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孙文明民间二胡曲及演奏技艺
  孙文明,又名潘旨望,男,1928年农历四月十六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他4岁那年因患天花而双目失明,12岁即拜师学算命,以为谋生之道。13岁起即颠沛流浪,行走各地。1944年,孙文明开始学拉二胡。心灵手巧的孙文明在流浪苏南各地的途中四处求教,潜心钻研,博采众长,在学会了当时民间流行的江南丝竹、戏剧曲牌、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开始追求自己独创性的二胡演奏技巧和艺术风格,并尝试创作二胡新曲。1952年,他转折飘荡来到奉贤,入赘于南桥镇东街光明弄潘家,改名为潘旨望。生活上得到政府和街道组织照顾而渐趋稳定的孙文明创……[详细]
杏花楼广式月饼制作技艺
  中国人过中秋节,由来已久,“中秋”这个词,在中国最早的古书之一《周礼》中已经有“中秋”这词,使用到今,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古往今来,它已在中国人的生活风俗中固定下来,成为每年中秋佳节每个家庭不可缺少之物。月饼在江南一带,似乎还格外具有一种相赠此物,美好祝福的温馨情调。清代中叶的苏州人顾禄在其所撰写的吴地民情风俗的岁月纪《清嘉录》的“卷入.八月”中就有一节写月饼:“人家馈贻月饼,为中秋节物”。十五夜则偕瓜果以供,祭月筵前。祁启萼《月饼》诗云:“中秋节物未为低,火汉罗罗处爊齐。一样饼师新制得,佳……[详细]
畲族彩带编织技艺
  畲族彩带编织技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彩带是畲族传统的手工艺织品,既是美化衣着的装饰物,以及用作腰带、背带等的生活实用品,还是畲族青年男女定情信物、定亲回礼和驱邪祝福的吉祥物,定亲时,不论男方送什么礼物,姑娘回礼必需有自己织的彩带。畲族花带,亦称“山哈带”,又称“花带”,“字带”,为畲族吉祥物,也是畲族传统手工业品之一。勤劳智慧的畲族妇女人八九岁起,就跟着母亲和姊姊学习编织。在屋内,她们把丝线的一端拴在屋柱上,桌档或凳子上,另一端扎自已的腰间,双手轻快地提压带扣和穿梭。在野外,劳动歇力时,便在……[详细]
黄山八面厅营造技艺
  义乌上溪镇黄山村八面厅原名振声堂,始建于嘉庆元年,竣工于嘉庆18年,历经18年才建成。因厅里有八个厅堂、七个天井、八竖旗杆和外墙四周有八头门户出入而俗称八面厅。八面厅是宗祠与住所相结合的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建筑,坐西南朝东北,占地2908平方米。布局结构独特,以一条中轴线与两条横轴线构成八面厅的主体建筑和附体建筑。中轴线上依次分布有花厅(花园)、门厅、大厅和堂楼,是陈氏家族举行祭祀、聚会和各种典礼的场所。横轴线上南北两侧分别有两个三合院,为陈氏家人居住用房。黄山八面厅设计者将花园置于整个建筑群的前……[详细]
灯彩(乐清首饰龙)
  首饰龙民间俗称为“龙船灯”,起源于明代。依照鱼船结构,整个首架是以一条弧形木条做基础,上面用竹条和篾丝糊纸扎成一只龙船。全长4.5米,高3米,宽2米,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龙身有5至7层楼楼阁,置亭台70多座,80多出戏曲的300多个人物造型,设有木质传动装置,用手摇动即能活动起来,配以灯光。每到元宵节时,龙船灯便和其它龙灯一起出来活动。活动时间一般是从正月初十开始至十六,一共七昼夜。人们扛着首饰龙,到各村各家巡游,并敲着大锣大鼓,演唱着吉祥颂词。到第七夜,各村的首饰龙照例要集中到附近的一处庙……[详细]
朵云轩木板水印技艺
  “镂象于木,印之素纸”的传统木版水印艺术源于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木版水印技艺就已经相当成熟,从流传于世的中国唐代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制的《金刚般若经》插图扉页来看,无论刻版还是印制都已有相当的水平。宋元以来,用木版水印作书籍插图,极为流行,到了明代更盛极一时。特别是到了明末,“饾版”和“拱花”等复杂的套版叠印工艺被广泛采用,木版水印在工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技法随后在民间广为流传,用以印制谱笺小品和民间年画等美术品,成为中国特有的复制传……[详细]
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
  衢州建城已有1800年历史,位于钱塘江上游,闽、浙、赣、皖四省毗邻之处,素为“四省通衢”“五路总头”的水陆交通枢纽,是江浙及北方各地至赣、闽及西转数省的通道,是兵家必争之地,成为来往于衢州的达官、名将、商贾、侠客流动集居之地。“邵永丰麻饼”即故时的“胡麻饼”,早在唐朝,由商人样学京都而传入衢州,鼎盛于清代。一百多年来,邵永丰麻饼经过数代传人的不懈努力,得以传承和发展。邵永丰麻饼以其独特的传统制作工艺和双面上麻白炭炉烘烤工艺而闻名。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寓居衢州时曾诗咏麻饼:“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详细]
蓝花布印染技艺
  蓝花布印染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门融生活与艺术于一体的技艺,早在《光绪仙居县志》就有记载。蓝花布印染在汉晋期间就传入浙江仙居,经历唐、宋时期的孕育,到清末至解放初发展至鼎盛时期,蓝印花布品种花样达200多种,目前已搜集建档的有三十多种,抢救保护花版9种。仙居蓝印花布是土生土长的农家一宝,选料独特。布坯为俗称“家机布”的农家自织的土布和俗称为“湖布大布”的机织粗布(湖北产)。面料布质厚重,坚固耐用,用它制成棉被或衣服等越用越软,冬暖夏爽。旧时农家嫁女儿,蓝印花被是必需嫁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仙……[详细]
