专业从事竹编,占总农户的九成以上。至解放时,篾竹编织人员不下数千户。早期篾竹编织只有生产竹篮、竹箩等生活日常用品,经济实用,深受方圆几十里群众欢迎。后来蔑竹编织制品发展到针线匾、竹丝盘、篾席及一些精巧的工艺鉴赏品等一百余种,编织工艺精湛,式样美观,图文造型富有民族特色。解放后,马陆乡政府组织了石冈竹……[详细] |
清朝顺治年间,众多苏帮酿造技师先后来湘开设酱园,使湖湘酿造业得到空前发展繁荣。江苏苏帮酿造大师董玉和于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来湘开设酱园,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玉和酱园”,原址位于古城小西门,现长沙“玉和园巷”就因此而得名。玉和酱园以玉和醋(俗称玉醋)驰名,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当时民间曾广泛流传“陈年老醋出坛香,‘玉’字封泥走四方”的说法,可见玉和当时的兴盛。到了清朝中晚期至民国初年,玉和醋成为与山西醋、镇江醋齐名的全国三大名醋之一。玉和传统手工技术酿制玉和醋(又称“玉醋”),它是玉和人将……[详细] |
黄连麻糍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黄连麻糍是客家独有的一种传统糕点,也是每年小年前每家必做的一种风味食品。它具有软而不粘,绵韧而坚,味香色好,煎煮皆宜,饱食不腻的特点,是煮汤待客的主要原料,也是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品。黄连麻糍制作技艺包括:浸米、蒸糯饭、打米果、做米果、储藏这五道制作程序,黄连麻糍的的传统制作技术注重用料,以宜丰山区特有的黄连糯为主要原料,以纯天然的黄连柴、黄栀子、山泉为主要配料。而黄连糯米粒粗而短,粘性介于糯米和粳米之间,其产量甚低,且对土、水、肥及气候要求十分严格。稻米和黄连糯的特殊……[详细] |
花垣县地处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面积1108.69平方公里,总人口27.7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78.6%,为全省苗族聚居县之首。花垣山清水秀,险奇秀美,独特的苗族人文环境,承传和发扬了古老的苗族花带。花垣苗族花带,是苗族东部方言苗语区花带的杰出代表。现存的花带起源于古汉书上记载的南蛮“断发纹身,以示与龙蛇同类,免其伤害”的传说。苗族花带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苗族人民民间手工技艺,是苗族人民思维与物质观念的产物,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文化内涵、工艺流程都是为适应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详细] |
宜丰霉豆腐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宜丰霉豆腐又称豆腐乳,其制作工艺古老而独到。宜丰霉豆腐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其制作工艺在选材、浸泡、磨浆、煮浆、霉制、配料、装罐等方面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每年立冬一到,宜丰城乡家家户户都制作霉豆腐,因为立冬到冬至时节制作的腐乳最为正宗。宜丰霉豆腐制作全部选用当地的黄豆、井水、红椒、山茶油等为原材料。对黄豆的挑选十分严格,在大豆浸泡前,还要人工剔除其杂质及霉变大豆。浸泡大豆用水也十分讲究,一定要选用含钙、镁在300PPM以下的井水或山泉水。宜丰霉豆腐制作很注重煮浆……[详细] |
保靖县,地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云贵高原东端,武陵山脉中段,素有“陶城镁都”之称。境内丰富的紫砂泥、镁质瓷泥(黑陶土)、高岭粘土、叶腊石、硅石、硅灰石、长石风等陶瓷资源,为我县发展陶瓷技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陶瓷工业已发展成为我县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主要分布在保靖县境内的迁陵镇、碗米破镇、复兴镇、比耳镇、野竹坪镇压、大妥镇、清水坪镇、毛沟镇、葫芦镇、龙山县、古丈县等同属于云贵高源东端,武陵山脉中段此地形地貌的周边县市。土陶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和材料之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详细] |
万载罗城扎粉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万载罗城手工扎粉为万载知名特产之一,它以色白如银、条素柔韧、入口爽滑而著称。其加工技艺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其主要产地在罗城镇泰溪河两岸的黎明村、罗城村,黎明村上碓、辛家两个自然村是其发源地。这两个村庄座落在美丽的泰溪河畔,有一间12个碓臼的水碓房,其侧又有大片河滩,便于晾晒扎粉,这里既是罗城扎粉的发源地,又是罗城扎粉最有名的产地。罗城手工扎粉名扬宜春市,被广大消费者赞不绝口,其加工技艺非常传统,主要原料是产量高、口感差的稻米,这种大米出粉率高,扎出来的粉口……[详细] |
土陶,在龙山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很厚有民族文化,从我县境内历来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土著先民就制作了灰陶、黄陶、黑陶、白陶、彩陶等古陶器。龙山陶矿资源十分丰富,大都分布在太平山、新城、石羔山、华塘、三元、洗洛、白羊等地,面积高达50多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12%。据《龙山县志》记载:“陶瓷在明清时,颇有盛名,与醴陵窑齐名”,也正是这个时期,龙山土陶从繁荣走向衰退。1958年,县成立国营陶瓷厂后,不断更新改造,使生产效益成倍增加。1980年,成功研制成功紫砂陶,成为全国第三个……[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