大王冲佛香制作技艺
  南陵县何湾镇,沿江开放城市——芜湖的西门。南靠革命老区——泾县,西临佛教圣地——九华山,北依铜都——铜陵。何湾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清水秀,民风纯朴。素有“三国故地”、“牡丹之乡”的美誉。历代众多文人墨客,仁人志士钟情于这片沃土,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寓居于何湾寨山,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一千古佳句。明代文武双全的刑部郎中丁镃就出生于这块沃土,并著有《东江集》传于后世。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老的祭祀活动,为大王冲佛香的生产、生存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大王冲佛香生……[详细]
河阳古民居营建技艺
  位于缙云县仙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丽水市缙云河阳村始建于公元932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是个充满魅力的历史文化古村。河阳村至今仍保存着明清古建筑一千五百余间、十五个古祠堂、六个古庙宇、一座清代五孔大桥。走进河阳村,只见“十八间”大院错落有致,青砖白粉墙,马头墙高耸气派,古壁画、古诗词比比皆是;内部画栋雕梁,宽敞明亮。河阳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朱氏历代祖先以耕读传家,重农经商,人才辈出,富甲一方。元两代曾出八位进士,形成“义阳诗派”。现存的一溪两坑之水系、一街五巷的村庄布局乃元……[详细]
保靖竹编制作技艺
  湘西竹编制作技艺(保靖县)湘西盛产竹:山竹、桂竹、水竹、楠竹、绵竹……蕴藏着竹编制品萌生与蕃衍的厚重基础。这里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多有善竹编者。竹编历史已逾千年。酉水岸边保靖县境内崖墓葬中曾发现的竹席残片,就是唐宋时期的遗物。竹编制品已经涉及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筛、箩、簸、箕、篮、篓、筐、架、床、桌、椅、扇……竹编制品三百余种,遍及湘西城乡,深受民众喜爱。竹编多为一地一品。就湘西保靖县而言,比耳、-两地竹编制品以睡簟而闻名,斗笠是马福寨的特产,粗篾背笼和细篾背笼则以普戎的产品最好。比耳竹编技……[详细]
传统加工纸制作技艺
  传统加工纸工艺是我国造纸发展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古代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造纸发展史上亦具一定地位。既使在现当代,仍然是书法、绘画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传统加工纸就是通过染色、施胶、填粉、施蜡、托裱、洒金、挣平、水印、描绘等多道工艺将原手抄原纸(生纸)做成加工纸,目的是为了更适合书写、印刷或为书法、绘画所需,增加艺术性和观赏性,提高文化内涵。传统加工纸的工艺产品主要有:手绘描金粉蜡笺、造金银印花笺、泥金笺、木板套色水印笺以及绢笺、砑花笺等。巢湖掇英轩近年来致力于一些失……[详细]
高浮雕传拓技艺
  传拓技艺是我国重要的发明之一。即将纸覆在碑刻、甲骨、青铜器、画像石、造像等金石器物的文字、图案、纹饰之上,采用墨拓手段原大拓印的文献复制技术。据考证传拓技艺至少在唐代已广泛使用,并以其独特性、珍惜性、不可替代性流传至今。传拓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金石学和书法、绘画、雕塑艺术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传拓技法方面,难度最大的是高浮雕正投影的传拓技术。因为拓印的对象是凸凹不平的石刻立体造像,湿透的宣纸必须以正投影的要求,把宣纸切割开直压到各个部位之上。墨……[详细]
西塘八珍糕制作技艺
  八珍糕是一种夏令防病食品,以糕内有八味中药成分而得名,产自嘉善县西塘镇。原西塘钟介福药店是百年老店,所产八珍糕是创始人钟稻荪在1885年参考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内八仙糕处方,结合临床经验,应用本地优质糯米和八味中药研制而成。八珍糕口感香甜松脆,蕴药理于食疗之中,食之无药味,既是药物,又是糕点佳品,成为嘉善特色药膳名点,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目前,西塘八珍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作八珍糕的原料主要有优质糯米、白糖和八味中药。其制作工艺为:每年秋粮登场时购进优质糯米,将经……[详细]
杭罗织造技艺
  杭罗是中国丝绸代表品种“绫罗绸缎”之一,杭罗与苏缎、云绵同列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三大丝绸名产。杭罗原产杭州,由纯桑蚕丝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联合构成,绸面具有等距规律的直条形或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刚柔滑爽。穿着舒适凉快,耐穿,耐洗。多用作帐幔、夏季衬衫、便服面料等。杭罗历史久远,南宋时,杭罗已崭露头角。《咸淳临安志》卷八《丝之品》载:“罗:有花、素两种结罗,染丝织者各熟线罗,尤贵”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八《物产、丝织品》云:“罗:花素、结罗、熟罗”。可见当时杭罗已有多种品种。据《杭州市志》载:元、……[详细]